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自我积极心理暗示的例子

时间: 2023-10-12 11:05:28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自我思维、自我建构等方式,将积极的信念灌输给自己,并对未来行为和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增强自信、达到目标。本文将从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多个角度探讨自我积极心理暗示。

自我积极心理暗示的例子

首先,心理学角度上的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是通过重塑和重建自我认知来实现。例如,当面临一项困难的任务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这种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够调动我们的内部资源,增强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乐观、自信和坚定,从而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行为学角度上的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是通过改变行为来实现。例如,当我们想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时,可以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会坚持锻炼”。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激发我们的行动力,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和消极情绪,从而保持长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积极的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积极主动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这时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次失败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挫折,我会从中学到经验并变得更强大”。通过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们能够更加乐观地面对挑战,坚持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此外,自我积极心理暗示也可以用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程”,或者“我每天都在不断进步”。这样的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使我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同时,积极的信念也能够改变我们的学习态度,使我们更加专注和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起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是一种通过自我思维和自我建构来灌输积极信念的方法。从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出,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够调动人的内部资源,增强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行为模式,克服困难和挫折,达成目标。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来提升自己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捕捉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什么?

自我暗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自我暗示,主要训练我们怎样增进自信心,怎样能由失败中体验成功,又怎样克服恶劣的情绪等等。自我暗示能使你把面粉当药剂从而治好你的病,也可使你把毒液当药水吃,从而使你送命。

怎样善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你人生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门学问。

自我暗示的巨大力量

拿破仑·希尔在这里提出,自我暗示的要点就是不断地对自己说:在每一天,在我的生命里面,我都有进步。

暗示是在平和的情况下,通过议论、行动、声情、服饰或环境氛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有暗示作用的观点,意见或依照暗示的方向去行动。

拿破仑·希尔曾说:“自我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通过自我暗示,能够让意识中最具力量的意念转化到潜意识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即你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暗示,将有助于成功的积极思想和感觉,输入潜意识中,使其能在成功过程中减少因考虑不周和疏忽大意等招致的破坏性后果。因此,通过想象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的成功人士,很可能会成就一番宏伟的事业。

暗示的力量非常大,下面发生的事情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在某医院里,一位医生给一位病人进行肺部透视时,突然发现自己的白大褂上被什么东西刮了一个洞,他忍不住说:“哎呀,这么大一个洞!”

仍在透视的病人以为自己肺上有个大洞,不禁大惊失色,顿时昏厥过去。

显而易见,这是医务人员的语言不慎给病人造成暗示的结果。

拿破仑·希尔在医院工作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由于医务人员的一时疏忽,填错了编号让两个胸部透视的病人相互取走了对方的检查报告单,这两个病人,其中一个患有肺结核。最后,那个真正患有肺结核的病人不治而愈了。而另一个根本就是健康的人,却因受到错误的报告单的暗示,住进了医院。

这是令不少当事人吃惊的现象,也使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对心理学的研究关注起来。

暗示是人类心理方面的正常特性,它进入人的潜意识,是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批判和抵制的。所以,在应用暗示时,应注意暗示是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基础的,它无需付诸压力,不要求他人非接受不可。

暗示从本质上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故一般又称为心理暗示。

暗示的过程,主要是人们心灵接受某个信息的过程。

因此,进行感知、判断、推理、论证等活动方式,都是暗示这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

第二,暗示是明显性和隐晦性的统一。

一般而言,暗示的一方往往把意图隐蔽起来,再通过信息让对方明白。如厂家在商场里推销电风扇时往往先在柜台上对其进行“破坏性试验”,借此向顾客展示其使用寿命,进而来赢得顾客信任。

第三,暗示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但其形成有一定特殊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

有一位商学院的实习生,巧妙地利用环境暗示在短期内发了大财。他在位于华尔街的办公室的墙中央,挂了幅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大照片作装饰。

虽然人们从未见过他与石油有什么接触,实际上他也从未见过洛克菲勒,但墙上的照片却让人联想到他与石油大王可能有某种密切关系;更有人认为,他是一位熟悉经济界秘密情报的灵通人士。

暗示心理往往发生在个体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那么给个体创设一定的环境,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住个性心理的变化。商学院的那位实习生就成功地利用暗示的作用,为自己赢得了与许多成功人士交往的机会,在他们的帮助下,生意兴旺也就是肯定的了。

暗示的方式及其成功妙用

第一,直接暗示的成功妙用。

直接暗示,即指有意识地向他人直截了当地发出刺激信息,让其迅速地不加考虑地接受,以达到预期的反应为目的,而不会引起抵触的暗示。

直接暗示见于商界。厂家往往不惜重金请来当红名人做广告,让他们穿着一件衣服,拿着一样东西,服用一种药品,面对观众郑重其事地说:“这个,我喜欢。或我信赖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是在运用直接的暗示来诱导人们的购买欲望。

第二,间接暗示的成功妙用。

间接暗示,即指暗示者向他人发出非直接坦白的刺激信息,既不显露动机,也不明指意义,而是让他人从暗示的内容去领悟,从而接受其暗示。一般而言,间接暗示含义深刻,委婉自然,较易被人接受。

一家酒厂宣传产品的电视广告上有这样一段话:“敬告酒厂厂长,敬告广大消费者,过度饮酒损害健康,适量饮好酒方可强身健体。”

凡事皆有正反两个方面,而人们在观察、思考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从正面人手,久而久之则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然而人们听多了阳春白雪的高调,看惯了锦上添花的盛景,就会听而不闻、熟视无睹,若此时能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别开生面的“低调”或朴实无华的“白描”,则能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重获勃勃生机。用酒厂厂长劝消费者不要过度饮酒,可谓别出心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间接暗示的作用不可体现在其他方面。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队的一个新兵训练营接收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文化程度低,不讲卫生,还沾染了不少不良习惯。

为了把他们训练成合格军人,军营教官动了一番脑筋。他们印发了一些家信,要求新兵们阅读,并照此给自己的家人写信。信中的内容是告诉家人,他们在军队中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

说来奇怪,从此以后,这些新兵果真开始按照他们在家书所说的种种良好习惯行事,变得精神抖擞,懂礼貌、讲卫生、守纪律,个个成了标准的军人。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阅读和写信的过程中受到暗示,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标准军人了,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军人的规范。这样,以往的不良习惯自然就被消除了。

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演说中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可以告诉你们,我有一位善良的妻子和一个懂事的儿子,她们是我的无价之宝。另外,我有一个租来的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所有人一读。我本人既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这是林肯对“有多少财富”的答复,最后一句话“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就暗示人们说:“你们是我唯一的财富,你们必不可少。”

人们听过这些话后,自然会感觉到林肯对民众的深情厚意。

与直接表露情感的方式相比,用间接的、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表达情感和意愿更能让人感受深刻,久久不忘。

第三,反暗示的成功妙用。

反暗示,即指暗示者发出暗示后,引起了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反暗示一般又有两种情况:有意反暗示和无意反暗示。

有意反暗示,即故意说反话来达到正面效果,如“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及“激将法”,所用的都是有意反暗示。

在商业活动中这种方法也得到广泛运用。例如,一家日用百货商店,为清倾销库存的肥皂而贴出海报降价10%,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前来购买的人没有几个。后来,商店将提的内容换写成:本店肥皂,每人限购一块,购两块以上加价5%。人们看了广告纷纷猜疑:“是否要涨价了?要不为何多买要加价呢?”在此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开始抢购,才几天功夫,这家商店的肥皂就销售一空。

美国有家饮食店,在门外摆了一个大酒桶。在桶壁上醒目地写着:“不可偷看!”但桶周围却无遮无拦。所有路过的人,看到桶上这几个字,本来对这个大酒桶毫无兴趣,也因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停下脚步往桶里看个究竟。

可见,“不可偷看!”从字面上而言,是对行动的一种抑制,实则起的作用却是恰恰相反。本来不想看的人也要看一下,这正是经营者巧妙地通过暗示利用了人的好奇心理。只要你一看,饮食店老板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桶里写着“我店有多种口味不同、清醇芳香的生啤酒,每杯5元,请尽情试饮。”

这样“多种口味”又激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就想进去看看究竟都有何种口味,花钱亲口尝试,哪怕他们只选一种品尝,老板的生意就做成了。

无意反暗示,即正面的暗示无意中起了相反的效果。“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话,就是这类暗示的典型例子。

有经验的人往往根据这种原理来洞悉别人的心理。如有的儿童打碎了家中的水杯,然而家长询问时,却连连摆手说:“我没有,不是我。”这就是无意反暗示,你不妨在你的商业行为中也可巧妙地加以利用。

第四,权威暗示的成功妙用。

权威暗示,即指通过名人、名牌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此种暗示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很大。

如医生治病,同样的诊断结果、开出的药方,出自名医之口、专家之手,病人便言听计从,于是出现了“安慰剂”之说。

有人利用顾客对出口商品的崇拜心理,推销积压商品时冠以“出口转内销”,结果销售一空。由于人们不辨真伪,按原有思维模式:“出口必是质高,内销必定物美价廉”,这样,纷纷上当受骗。

第五,自我暗示妙用宜忌。

自我暗示,即指依靠思想、言语或符号,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意志和行动。自我暗示又有两种,积极自我暗示和消极自我暗示。

这里所说的积极自我暗示,是指暗示者的行为能达到暗示者预期目的的暗示。

查理士·斯瓦普是一家连锁工厂的大老板。在所有的连锁工厂中有一家的生产率一直不是很好,斯瓦普便去找那位厂长,想了解他们厂的生产率比别的厂差得多的原因所在。

厂长说他试了各种方法,或命令,或奖励,甚至巴结奉承,工人们就是提不起工作的兴趣。

当时正好是夜班和白班交班的时候。斯瓦普拿了支粉笔,走向生产车间。

他问一位马上就要下班的白班工人:“今天你们共浇铸了几次?”

那位工人回答说:“5次。”

斯瓦普二话没说在地板的通道上写了一个很大的“5”字就出去了。

夜班工人进车间时看见地上的数字,就问白班工人那是什么意思。

白班工人回答说:“刚才大老板进来,问我们浇铸了多少次,我回答5次,他就在地板上写了一个5字。”

第二天早晨,斯瓦普又来到这个工厂的车间,发现地板上的“5”字已经被改成了“7”字。

白班工人发现了地板上的“7”字,知道夜班工人比他们浇铸得多,自然地产生了竞争的心理。下班时,白班工人也很自豪地将地板上的“7”改成了“10”。

从此以后,工厂的生产率与日俱增。

竞争能激发人的内在潜能,抓住机会,从而战胜自己的对手,实现自我价值。

很容易看出,斯瓦普利用数字符号的暗示,来刺激工人的竞争意识,可谓激励的妙诀。

与积极自我暗示相反,消极自我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对暗示产生一种抵触或逆反心理的暗示。

电视广告的制作者力求回避观众产生非积极自我暗示,因为这种自我暗示会引起人的自我防御。

例如:有一则宣传妇女头发保健药品的广告,电视画面上一个头发斑秃的妇女在用了这种药品之后又长出满头秀发。毫无疑问,这则广告肯定会引起许多妇女的自我暗示。她们看了这则广告后会想:“我只是头发有些稀少而已,并不象广告说的那么严重,这种增发剂不适合我。”

自然也就打消了前去购买的念头。

又如,一则宣传男性衬衫的广告,画面一位高挑英俊的男青年穿着这种衬衫后让很多位妙龄女郎侧目。许多中老年男性看了这则广告后会想:我早已过了风姿潇洒的年龄,那是年轻人的专利品。因此,他们购买衣服时是绝不会选择这种衬衫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他就会充满敌意,或者逃避,或者变得十分冷漠。

所以,商家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尽量避免观众对产品销售产生不利的联想,力求唤起顾客潜在的需求愿望,以推动其购买欲望。

自我暗示的方法

前面已经介绍了几种自我暗示的运用典范,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自我暗示还能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

当别人总是对你说“哦,伙计,你真能干”时,你会感到自己信心十足,而你往往也会变得更加能干,由于别人对你的肯定,将变成你对自己的期望,你的行为也会尽力去回报这一期望。

与此同时,你自身也能够通过运用自我暗示,对自己的致富才能加以肯定,强化自己的致富意念。

拿破仑·希尔博士将通过自我暗示获得了成功的方法分为6大步,即“实现目标的步骤。”分另介绍如下:

第一,当你实行第一步骤时,你要在你的心里先确定你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比如,具体的金钱的数目,并集中精力、牢牢地盯着这个具体的目标,直到达到目标——你得到了这些金钱。

勃生特曾指出:“根据我对富豪们的研究,我发现,他们人人都有确切的目标,都精确地为自己定下过要赚的钱的数额,并同时确定了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表。”

第二,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不劳而获,你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尤其是在你的目标明确之后。

美国最大的信封制造公司总裁麦基,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他在其谈论成功之道的《与鲨同游》一书中告诫人们:做事必须要有目标,但最关键的是:首先你要知道你要建立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次,你应该确定一份详尽的计划去实现这一目标;第三,对这一实现目标的计划,你还必须有一个相应的时间表。如此,再加上勤劳而务实的工作,目标就会成为你一个有限期实现的梦。

第三,不要再停留于想象的空谈,因为没有去执行的想法只是空想。

你必须马上开始着手你的计划,不必浪费时间,更不要害怕失败。

一个公司在招聘人时,应聘者提出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工作中你怎样对待错误。许多人的回答往往是:“尽量不出错误。”对如此回答的应聘者,该公司往往不予理会。该公司希望听到的回答是:“我并不担心自己会出错,但我能做到不重复同一个错误。”

使美国佳士达汽车公司起死回生的巨商艾科卡,回忆自己曾有的那段经历时也说:“冒险的精神是极其关键的经常能够去搏一搏无害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致富者总是能很快地吸取教训,总结出更现实可行的经验。

第四,要将目标写下来,光凭记忆是不够的,这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自律方式。

这样做,还能让本来模糊的细节变得清晰明确。明确的自律是成功致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在行动中以现实为依据来修定你的计划,但不要轻易地改变时间表,更不能随意地转换你的目标。

第六,每天起床前、临睡前两次默念你的目标。因为这两个时候,你的意识的活动力最弱,你的自我暗示最容易与潜意识沟通。在默念时,应让自己清晰地看到得到了财富时的结果。

对于想成功的你来说,依以上6在步骤去是很重要的。其中,观察和遵照第6步的指示尤其重要。你可能抱怨,在你没有真正达到你的具体目标——例如得到这笔钱之前,你总是不能“看到我拥有这笔钱”。

然而通过这些步骤,强烈的愿望将会帮助你。如果你对成功的向往确实已经达到了着迷的程度,相信你能得到它是没有任何困难的。

14个有趣的心理暗示

1、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情绪定律 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因果定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5、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6、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7、累积定律很多年轻人都曾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累积的结果。 8、辐射定律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任何事情都有辐射作用。 9、相关定律相关定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人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10、专精定律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11、替换定律替换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有一项不想要的记忆或者是负面的习惯,我们是无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种新的记忆或新的习惯去替换他。 12、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13、显现定律显现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持续寻找、追问答案的时候,它们最终都必将显现。 14、需求定律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一种需求。尊重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别人才会尊重我们的需求。 14个有趣的心理暗示2 1、重视心理暗示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是孩子最近的权威和最有效的成长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心态心理对孩子的心理或行为影响很大,使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与父母相符的行为表现倾向,更甚者孩子就是父亲或者母亲的翻版。 每个人的易感性不同,受心理暗示的效应也不同。但是孩子的'年龄越小.对心理暗示的阻抗也就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越强,心理暗示的效应也就越显著。 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充分发展,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发展远远落后于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及观察力。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 如果在生活中,父母坚强乐观,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给予正确和褒奖,就会收到“镜像效应”似的心理暗示效果。因为父母给予孩子积极多,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能找到生活的动力和激情,敢于竞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被挫折击倒,容易成功。 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意识中形成一面变形的哈哈镜——不良的自我心理暗示,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从主观上认为自己不行而自卑,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看不到未来,任何事情他看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从而萎靡、缺乏人生的动力和竞争意识,这样的人生当然不会美好。 所以,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父母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孩子,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比如当孩子面临考试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从“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变为“别人行,我也行”。在这样的积极心理的暗示下,孩子才会全力以赴、信心百倍地去获取好成绩。 2、谨防不良的心理暗示压倒孩子 如果父母是一副坚定的保护者的姿态,孩子的心里就会踏实。尤其父母注视孩子的时候,目光是肯定的、和善的,孩子就会昂扬向上。如果孩子感到被轻视,被人嘲笑或者被人羞辱,会深深地感到自卑。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害羞、被压抑着的,当孩子一出生,他周围的父母就为他准备好了“场地”。如果一个不被期待的孩子诞生后,其父母会屈服于艰难的命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紧张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孩子被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包围着,每个人心里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释放蓄积在心里的矛盾和压力,孩子长期被复杂的心理暗示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也许有一天,这个不被重视的心理问题就会转化成一种生理上的疾病。 儿童的智力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在6~12岁之间,外界环境的重视、鼓励、关爱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内心产生同样积极的和自我期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激励他们实现这种外部和内在的期待。

心理暗示在哪些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养生之道网导读: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暗
考试答题时,如果怀疑某道题做错了,有的人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第一选择,还有人则会修改答案。到底怎样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呢?
据英国“心理博客”网站日前报道,一项研究指出,当怀疑答案可能有错时,果断进行修改,可能正确率更高。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约75%的人认为坚持第一选择是最好的。可他们综合了70多年的33项同类研究却发现,坚持到底并不一定是最佳策略。怀疑自己有错时修改答案,反而有利于提高答题正确率,增加考试的总体成绩。心理学家克鲁格和威尔茨等人表示,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坚持第一选择,是因为“要不要改答案”这一纠结的过程使人痛苦,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它,最终造成误导。
生活中同样如此,当你犹豫不决时,不妨换一个思路,也许就能豁然开朗。
心理暗示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很多时候,它能让一个人发挥出超强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约瑟夫墨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你的意识做出任何的假设和默许,你的潜意识都会接受,并且会实现这样一个意向。”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世界上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当一个人不断地运用积极的信号来暗示自己的时候,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并且会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这样一种现象在很多时候都已经超过了科学的范畴。比如,一个被医生宣布无药可救的病人,在放松身心之后坚强地生存了下来。种种现象表明,奇迹是存在的,而专家们也一直在寻找心理暗示的科学解释。相信只有激发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力量,才能让梦想起飞。那么,就让我们充分运用这种神奇的力量吧!
神奇的暗示力,让你成为命运的主人
按照最普遍的理解,暗示可以被划分为自我暗示以及非自我暗示。其中,“自我暗示”主要是指局限在一个人自己身上的暗示效果,而“非自我暗示”则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暗示效果。自我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可以发挥出超过他本人实力的能量,就是受到了积极心理暗示的影响。
有一名叫做莫里法瑞德的私人医师,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以致到了关键时刻,常常发现自己缺这缺那。有一次,法瑞德正忙得焦头烂额,一名叫做卡西杜德利的病人走了进来。从身材上看,杜德利是一个“惹不起”的狠角色——他又高又壮,而且他还经常被职业拳击手请去做陪练。刚一进门,杜德利就敲着医生的桌子大声喊道:“该死的,快点给我拿一瓶安眠药!”
不巧的是,法瑞德发现,安眠药已经全部卖光了。他稍稍动了一下脑筋,最后拿了一瓶没有标签的维生素片递给了杜德利:“做个好梦,先生。”
这原本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行为,但没有想到的是,凭借这瓶维生素,杜德利睡了一个好觉,效果就跟吃了真的安眠药一样!
这件事情反映出来的道理就是,良好的心理暗示,能够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杜德利来说,他拿到的并不是什么安眠药,但到最后他能够安安稳稳地睡下来,而且睡得很好,这和他的主观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看来,大夫是可靠的,那么自己在服用大夫给的“安眠药”之后也一定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睡眠。因此,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之下,杜德利不断地提醒自己,最后真的达到了深度睡眠的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医学界给出的理论是:“人脑当中会自动产生内啡肽和镇定素,这些化学物质对于止痛、催眠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当一个人受到良好的心理提示后,脑垂体和脑下丘就会受到极大刺激,加大上述物质的分泌,最后就能顺利进入梦乡。”
实际上,人在身心愉悦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得到强化,失眠现象也就能够随之消减。而反过来,良好的睡眠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之内,身体状况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好。
关于杜德利的故事,也只是一个自我暗示的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的暗示都应当属于“非自我心理暗示”。单纯从效果上来说,不论暗示效果的始发点出于哪里,它们的效果都相差无几。法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金牌医生”埃米尔库埃从人在幼儿阶段的表现着手,通过幼儿的啼哭向人们揭示了有关于暗示的秘密。
库埃医生指出:“关于暗示,其实这在一个人的幼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他看来,当一个人还处于幼儿期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哭泣来对自己眼下的处境提出抗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就会将他从摇篮当中抱出来安慰一番,等孩子停止哭泣之后,大人会再一次将他放回摇篮里。当然,在摇篮里待久了,这个孩子就会再一次陷入哭泣之中。
当类似的情况多次降临的时候,大人就会听任孩子的啼哭,不再将他从摇篮当中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哭声就会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完全停止下来。
库埃医生细致地分析了这种现象,最后解释说:“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被暗示所包围了,当他产生某种愿望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哭闹等一系列手段来为自己争取目标的达成。至于‘哭泣’是不是能够帮助自己达成所愿,这实际上是自我暗示和非自我暗示的共生物。大人抱起哭泣的婴儿,这可以被看做是非自我暗示,而后来这个孩子停止哭泣,则是受到了自我暗示的影响。”因此,库埃医生认为,无论暗示的源头来自何处,它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通过上面的事例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心理暗示在人们出生时就在发挥作用。库埃医生进一步指出,从本质上来说,“暗示”实际上会对一个人的自制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自制力就意味着健康。当我们受到积极的暗示时,自制力就会变得相对松懈下来;而在受到消极的暗示后,人们往往会变得小心谨慎,这就是“自制力加强”的表现。
具体到实例而言,杜德利受到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他在服用维生素的情况下依旧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由此可见,暗示力是神奇的,它可以让你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