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超我,这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三个概念,被认为是个体内部最基本的三种力量。那么这三个概念的出处又是在哪本书里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自我本我超我出自哪本书
《精神分析导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许多人心中第一时间想到的书籍。该书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著,这是他成名之前的一个大作,被誉为精神分析宗教经典。在该书中,弗洛伊德揭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体思想行为的影响。他认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代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形态,代表了我们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食物、性、医疗、安全等。自我则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力量,代表了我们的现实感知和理性思考。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导致人类总是在尝试平衡欲求满足和现实的需求。最后,超我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代表了良知、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超我会不断地规范和约束自我和本我,以确保它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和价值观。
与《精神分析导论》不同的是,也有学者指出,这三个概念的出处要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更具体地说,是源自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所阐述的灵魂三分说,即灵魂分为理性部分、感性部分和欲望部分,与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非常相似。这种思想流传至今,在思想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后来者的哲学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述书籍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源自于佛教教义。在佛教中,人的心理状态与三世轮回有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层次,即烦恼心、菩提心和清净心,与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不过这个和上面两个书籍不太一样,也不太好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概念的出处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文化,但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哲学还是佛教教义,都认为这三个力量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了解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思想探索提供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本文通过从精神分析、哲学、佛教等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了“自我本我超我出自哪本书”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来龙去脉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我们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理论,主要是“潜意识”,是人言行的最大动力;并认为人的很多言行的深层原因是潜意识深处的东西。其中,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
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如道德和法律。它是意识结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慢慢地学会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我们必须考虑现实的作用。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
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批判性的部分,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时,就会产生犯罪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逼迫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书香致远】本我、自我、超我
摘录‖张爱敏
1.“本我、自我、超我”源于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扩展资料:
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
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自我是一个矛盾体。自我寄宿在个体之内之后,他便处在矛盾的夹击之中。他既受到来自他的渊源——他的一切对象——对他的作用,他是这些对象的代言人;他又受到来自他的载体——他的命运共同体——对他的作用,他是他的载体——个体——的代言人。
自我的这一矛盾,使得他不断地调和二者,不断地生成“新我”。由于对象是源源不断的,“我”就是生生不息的,自我总是在新的内容的充实之下不断地改变自己。
显然,个体的对象关系越广泛,个体的自我所包含的外延就越广泛。如果接受是无止境的,那么自我的外延就是无边界的。
迄今为止,群是个体的高级对象。作为个体处在高级阶段的对象关系,个体所在的群是个体的现实关系。
群内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间的交往通过他们各自的自我而展开,个体的自我在交往中相互接受对方从而壮大了他自身。
如此以来,交往的结果形成个体之间的普遍自我,正是这种普遍的自我支持了群的延续和发展。在随后的个体与群的关系中,个体进入群的最低的门槛就是个体的自我达到了群的普遍的“我”,低于群所要求的自我不为群所接纳。
因而,个体的自我——被群所认可的自我——成为个体与群对话的平台,个体的自我上升为与群相统一的普遍的自我。
在与群这一对象的接受与选择中,个体的自我仍然继续发展并壮大。当他的接受程度大到比群的普遍的对象关系更广泛的对象世界时,个体的自我超越了当前的群的普遍自我,他上升为超我。
来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会经常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由于他的研究领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应在本册中名列前茅。
希望采纳
2021年5月15日 周六 深圳? 晴 586/1000
【主题】我的课件之“人格及其理论”
【字数】1288
昨天在分享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超我”。
“本我” ,就是我原来的样子,我内心真实的样子,停留在“ 我想 ……”的层面。“我想吃饭”、
“我想喝水”、“我想休息”……内心原始的的最基本的诉求。
“超我” ,内心渴望达到的状态。如果用句式表示就是 “我能 ……”。“我能做到这些”、“我能遵守社会规范”、“我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人”……内心认为自己能够达到的状态,能实现的愿望。
所以,一个基于原始本能的需求,一个基于实现自我、到达人生巅峰的需求,所以,目标不一样,站位不一样,他们会相互“打”。这时候人的脑袋里面就出现了另一个角色,它就是 “自我” 。
自我:
“自我”夹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经常来劝架、来调停,它充当的是“调解员”的角色。为什么“自我”能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呢?因为“自我”会考虑 现实的存在 ,兼顾“现实的情况”,兼顾“自我”原本的样子,同时也兼顾“超我”的理想状态这三方的不同需求。“自我”一直在起协调作用。
如果用一个句式来表达“自我”,这个句式就是:“我要…”。“我要自我实现,想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但我也要看看眼下的状态。“我要保持舒适的状态,但也要考虑未来如果不逃离舒适圈,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自我”表现的很理性,会进行对比分析。
“自我”会对“本我”说,你要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是没错,但你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所处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啊。长此下去,会吃吃喝喝的食物都没有了,你可以保持一个舒适的状态,但你也需要自身努力,才能保持这种状态。
“自我”又对“超我”说: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你要努力,也要不违背所有的社会规范、社会道德,你才能达到你的理想之城。
“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和谐统一存在人体内,人格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格,人才是一个健康的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好了,这就是给大家分享第1个小点:
1、“自我”、“本我”和“超我”
那小伙伴就一定会问,是什么在推动“人格”的发展呢?或者说推动“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那就要说到第二个小点:
2、力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是 力比多 (Libido)在推动人格的发展。Libido,弗洛伊德认为就是性能量。我个人更多诠释为人类原始的本性的能量,能量的大小,看你内心本性有多大的冲击力。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都是libido在起作用。
好了,这个词就到这里吧。
备注:弗洛伊德是一位对爱情、婚姻非常忠贞的人,一生给他太太写过很多情书,两人一直相伴到老。为什么情书写得那么好?毕竟人家早前还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嘛。
3、关于书籍《梦的解析》
非常坦诚地讲: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最近在读“心理学”类的书籍,打算买来一读。据说,这也是心理学入门书籍。搜了下X东,弗洛伊德经典的著作《梦的解析》、《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引论》全部加起来大概也就100来块钱。(插叙:所以读书不是因为书贵,而是能不能耐得住性子,一页页读下去。)
《梦的解析》,试图表达的是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 ……
关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贡献我所知道的3个小点,就分享到这里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