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抽象是指从现象中提取出本质的特征,去除无关的因素。而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则是最基本的本质抽象能力。这种水平的抽象能力,可以被应用于许多方面,如科学研究、哲学探索、艺术创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等。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初步的本质抽象的含义、特点、应用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
一、初步的本质抽象的含义与特点
初步的本质抽象是指从繁杂的事物中归纳出重要的特征、规律和本质,去除无关的因素,达到简化和概括的目的。这种抽象能力通常是基于人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通过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来获得。它是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上的,且与个人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有关。初步的本质抽象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具体经验:初步的本质抽象是基于人的具体经验和感性认知,而不是理论知识或抽象思维。
2.简化和概括:初步的本质抽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复杂性和深入理解。这种抽象能力可以发掘出隐藏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可以概括一定范围内的事物。
3.主观性:初步的本质抽象是基于人的主观经验和认知,因此会受到文化、知识、历史、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4.可变性:初步的本质抽象是一种相对较低的抽象能力,有可能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而改变。
二、初步的本质抽象的应用
初步的本质抽象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中需要从实验和观测中找到重要的规律和本质。初步的本质抽象能力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艺术创作:艺术家通常需要通过初步的本质抽象能力来将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转化为可视的形式。
3.哲学探索:哲学探索需要把握实体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发现哲学上的“真正”和“显而易见”。
4.日常思维:初步的本质抽象能力可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烹饪、修理、打理事务等。
三、初步的本质抽象的培养方法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并非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经过学习、练习和不断经验积累。以下是几个培养初步的本质抽象的方法:
1.观察和实践: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尝试从中进行概括和总结。
2.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梳理信息、概括知识点的工具。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
3.文本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童年期(6、7~12、13岁)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至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童年期的认识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复诵策略:指有意识的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
大部分 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容易接受记忆策略训练的,而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2. 组织策略:把索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
3.系统化策略
4.巧妙加工策略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词语概念的发展
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
第二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
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3.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1.掌握守恒: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的不变性。
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10岁。
容积守恒在11~12岁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托自我中心表现
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第二,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第三,8岁左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我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的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道德动机的发展
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着着想的能力
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2.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具有抵制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1)欺负行为的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2)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的四个特点。
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帮助这类儿童改善人气特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对其直接干预。
第二个方面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个方面发挥班集体的帮助作用。
四,友谊的发展
(一)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
(二)儿童对有友谊认识的发展
1.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这个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
2.第二阶段约6~9岁:单项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友谊是指朋友的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
3.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即双向帮助,但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4.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这个阶段的儿童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三)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双向交互的。家庭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重要,另外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一,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第二,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第三,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其一,父母控制(6岁前)各种事情的主要决定权在父母。
其二,共同控制(6~12岁)在许多事情上,儿童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其三,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从幼儿期父母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定。
双向交互作用处理的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处理的不好会使孩子陷入家庭人际关系发展的困境,也会使在青春发育期带来更多的矛盾。
(三)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特点包括内容如下:
一、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
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
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小学阶段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一、直观形象水平(7——8岁)
低年级儿童由于还处在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一般通过外部特征和实际意义对事物进行概括。他们虽然能够进行概括,但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
二、形象抽象水平(8——10岁)
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主要属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他们在概括中越来越少地依赖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更多地依赖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三、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10——12岁)
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小学生心理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
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复诵策略的运用要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一项研究让5岁、7岁和10岁儿童记图片,并以录像中的口唇是否微动为指标,考察儿童的复诵行为。结果发现,有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85%的10岁儿童表现出主动复诵。这说明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有的研究,对不会复诵的6~7岁儿童进行训练,发现这些儿童容易学会,并能够运用复诵策略提高回忆量。这说明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容易接受记忆策略训练的,而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组织策略是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儿童运用组织策略要随年级提高而发展变化。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地运用,中年级不大会运用,但经指导和提示能够提高组织策略的运用效果。
如何组织记忆材料要以提高记忆效果为准则进行选择。如归类,可按概念,也可按功用、颜色、图形等标准组织材料。
研究说明,提示儿童运用策略的指导方式,因年龄组不同,效果也不同。一项实验是让4—5岁到10岁组的儿童记忆动物卡片。言语命名组是让儿童说出动物名称,控制组不说名称。表明,4~5岁儿童的成绩不受言语提示的影响;10岁儿童的成绩也未因言语命名而有变化;6~ 8岁阶段,言语命名组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这说明,对4、5岁小年龄儿童来说,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效果;10岁以后已经是策略者,已无须提示;对6—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是为了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可以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
(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圭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我国的一项要求小学儿童解释隐喻词的研究结果,为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提供了很好的验证。
直观形象水平的儿童对隐喻词只能从词的表面和具体形象意思上理解。如把“有头无尾”解释为“有头无尾就是人,因为人是有头没有尾巴的”。
形象抽象水平的儿童开始理解隐喻词的意义,但概括寓意时还不能脱离具体情节。如把“临渴掘井”解释为“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本质抽象水平的儿童能够摆脱具体情节来抽象概括出隐喻词的寓意。如将“一毛不拔”理解为“很小气”。
2.词语概念的发展
我国的一项一直被广泛引用的儿童掌握语词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丁祖荫),将儿童掌握语词概念特点划分为八种形式。将其加以分析和归纳,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种类,可从中解读出小学儿童掌握语词概念的发展趋势。
(1)、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低年级有1/3儿童属于该类,这一类人的数量随年级提升而迅速下降。
(2)、第二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其发展变化趋向呈钟形曲线。这是明显的发展过渡形态;
(3)、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属于这种类型的儿童随年级增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
3.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由一个或多个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段论法是较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如“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已有的研究将童年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分为如下三种水平:
①、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
②、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③、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地推出结论。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能达到第三个水平的人数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低年级占39%,
中年级约占58% ,
高年级占81%。
由此可以认为,小学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小学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小学高年级已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P246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利用概括词语的方法研究小学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
①、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
②、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如有一项研究(冯申禁等),要求儿童把诸如“‘五一’我们去北海公园玩、‘六一’你们去景山公园玩、‘十一’他们去颐和冈公园玩”三句话归纳为一句话。这是要同时归纳概括三个意义单位,其结果为:低年级的正确率约为50%,中年级的正确率约为60%,高年级的正确率达80%。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也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物。它是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就是先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例如,先概括出“大和小”是相反关系,这是从个别(大物和小物)到一般(相反关系)的过程,根据这种关系再推论出“黑”和什么是相反关系,这又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如下:
①、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
低年级的正确人数比例为20%,
中年级为35%,高年级为60%。
从小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速度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快于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发展速度。
②、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这个时期的认知结构与幼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掌握守恒。
1.掌握守恒
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的不变性。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概念的守恒:
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一10岁,
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以皮亚杰的液量守恒实验为例。有两个同样的杯子装入等量的水,水平面等高。当将其中一杯水倒人矮而粗的杯子后,该杯的水平面明显下降。这时,年幼的被试者会出现液量不守恒现象,而童年期儿童会掌握住液量守恒。
他们解释说:“你没有增加水,也没有减少水,所以还是一样多。”这是通过恒等性达到守恒。
他们还会说:“水还是那么多,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因为你倒回原来的杯子后,它还是原来的那么高。”这是通过可逆推理达到守恒。
或者讲:“虽然水变低了,可是它变粗了,所以还是一样多。”这是通过两维互补推理达到守恒。 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揭示了幼儿的认知存在着自我中心现象,即指幼儿仅从自己的角度表征世界,认识不到他人的表象与观点不同于己,并认为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就是他人的体验和想法。后来也有学者改变实验设计提出不同的看法。
我国的一项“三山实验”式的研究(李文馥),利用绒毛动物模型(用熊猫、公鸡和波斯猫三种绒毛动物代替三座山),考察4 ~13岁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现象和脱自我中心化(实验程序同“三山实验”)。
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可见,不能简单、笼统地认为幼儿认知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的。
第二,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从中看到,正确结果明显提高,这一提高是与自我中心现象下降相对应的是,自我中心现象与正确结果消长的动态变化
第三,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8岁组儿童自我中心形式选择率最高。
绒毛动物模型研究的特殊性在于要求每个被试者都讲述选择图片的理由。根据儿童自己讲述他们的之所以如此选择(自我中心现象)的理由可推知,8岁组儿童的自我中心式的选择与幼儿不同,幼儿是以自己的认知取代他人的认知,而童年期是通过空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的认知操作来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认知的不同。
A方位的被试者替他对面的C方位的娃娃选择所见的图片时,之所以选的和自己所见图片一样的理由是:“我坐在这里看熊猫脸,同时娃娃C正在我对面看熊猫的后背,所以我给他(娃娃C)选我这张照片(熊猫正面),就说明他看的是熊猫后背。”
因此,可以说,8岁左右(7岁6个月至8岁4个月)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注意题目,应选B。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小学四年级 )。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