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对他人认知的心里偏差

时间: 2023-10-12 22:51:32

人类在相处过程中,总会对他人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我们存在着种种心理偏差。心理学家认为,存在许多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其中包括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等等。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对他人认知的心理偏差。

对他人认知的心里偏差

一、基础心理偏差:印象形成和确认偏差

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往往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误解,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印象形成。而与此相关的确认偏差则指的是对于早已形成的观点,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反面证据。这种心理偏差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先入为主和误解,并会影响我们对于他人的看法。

二、信息加工偏差:选择性注意和记忆偏差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也存在某些限制和基于过滤器的注意力偏向。比如选择性注意是指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等相符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符合这些位置的信息。记忆偏差则是指对于那些与我们的期望和主观印象相符的信息更容易记忆,而忽略那些不符合这些位置的信息。这些心理偏差使我们无法全面地对待他人,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

三、情境影响:环境因素和社会规范影响

情境也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比如,环境因素如光线、噪音和温度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人们的智力表现和认知。社会规范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因为我们常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这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违反了社会规范,另一个人可能会对他有不好的印象。

总之,对他人认知的心理偏差是存在的,这些偏差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还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心理偏差,尽可能地客观地对待他人。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偏差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
往中,形成交往障碍。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
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
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人的内向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四
个方面,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人际交往,采用人际交往方式的人际沟通与其它途径相比,
人际交往式沟通更具有情感性和可信性,因此,人际交往在信息交流途径中具有不可代替性。
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强烈渴望提高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以获取大量有价值
的信息;对归属、情感和爱的精神需要直接推动了大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自身与团
体组织的协调、认同,使之在遭遇挫折、产生烦恼困惑时能及时通过人际交往宣泄、化解负
性情绪,建立、维持乐观开朗、畜斗进取的良性心填,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苦恼、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
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认知偏差障碍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
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
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冲突开始加剧。“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
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时常是矛盾的,时而客观的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时而
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等等。
总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有偏差。在人际交往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正确认识
他人。
2.不良情绪障碍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
交往中的主要部分,并会影响到认知和行为。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愤怒、自卑、嫉妒、
自负、恐惧、冷漠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愤怒时,体内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储备,能发出比
平时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这种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己的行
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自卑的人对自
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会夸耀自己的作
为,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不够真诚,很虚伪,引起交往障碍。
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悦
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嫉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
行自我折磨,别人却不会有任何逊色。自负在交往中表现出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只强调自
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交往双方的正常沟通。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
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表面冷漠的人事实上内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强烈的压抑感。
3.人格差异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
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气质俗称“牌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
特征,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
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
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
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许
多大学生自命清高、眼里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爱感情用事;对人和事爱斤斤计
较,心胸狭隘。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仅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且
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什么是心理偏差??

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2、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它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

3、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

心理偏差危害

心理偏差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的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人们经常讲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指的心理偏差在现实人群中的普遍存在性。学生中的心理偏差更是普遍存在。

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心理偏差却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潜在性原因,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和消除,往往使个体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匹配性。

心理学问题?什么情况下容易对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错误的认知,在普通心理学中称为“错觉”,在社会心理学对人文的错误认知称为“社会认知偏差”或“社会知觉偏差”。一般来说,认知错误会有许多原因,主要有:
1、个人过去的经验。如果从来没有认识到该事物,或者只认识类似的事物,就有可能产生经验定势而导致错误认知,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刻板印象便是这一类情况;
2、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思维的方式僵化、单一,就容易导致认知的错误。还有认知风格的问题,比如场依赖性的认知很容易单看环境来分析,也容易造成错误。就好像你把人放在一个车厢的环境里,外面呈现树林飞快掠过的视觉效果,他会认为车在开,而实际上车并没有开,只是外面的景物在动而已。包括社会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以偏概全)、过度理由效应等认知偏差也是这种原因;
3、感觉通道本身发生的问题。某些特殊环境布置,会造成感觉系统的错误收集。比如各种视错觉的形成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是利用了人各个感观系统的缺陷而导致的现象。还有每个人的感受性差异也是造成错误认知的重要原因。比如感觉麻木的人被扎一下不觉得疼,但实际上已经出血了。还有社会心理学中的“贝勃定律”也是利用了社会知觉的阈限而产生的效应;
4、情绪情感的问题。比如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很容易对某件事情作出错误的判断。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