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工作效率与个人效能感息息相关。个人效能感可以定义为个人对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的感受。当任务完成得越多,个人效能感也就越高。但是,随着一些因素的出现,个人效能感可能会下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个人效能感会降低的可能原因。
个人效能感会降低吗
1. 不适当的任务安排
对于一些过于困难或太简单的任务,人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假设一个人被安排去完成一个领域完全陌生的工作,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他们的个人效能感将降低。同样,如果一个任务似乎太简单,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被低估了,从而导致他们的个人效能感下降。
2. 缺乏支持
一个人的效能感也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没有他所需要的支持和资源,那么他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效能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对于那些拥有相应资源和支持的人来说,正是相反的情况。
3. 缺乏反馈
反馈对于确信自己做得好的人至关重要。缺乏反馈不仅会令人感到不知所措,而且会降低个人效能感。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工作不受认可,那么他们将无法进一步提高他们感到的能力,他们的个人效能感受也会降低。
4. 压力过大
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够促进工作效率,但如果压力超过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压力将成为自我怀疑和负面心理的源泉。这些负面因素会导致个人效能感开始下降。所以适当的发泄并积极面对压力,则个人的效能感会得到提升。
结论:
个人效能感不是静态的,它会根据环境、支持、反馈以及压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当的任务分配、缺乏支持、缺乏反馈以及压力超过可承受的范围都会影响个人效能感。为了提高个人效能感,以下三个关键词很重要:合适的任务安排、适当的支持、肯定和及时的反馈。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工作与家庭中。
工作与家庭冲突,是很多人头痛的事情,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外在的客观原因却忽视了内在的主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
工作与家庭冲突,影响了很多的工作的热情和家庭的温馨。我们都知道,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平等的,而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工作上表现出色,很多人势必会将时间更多地倾注在工作上,也就工作时间大大增多。
但是势必会减少投入在家庭生活上的时间,比如加班不回家吃饭。这样是十分危险的,由于缺少沟通和滋养情感,很多人的家庭都出现了情感问题。
从表面上看,像是工作时间特征的原因,其实本质是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它影响着工作时间和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家庭生活。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会完成更多的任务,或是完成一项任务会消耗更少的时间。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担任家庭角色。而自我效能好的人,在与家人的沟通上会更有效。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1)选择过程。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 (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往往还带有动机的因素。如目标的设定就要受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对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个体动机水平实现的 (4)心身反应过程。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
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比如,看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考上了招教,就会想,他还不如我呢,它都能考上,我肯定也能。
3、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牢固的。
4、情绪唤醒。班杜拉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联系前述自我效能感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状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扩展资料
自我效能感可通过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情感四种中介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1、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这些选择又反过来影响个体某些能力的发展。
2、认知过程。自我效能感以各种方式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如目标设置、归因方式等都受自身对能力判断的影响。
3、动机过程。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时的持久性和耐力也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情绪过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焦虑及抑郁程度。鲁森斯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参考资料:-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或模仿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
以上内容参考:-自我效能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