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在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自我效能感四个因素。
自我效能感四个因素
第一,个体先前的成功经验。先前的成功经验会使个体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其在未来任务中的表现。例如,一个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和工作的人,自我效能感会更高,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相反,先前的失败经验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第二,社会支持和评价。社会支持和评价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支持和肯定。他人的支持和肯定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例如,老师的赞扬和家人的支持会促使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心。相反,他人的反感和批评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情绪状态和情感稳定性。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情感稳定性对其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情感稳定的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则很难获取高的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往往不能自控情绪,影响自己的行为表现。
第四,任务难度和可控性。任务难度和可控性是指任务的挑战程度和个体对任务的掌控程度。对于较容易完成的任务,个体自我效能感会更高,而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个体自我效能感会降低。此外,如果个体有能力控制任务的情况,其自我效能感会更高。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受四个因素包括个体先前的成功经验,社会支持和评价,情绪状态和情感稳定性,以及任务难度和可控性。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其情感和行为表现。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一个人如果变得很自信,实际上也是需要一些理念来维系着,让自己更加自信。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换句话来说,就是你有多大程度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有些人虽然条件(物质或非物质)优越,但还是自卑”,可见自信感并不完全单纯由自身条件而决定,也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有紧密的相关。自我效能感理论背后的因素分析或许能告诉我们,自信心的形成由多方面影响着:既往的经历、所处的环境(包括重要的人际关系环境,是否能提供比较宽容、支持、理解的空间)以及自身的性格特质等。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我们都是在战胜自卑、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成长的。1、要喜欢自己。多看自己的长处,坦然接受自己的短处,人无完人。一个喜欢自己、自我肯定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得自信、从容不迫。2、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设定自己的目标。跟随自己的心,做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愉悦,才有更大的动力和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自信!!3、自信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而强大的自信是由无数个小成功组成的。一次一次地达成目标,会带给人更多的动力,所以应该把自己的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个阶段来达成。如果今天定下目标,明天就想看到效果,只会欲速而不达,只会让自己变得沮丧,就会愈来愈没有信心。4、成功在于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选择自己的一技之长,尽可能将它磨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必将吸引到钦佩和赞赏,自然就会因而变得自信。5、如果你对自己的形象有些不满意,就尝试着改变下形象,改变一下着装风格,换一个发型等,让自己更喜欢自己,更自信。6、尝试挑前面的位子坐。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教室或会议室后排的座位总是最先被坐满。大部分占据后座的人都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所以,从现在开始,试着挑前面的位子坐,这会让你看起来显眼,当你习惯了受人注目,就会慢慢增加你的自信。7、练习正视别人。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我光明正大,我不卑不亢,我自信。8、练习当众发言。不论是参加什么样的会议,练习主动发言,评论、建议或者提问都可以。当众发言、当众演讲可以极大地提高发言者的自信。9、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自信对事业、对人生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从一个个小目标、小成功中来培养强大的自信!
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替代性经验、他人语言。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语言说服,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
扩展资料: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
-自我效能理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第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
第三,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的。
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