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心理学的投射是什么意思

时间: 2023-10-13 08:36:23

心理学的投射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将内在的心理状态、经验或行为倾向投射到外部环境中。投射的对象可以是其他人、物体或环境等外部客观事物,投射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的情感、态度、欲望等主观体验。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心理学的投射,探讨其影响、机制和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投射是什么意思

一、心理学的投射来源

心理学的投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面对焦虑和紧张时,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将不愉快的经验、感受和欲望投射到外部环境中。

2.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患者可能会将自己的内在困扰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导致对外界的敏感、猜疑、攻击等不良情绪反应。

3. 学习和模仿:个体可以从周围的人和环境中学习到行为模式和心理认知,形成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并将其投射到其他人和事物中。

二、心理学的投射影响

心理学的投射不仅影响投射者自身,还会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影响。

1. 对投射者自身的影响:心理学的投射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例如,个体会将内在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导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破裂;个体还可能会将自己的想象、期望和幻想投射到现实中,导致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2.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心理学的投射会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例如,一个悲观的人会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投射到其他人中,让他人也感到沮丧和绝望;一个喜欢控制的人会将自己的控制欲望投射到其他人中,影响他人的自由和决策能力。

三、心理学的投射机制

心理学的投射机制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

1. 防御机制:投射可以作为某些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例如否认、转移和压抑等。

2. 情感诉求:个体受到内在情感的牵引和驱动,需要寻求外界情感的体现和满足。

3. 认知扭曲:个体会因为其所处的情境和内在的心理状态而出现认知偏差,导致将内在的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环境中。

四、心理学的投射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投射是一种心理现象,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管理和控制。以下是一些管理心理学的投射的方法:

1. 自我觉察:个体需要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发现自己存在的投射行为和意识形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变。

2. 交流和共情:通过交流和共情,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法,避免对他人进行负面投射,建立良好的沟通作用。

3. 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认知进行干预和调节,减少负面的心理投射,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专家帮我解释一下这句:嗯,这在心理学里叫投射,是一种很普通的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可以分为内投射和外投射两种情况。(1)内投射内投射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例如,人们受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言行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内投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在心理上称为“仿同作用”。“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一个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正如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有时却是由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例如:某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父母之间一旦存在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吼一声,父亲立刻俯首称是。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致胜之道。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与“反感性”仿同相类似的现象是向恐吓者仿同,称之为“向强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经常被父亲殴打,结果,他们转而去打弟弟、同学或动物,逐渐形成了一种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有的人在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称之为“向失落者仿同”。例如,某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地按脉搏、摸头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生,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惟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其母生前一向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慰失母之痛。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源自“内投射作用”。因内投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投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2)外投射外投射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心理防卫术,又称投射作用。具体表现为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某些外投射行为可以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以此来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缓解严重的心理冲突,借此对于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或解脱。但若将责怪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会妨碍自己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干扰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把自己的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烦。久而久之,甚至会逐渐形成敌对的、难以容忍的、疑虑忡忡的人格特征,最终出现多疑、敏感等精神症状。古人云:“我见青山真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典型的投射现象。例如,一个学生平素学习不努力,考试常作弊,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努力,考试也善于作弊,而且与自己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人对别人产生了好感,但是,她却以为别人对自己有好感。最后发展为钟情妄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