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projection)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等心理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现象。正如有人说过的,“你所看到的,往往并不是真相,而是你内心的投射”。也就是说,人们所观察到的外界,更多的是取决于自身的背景、经验和偏见等内部因素。那么,每个人都有投射效应吗?
每个人都有投射效应吗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投射效应是常见的认知偏差之一。因为人们思考和决策的过程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容易认定别人的行为和态度都是与自己相似或符合自己期望的。如果我们总是带着主观色彩去看待他人,便会缺少客观性、中立性的态度,这会导致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沟通产生障碍。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投射效应也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例如,当我们与他人产生争吵或不愉快时,我们往往容易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在自己的心中下定论,而不愿去思考自身的责任和问题。这不仅会导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也会影响到我们与其他人的交往。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投射效应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防御和保护机制。当我们感到威胁和不安全时,我们就会将这种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和焦虑感。比如,常常听到的“同类相吸,异类相斥”,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投射效应的一种体现。
总之,每个人都有投射效应,这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普遍规律。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并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有些感情甜着甜着就变淡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原点。
01 人心各不同,不必以已度人
青青与苏苏是一对好朋友,两人无论是吃饭、出行几乎是形影不离,堪称死党。
然而某一天苏苏无意听说与自己交往甚切的青青竟然在人前diss自己,譬如人品差,人缘不好等等。
于是青青长了个心眼,以后在与青青说话与出行时,从字里行间里不断得出信号:“这个青青啊,果然像别人说的那样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后来青青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善意的提醒,都让苏苏直觉青青虚伪,于是两个人不再像之前那样开诚布公与坦诚交流,关系也渐渐疏远。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对话:
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
佛印则笑着答:“你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是得意的告诉苏小妹,苏小妹则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这种看法,用一种科学的解释叫做投射效应,大意是习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无论是苏苏的直觉,还是苏东坡的自以为是的占便宜都是受自身想法的影响。
02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在生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影响力最大的成分来自于自身的认知。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以为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肯定也是这么想。比如说:
你是一个贪婪的人,你也会以为别人也一样;
你自己喜欢说谎,别人也总是在自欺欺人;
你自己无法做到自律,总以为别人也在偷懒;
你自我感觉良好,就误以为别人也认为你很出色。
这些都是因为投射效应将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而产生的错觉,即错觉投射。除了错觉投射外还有一种是感情投射,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咋看咋顺眼,眼里看到的全是优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咋看咋讨厌,看到的全是缺点,这两种投射效应会经常在关系要好时出现。
而投射效应的劣势是无法客观、冷静正视正状,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比如说热恋时双方在彼此眼里是绝对的完美无缺,而一旦感情冷却,看到的全是彼此的缺点以及无数的不能容忍。
“投射效应”处理方式不仅会言过其实,而且还会造成知觉失真,非常不客观。
03 如何走出投射效应误区
哲学上推崇一种方法:对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去看。而投射效应也不例外,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用辩证的来走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第一,不拿自己的感觉去揣度别人,加强认知的客观性。具体来说就是不拿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别人,不能因为自己眼里所看到的,所能理解的层次也去定义别人;
《庄子·天地》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与人的想法与思路是不同的,无论是财富还是长寿,每个人的理解与需求都是不同的,更不能把自以为的主观判断强加于对方,这不仅失真,而且并不科学。
第二,人性既相通又不同。这就意味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人性来揣摩别人的真实意图或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人性不同,从多角度、全方面去认识别人,认清自己与对方的差异,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具备这种认知思维,就能逐渐跳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投射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受主观意识的影响,所以时刻保持理性思维,才是还原事实的最佳途径。
04 走出投射效应的意义
应当承认,不同的人之间会因为性格特点、生活经历、思维认知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
钱钟书说过:“自传其实是他传”,想要了解某个人,与其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写的传,这是因为他自己写出的人物源自于内心的映射。
而走出投射映射主要有3个意义:
1、保持理性分析,只有在理性冷静的状态下,才能客观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仅承认了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也学会了换位思考,从而学会尊重对方,这样更容易做到共情与共鸣,使关系更加夯实;
2、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生活和工作中,最大的误区都源于“我认为”,“我觉得”,首先拿自己的直觉做为判断依据压根不准确,其次拿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对错也十分的不科学,只有跳出这个“自以为是”的怪圈,才算真正走出了投射映射;
3、还原事实,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纠结的其实应该是如何解决麻烦,而不是纠结于问题本身。还原事实的好处是跳出情绪意识,就事论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将问题本身忽略或淡化。
综上所述,走出投射映射的主要目的是具备更加清晰、透彻、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情感关系与社会关系,时刻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与情感,这不仅能很好的交流与沟通,而且更容易达成理解。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