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如何建立同理心

时间: 2023-10-30 16:03:11

同理心是指我们在接触他人的时候,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解情感、感同身受、尽力帮助他人的一种态度。同理心能够增强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有助于建立亲密的关系,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实现更好的人际交往。那么,我们如何建立同理心呢?

如何建立同理心

1. 了解自己的情感

要建立同理心,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情感。人们通常不能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误解和冲突。需要自我反思和了解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练习冥想等方式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

2. 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建立同理心,必须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有时遇到令人挫败的情况。通过积极的交往和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增强同理心。

3. 学习倾听技巧

学习倾听技巧是建立同理心的关键。倾听是指在理解对方心情和情感需求的过程中,主动决定给予对方自己时间和关注的能力。倾听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来实现,例如:不打断对方讲话、试图了解对方的情境、说出对方所需要听到的话等等。

4. 练习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是建立同理心的基础。我们必须拥有在与他人交往中必须的技巧和能力,例如:通过肢体语言传达信息、与他人建立眼神联系、表达同情和尊重,以及了解社交规则等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和团队活动来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建立同理心需要了解自我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倾听技巧,并练习社交技能。只有通过努力实践和不断提高这些技能,才能建立更好的同理心,实现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沟通

导语:沟通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同样存在着普通人际关系沟通的普遍规律。因此,教师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吧!

一、磨去“棱角”,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态度和蔼可亲,双方沟通融洽;另一种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

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有这样一件事:学生为了在墙上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教师大喊:“危险!你给我下来!”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但由于语言生硬,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师这样说:“危险!让我来吧。”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而且会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软化”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二、建立同理心,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

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

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我国学者陈枚指出,师生间要达到相互认同,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的认知:一是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二是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对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对方头脑中的形象。

一般来说,如果对这“四个形象”的认知比较统一,师生沟通就会顺畅、愉悦;否则就会影响师生间认同关系的建立,甚至导致师生发生冲突。在正常的情况下,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

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如,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最后是由于人际知觉效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因此,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力求达到“四个形象”的认知统一。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设置心理沟通信箱,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区之中,家庭和社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

如,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不愿与教师谈心。设置心理沟通信箱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治愈其“心病”。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高,而且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三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呈一高一低状态。一般来说,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

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可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角色”一词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群体中具有的地位和身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通常不会以“清洁工”的角色出现,将学生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和关怀之外;而是扮演“开发者”的角色,不断挖掘并强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谅解、少指责,适当降低要求。教师也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信任,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恶他们,态度不粗暴,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了解和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长善救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拓展: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一、选择场景、适时而谈

一定的场景,可以使人能进行和谐的谈心、沟通,比如说可以走出户外,漫步在操场,河边,树林小道,呼吸着新鲜空气,边走边谈。这时候,教师可以心平气和,或鼓励或批评或激发,学生都能接受,无论是待进生,还是优等生和失足学生,他们都能坦诚相待,畅所欲言,效果会很好的。切忌在气头与学生谈心,因为在气头上,往往言词激烈,态度生硬,学生不易接受,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就我班的刘士海和薛建云两位同学,在班里是令我最头疼的。课堂上是经常捣乱课堂纪律,课下是经常惹是生非。在同学们的眼里,他们是祸害;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无可救药。为此,老师和同学们都劝我,对他们不要再花费太多的精力。说是这样说,可我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的找他们谈心。与他们进行沟通,特别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趁热打铁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换。对不同的问题,我会选择不同的场景,别说,有很好的效果。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二、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谈心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要明确所谈的内容,明确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问题的所在。然后依据所谈内容做一番了解的.工作,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家庭情况,事情的起始缘由。这样谈起话来思路才能清晰,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侃侃而谈。比如中等学生,他们认为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缺乏拼搏精神,缺乏前进的动力。与他们谈心,首先要挖掘动力点,采取“触动式”谈心法,以“刚”克“刚”,促其猛醒。其次,看准火候,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鼓励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三、态度坦诚、倾心而谈

与学生进行谈话、沟通,态度一定要坦诚,诚恳,谈学生感觉你是真挚的,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界,学生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尤其是待进生和失足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有一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发现他们的闪亮点,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切忌反语讽刺,挖苦中伤。

如果教师在感情上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上,势必会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了。所以,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倾心而谈。

在我带的这界学生中,我就遇到过这样一次的尴尬。主要还是发生在薛建云的身上,(原因是在英语课上,他扰乱了课堂纪律,惹得老师生气)英语老师就让学生来叫我,当时,一听很是生气(因为他经常会整些这样的事情)。带着一股怨气,不管三七二十一,进去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而后,询问原由,结果错不在薛建云。

经过这件事后,也明白了,遇事要冷静。不能义气用事,要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改变老眼光,要完全信任学生。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四、谈心方法、因人而异

谈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不是任何方法都可使用在同一学生身上。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谈心方法。

(一)耐心询问法

这种方法适合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因为这类学生害怕与人交流,把自己给束缚起来,这时教师应耐心地询问,但询问不是“讯问”,教师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让学生解除顾虑。单独的谈心更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敞开心田,倾心而谈。而对学生所谈内容,教师这时应给予肯定并指明努力的方向,给学生以动力。

(二)对比参照法

对脾气倔强,常犯错误的学生宜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教师就可采取“参照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直接剖析问题的实质,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犯错误的原因及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不过,谈心时,教师态度要严肃认真,鼓励与批评要适时,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争论辩答法

这种方法适合善于健谈的学生。为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把学生所要“诡辩”的理由都理清,理顺,并做出反驳的思想准备。当然,争论辩答,并不是和学生“打嘴巴”官司,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道理,最终达到的是以理服人。

总之,细致耐心的谈心是师生进行沟通的最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把握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与技巧,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

怎样才能做到共情?

“共情”这个词并不陌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如果能够知道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更好的与他沟通

但真正生活中的沟通却不是这样的,明明两个人平时相处的很好,两个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但有些时候的交谈并不那么顺畅,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陷入了不愉快之中,甚至让人很烦躁。
其实,向别人倾诉所想或所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对方不理解我们说的话的时候,就会让彼此不愉快,最后可能导致吵架。

如果能够有共情,能够体验到对方所经历的事情,能够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就能够避免误解和冲突。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在交流中会说出对方不喜欢听的话或做了不喜欢的事。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如果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做出回应,我们就会很失望或很生气。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我就跟我的另一半说这周末安排一整天的时间陪我,虽然他平时也会在忙的情况下安排时间陪我,但在这种时候就想要特殊的安排,他就安排了半天,但我就觉得不满足,觉得这种特殊时候就应该安排一整天时间其他事都应该放一放,他只安排半天我就很生气。而在他的角度他觉得平时也都在陪,后面有时间也会陪,而且在这么忙的情况下,也主动安排了半天专门陪我,我怎么还怪他,就这样的两个人还闹了很不愉快,本来可以好好待一起的时光都用在了赌气上。
1.制造仪式感

仪式让参与其中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共同的情境产生共鸣。仪式感可以让彼此的目标和行为保持一致,目标越接近,越容易相互理解。比如我们和家人之间可以约定好每周几是放松日,这一天我们一起做什么事。还有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在月头跟团队一起制定当月目标,目标完成了会有什么奖励。这样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就可以建立在完成目标之上。

2.建立模仿

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通过模仿形成共同的理解代码。比如下级可以模仿上级的处事方式和工作方法,就可以有更多工作细节上的体会,从而增加感触

3.制造“情绪感染”

有人与我们相似时,容易产生共情。比如共同回忆一些事情,或者与对方讲述类似的经历或者共同处于某种气氛下,利用“情绪感染”促进共情”

4.增加曝光效应

如果我们感觉与某人存在某种关系,那就是我们与他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便会感受到共情。比如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兴趣爱好,都可以促进共情。认老乡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发现有跟你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就会感觉到这个人会亲切一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