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Bandura)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被广泛地认可。他的理论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班杜拉对于行为学观点的批判以及他的人格理论等方面。
班杜拉的理论观点是什么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学习而来的,这个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表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表现方式。同时他还强调了四个要素:观察者的特点、被观察行为的特点、被观察者的特点以及随后的结果。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杜拉批判了行为学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过于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行为的发生除了外部条件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人的信念、期望、情绪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他从认知观点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对于环境的观察和感知方面。
班杜拉的人格理论则认为,人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首先提出了自我效能观点,认为个体有一种能力去影响自己的命运。这种能力主要源于个体对于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进而通过对自身能力水平的增强来提高自我效能。同时,他还提出了人格二分法,将人格分成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应两个方面。他认为,训练个体执行合适的自我调节行为可以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缓解压力并保持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理论观点涵盖了社会学习理论、行为学观点和人格理论等多方面。从他的理论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外部的环境因素影响,还有来自个体自身的信念、期望和情绪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和自我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决定的 即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即B=f(P,E),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对于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
1、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
2、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3、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扩展资料:
主要贡献: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车博文在《西方心理学史》一书中认为:
1、提出了观察学习,为心理学的后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3、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结合。
4、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以人为被试的实验。
5、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