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技能是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所使用的一种认知能力,它包括了思维、创造力、问题解决、决策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并不是先天资质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高的。现在,人们已经将心智技能的发展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是感性认识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和形式思维期。
心智技能发展的五个阶段
1. 感性认识期
感性认识期出现在出生到2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婴儿们开始发展感官能力,最初的认知行为都是通过触摸、咀嚼和听觉等感官器官完成的。这个时期是训练婴儿感官、运动和情感技能的关键时期。宝宝们的学习主要依靠模仿、直接接触和感受,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语言能力,所以他们主要使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和学习。
2. 前操作期
前操作期出现在2岁到7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使用语言能力,发展了较为充分的信号处理能力和操作符号系统的能力。孩子们开始理解空间、时间和数量等基本概念,这个时期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内需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听懂别人的想法,发展他们的认知和社交技能,这有利于他们的心智技能的发展。
3. 具体操作期
具体操作期出现在7岁到11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能够应用逻辑思维、分类和排序等技能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理解物体抽象的数量属性、代表性图形和抽象的规则等知识,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个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
4. 形式操作期
形式操作期出现在11岁到16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能够思考关于抽象对象的形式逻辑和符号运算,能够解决基于推理和符号系统的问题。孩子们认知和智力技能相当发达,能够进行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可以跳跃式的进行思考。在这个时期内,家长们需要适当引导孩子进行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他们读书,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5. 形式思维期
形式思维期出现在16岁以后,这个时期主要伴随着高等学校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增加。在这个时期,个体的思维能力得以更进一步提升,能够做出更加复杂的推理决策。形式思维的特点在于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总结出来现有的规律和特征,最终得出一个科学有效的结论。形式思维主要要做到深度思考,善于分析问题,严谨的推理逻辑和演绎能力。
综上所述,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内展示出不同的认知和智力技能。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训练方式和学习策略,家长、老师要注意孩子的心智技能的发展,帮助孩子合理利用不同的阶段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促进心智技能的全面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根据加里培林的理论,这应该属于心智技能第二阶段,即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指运用实物进行心智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利用实物的模象、图片、模型、示意图等进行心智活动。掰手指算数就是将手指头作为“运算”这一智力活动的辅助实物。
(PS: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物质活动转向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并据此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五个阶段。)
心智技能的发展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所谓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研究价值
人们的学习不仅是领会知识,还必需掌握一定的心智技能。如学习数学不能只领会数和形的概念、法则、定理,而且要使其转化为运算、论证的技能。
领会与某种心智技能有关的知识,是该心智技能形成的条件,如掌握运算知识是形成运算技能的条件;
而心智技能的形成又是人们顺利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要领会书本知识,就需要有阅读的技能。可见心智技能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