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小孩固执是不是心理疾病

时间: 2023-10-31 04:11:13

小孩固执,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家长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的固执,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心理有问题。那么,小孩固执是不是心理疾病呢?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小孩固执是不是心理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孩固执和心理疾病的确有些关联。一些研究表明,小孩固执可能与一些心理问题有关,如焦虑、自闭症、注意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们无法灵活适应变化,过于依赖自己的想法,固执己见。此外,一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唯一正确的,进而表现出固执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孩固执也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当他们长大一些,慢慢地学会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才会慢慢地减少固执的表现。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小孩固执是正常的,不是心理疾病。

此外,还需要从文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一些文化中,固执甚至被认为是积极的品质。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往往会培养出个性强烈、固执己见的人格。同样,在东亚文化中,固执常常被视为对信仰和家族的坚定忠诚,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因此,不同文化对固执的认知也不同,不应轻易将固执视为心理疾病。

综合来看,小孩固执既有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也有可能是正常的发展阶段,甚至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积极的品质。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小孩固执视为心理疾病,正确的做法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儿童是非常容易得一些心理疾病的,我们要清楚有什么儿童心理疾病,然后帮助孩子预防矫正。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的相关内容。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1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2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岁的初中生心理异常者超过20%。儿童心理疾病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偏异;另一类为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叫心理变态。

一、 心理偏异

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 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 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 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二、 心理变态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3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

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固执是一种病

这是“快乐的驴子说”,第37篇说

忽然有所觉醒,我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固执,本指坚持不懈,后多指坚持成见。有两个基本释义,做动词用:顽固坚持(正确或不适应新的情况的意见);做形容词用:(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愿变通。

由此看来,固执这个词是实打实的贬义词。

凝神静气自我反思,很多时候,确实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执拗地坚持着自己认定的想法;以个人感受为标准,倔强地抗拒来自外界的影响。排斥着自身的改变和革新,即使更改也是勉为其难;否决着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即使接受也心不甘情不愿。

QQ号、微信号、公众号、等网络昵称,都是“快乐的驴子”,数年如一日从未更改。手机号码用了17年,从一而终依然如故;有的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最后都是爱人忍无可忍,藏匿起来了事;有的物品即使常年不用,也不会丢弃,总觉得还会有用武之地。我就是这样,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任性地维护着所谓的自尊。

小时候,我是个动手小达人,喜欢捣鼓一些小电器或组装小玩意。因为喜好和热衷,经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到了吃饭的时间,母亲会来催促,我就很不耐烦,常常没有好气地回应她。现在想来,当时自己是多么的自私和任性,母亲辛辛苦苦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我的冷言冷语。

即使现在,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有时候会把工作带回家完成。爱人和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影响,我就会不胜其烦,其实是自己没有摆正心态,却迁怒他人。和爱人出现矛盾,即使因我而起,我也不会低头认错,爱人常常生气地说我是一头犟驴,是煮熟的鸭子——嘴硬。想来,确实是自己固执的性格使然。

固执还体现在认死理上,爱钻牛角尖,容易一条道走到黑。在工作中,争执和各抒己见在所难免,而我常常是自行其是独断专行,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思路,除非真得有让我信服的理由。在生活中,循规蹈矩并泥古不化,一幅呆板而漠然的模样,与人相处日常交往,难免给人拒人千里之外的错觉。

凡此种种固执的表现,刨根问底究其原因,应该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这种固执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童年的不幸、多舛的经历、成长的遭遇、人际的关系,种种因素的叠加,形成了这种防御机能。

固执的性格,让我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走着毫无二致的道路,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如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给自己设定了樊笼,把自己围困在里面。就如温水煮青蛙,变得麻木不仁,最后无力也无法改变现状。

固执的性格,让我闭目塞听刚愎自用,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给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设置了障碍,长此以往只会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三人行必有我师,虚怀若谷兼听则明,虚心才能纳物。

固执的性格,让我不解风情生性蠢钝,导致情商较低,为人处世单纯,无意之中就会得罪于人。社交是我的弱项,不愿意抛头露面,不喜欢嘈杂热闹的场合。只希望能安静地独处,一书一茶一室,自得其乐逍遥自在。

固执的性格,让我就如同一只刺猬,只需一碰,马上就会缩成一团,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防止受到外来的侵害。其实,这是一种本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却无意伤害了别人。

当然,固执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有时候也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某些特定情况下,固执就是坚持的代名词,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认准一个方向,坚决而固执的执行下去,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终归来说,固执,是一种心理疾病。它让人过于木讷,不懂得变通;它让人孤傲高冷,不招人待见;它让人敏感多疑,容易产生误解。它让人防御过强,变得难以亲近。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改变固执,善待别人,解放自我。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