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使用言语或者行动,去伤害另一个人或者破坏物品等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它有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刺激,社交挫败感,或是情绪难以控制等诸多因素导致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威胁、攻击、欺凌、抢劫等。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人们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1.基因和生理因素:有些人天生比较容易冲动,如果这些人没有受到约束,就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原因:经常遭受挫折或者受到欺凌的人很容易积累情绪障碍,而情绪障碍会导致攻击性行为。
3.社交因素:社交环境对攻击性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人们想要维护自己在社交环境中的地位和权利所导致的。
不同人的攻击性行为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或者引发法律纠纷。为了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我们需要做出以下改变:
1.了解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情况,并寻找自己积累情绪的原因,找寻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在情绪波动剧烈的时候及时发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寻求适当的帮助:在心理、情感、社交等各方面如果出现问题,可寻求心理医生或者社交专家的帮助,帮助自己恢复平衡。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危险的情绪表现,我们需要积极地面对这种行为,尽可能减少它的发生,同时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遏制它的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连,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如:保持注意、保持安静等,这使他们的学业与攻击性同在,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幼儿早期,争吵、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岁前,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的次数大致相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更具有攻击性。
(2)攻击方式的变化。攻击行为的方式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幼儿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