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随时可能发生,它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令人痛心。防御自然灾害的意义在于降低这些影响的同时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综合考虑自然灾害的多个方面,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防御自然灾害的意义。
防御自然灾害的意义
1. 保护生命和健康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洪水、地震、台风等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失踪。通过提早预警、规划避难路线和建筑抗震等手段,可以降低这些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失踪的数量,避免生命和健康遭到危险。
2. 保护财产和环境
自然灾害也会造成财产和环境损失。洪水、飓风和地震会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打乱社会秩序,导致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建设防洪、防灾和减灾设施,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财产和环境的影响。
3. 维护社会稳定
灾难会导致社会紊乱和不安。自然灾害会破坏社会稳定,带来政治和社会问题。通过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管理,可以缓解受灾地区的社会不安和动荡,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4. 强化国家安全
自然灾害往往会影响国家安全。对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可能需要调动军队进行救援和保卫。通过避免发生自然灾害,或缓解灾难的影响,国家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总结来说,防御自然灾害有助于保护生命和健康,保护财产和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强化国家安全。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的威胁,才能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从而有效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一)合理确定自然灾害防御标准
自然灾害防御标准虽然取决于灾害强度的预测,但也取决于风险区风险财产与防御体系(主要是防御工程)成本的对比,亦即防御体系成本与效益的对比。
(二)优化防灾体系建设的实施顺序
一个庞大的防灾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需要数年、数十年,它的实施顺序决定各保护区段风险的大小,因此,风险评估能为优化防灾系统的实施顺序提供科学依据。
(三)优化抢险救灾顺序
抢险救灾决策关系到千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生计。它包括抢险救灾重点的选择、先后顺序的选择、抢险救灾方式方法的选择等,灾害风险评估为上述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因为风险评估在灾前已对各种强度灾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失、各类型区的可能损失等做出了评价,这样灾期就可以根据各风险区的风险等级确定抢救的重点和先后顺序。采取的抢救方式也必须考察各风险区的风险等级,如洪水管理:泄洪分洪决策、分洪区及分洪点的选择、蓄洪区(包括水库工程等)的调度等。如西津电站泄洪管理需要考虑上游南宁市和下游贵港,同时还要考虑库堤本身安全。
灾害风险评估也是防灾方案制定的基础之一。灾前针对各种可能灾情制定出相应的防灾方式、措施、重点、顺序等都应考虑各种可能灾害强度下的风险大小。一般利用多年防灾减灾资料编制成防灾专家系统,制定出各种应急方案,以便自如地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四)自然灾害风险区土地管理的科学依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生产水平较低,灾害高风险区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根据风险区风险等级确定开发的方式、类型及规模,进一步探讨开发与防灾减灾保护措施的相互协调,即“适应灾害”。也就是说,城市和乡镇规划必须认真考虑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成果,根据风险等级规划布局相应的功能区工业、商业或住宅与公共设施等,另外,还要考虑防御体系的需要布局相应的防御设施,如保留蓄洪滞洪用的湖塘对减轻城市涝害是十分重要的,根据风险等级区划优化设计居民避难系统更为科学,根据风险等级在新开发区设计完善的防灾独立居住小区等。
灾害风险评估对国民经济发展调整,尤其对行业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后损失评估的基础之一
灾损评估方法通常是采取经验评估或现场调查统计评估方法。前者是评估者对灾区社会经济状况有实际的了解,灾后对其经济损失做出经验评估,这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一般有较大的误差;后者是灾后组织人员深入灾区现场,进行调查统计损失情况,这种方法需要大量人力,工作量十分巨大,对大中灾害采用这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前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强度灾害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损失作出全面评价,灾害发生后,可以根据灾害的强度找出相应的风险评估结果,再用抽样调查统计或综合评价方法等进行验证,就可以快速得到较准确的经济损失评估,避免了通常所见的人为地夸大灾损的现象。
(六)合理确定防灾工程的投资分摊比例及保险费率
根据“谁收益谁出钱”的原则,根据风险单位(家庭)的风险等级确定防灾工程的投资分摊比例是合理的。同样,保险费也不应千篇一律,也应根据投保客户的风险等级缴纳相应等级的保险费率。也就是高风险客户多交保险金、低风险客户少交保险金,利于调动风险对象投保的积极性。
自然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洪水、山火、雷击、暴风雪等。那么,你知道怎么预防自然灾害措施吗?下面让我给大家介绍预防自然灾害措施,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预防自然灾害措施一、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相随,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性极大,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泥石流预防措施: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应急要点: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跑至沟谷两侧山坡或向高地跑。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找寻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预防自然灾害措施二、山火山火,又称林火、植被大火、草原大火或者灌木大火,是一种发生在林野难以控制的火情。通常是由闪电引起的。其他一些常见的原因有人类的粗心大意和故意纵火。
山火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而山火发生的火源很充足,乔木、灌木、草本、枯枝落叶等都是产生山火的可燃物,而且非常丰富,这也是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必要条件。二就是氧气,燃烧物必须有氧气的存在才能燃烧,氧气是可燃物的助燃气体,如果没有氧气,那么可燃物就不能燃烧,山火也就不会发生。三就是达到可燃物燃点的温度。一定的温度可使氧活化并促使可燃物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当外界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大量水蒸气蒸发,温度上升,出现大量可燃性气体,达到开始着火的温度时,称为燃点。而温度到达燃点后不需要外界火源就可引起燃烧。当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山火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山火一旦发生就极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包括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公司应积极配合地方责任部门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防火期内,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严禁野外私自用火。因施工需要,涉及在树丛、草场、灌木中进行动火作业的必须按规定办理动火安全许可证,要有专人负责,事先开好防火隔离带,准备扑火工具,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严防失火。
2、各种机动车辆,必须安设防火装置,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严防漏火、喷火和机车闸瓦脱落引起火灾。
3、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演练,保证人员具备灭火和逃生技能。
4、做好高温天气监测预报工作,特别要做好高火险天气预报工作。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通知或关注网络、电视部门等相关媒体的高温预警信息。
山火逃生急救措施:一旦发现被林火围困或袭击,要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避火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发生伤亡事故。在较开阔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使用点火器点迎面火,使新火头向大火头方向逆风蔓延,阻挡火锋解围。请注意在控制线另侧一定要有巡护人员,以防飞火产生新火点。
1、点火解围
在无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点火器点顺风火,扑火队员跟火进入火烧迹地避火,并用手扒出地下湿土,紧贴湿土呼吸或用湿手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强行顶风冲越火线
当点火或其他条件不具备时,切忌顺风跑,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即可安全脱险。
3、卧倒避烟(火)
在点火解围来不及,就近有河流(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段时,用水浸湿衣服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部,卧倒避烟(火)。卧倒避烟(火)时,为防止烟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扒个土坑,紧贴湿土呼吸,可避免烟害。
4、快速转移
发现大火袭来,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伤亡。
预防自然灾害措施三、暴风雪暴风雪是伴随寒潮或冷空气侵袭而产生的。目前人类虽尚无法控制,但是减轻或避免它造成的危害还是可以实现的。其预防措施包括:
1、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
2、行人注意防寒防滑,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3、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加固现场脚手架,保证现场脚手架、塔吊、升降机等设备的安全状态。
4、必要时停业,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安排合理的人员值班。
5、水源根据气温不同采取不同处理办法。
6、停电4小时以上必须把管线内的水放净,对于不能把水放净的管线要用压风机进行彻底吹扫,以确保管线不冻堵。
7、对场区停工后及时进行断电,防止发生漏电和及引起火灾。
预防自然灾害措施四、雷击雷电能够对物体、建筑物、设施、人破坏或损坏,破坏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1、塔吊、脚手架必须要良好的接地。施工现场需要考虑防直击雷的部位首先是塔式起重机、缆机等高大机械设备及钢脚手架、在建工程金属结构等高架设施。塔吊,脚手架必须要良好的接地,以防施工期间遭受雷击。
2、施工人员应掌握避雷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减少施工现场雷击事件的发生,各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制度,施工现场应指定防雷安全负责人,开展防雷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施工现场的防雷装置宜向有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申请检测,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广泛开展防雷减灾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工地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防雷意识得到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高。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防雷知识培训,加强被雷击后基本救护和自救知识的培训,增强救护和自救能力,减少伤亡事故。
4、雷雨来临时应停止室外作业。派专人密切关注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明确本地是否有雷雨天气。当雷雨天气来临时施工单位要迅速撤离易受雷击的危险地带的施工人员,停止一切室外作业。
5、制定和完善应急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制定和完善施工现场在雷电恶劣天气下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要给现场施工人员配备或指定防雷装置完善的紧急避雷场所,保障人员撤离后的人身安全。
6、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
7、不要在水边和洼地停留,切勿站在楼顶、山顶、或接近其他易导电的物体,应迅速到干燥的室内避雨,如找不到房子应就近到山间或山岩下避雨。
8、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放在5m外的地方;在雷雨中不宜打伞,也不宜将羽毛球拍等扛在肩上。
9、遇雷雨天气时,不要站着,应蹲下降低高度,同时两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
10、不要站在大树下,不能用手摸扶大树,因为这时潮湿的树干已变成了一个引雷装置,再好离大树5m外。
预防自然灾害措施五、洪水(一)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防汛、设备安全及员工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组织指挥机构,在汛前加强防汛检查,开展落实防汛安全责任人、防汛队伍和安全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伍的建设。
(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任务,对跨汛期施工的工程和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
(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级防洪应急方案,研究制订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主动应对大洪水。
(5)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项目承建单位结合实际,储备必需的防汛物料,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
(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汛通信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7)防汛安全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8)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规定逐项落实工作要求。
(二)洪水预警
(1)当即将出现洪水时,及时联络水文站做好洪水预报工作,跟踪分析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最新水情,及时向各级防汛组织机构报告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走势,为预警提供依据。
(2)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确定洪水预警区域、级别和洪水信息发布范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山洪灾害预警
(1)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应密切联系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
(2)凡有山洪灾害的地方,有关单位应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划分并确定区域内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四)山洪灾害易发区应落实观测措施,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降雨期间,加密观测、加强巡逻。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报警,实现快速转移,并报上级防汛组织机构,以便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