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咨询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的解释。从字面上看,“咨询”是指向专家或权威人士请教意见或寻求建议。而“李玫瑾”则是一个常见的名字,没有特别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李玫瑾咨询什么意思
一、语法解释
在语法上,“李玫瑾咨询什么意思”是一个陈述句,主语是“李玫瑾”,谓语是“咨询”,宾语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玫瑾在咨询某件事情的意思。具体是什么事情,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
二、人名解释
“李玫瑾”这个名字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它只是一个人的名字。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个人是谁,需要更多的信息。比如说,这个人是不是公众人物、是不是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有过成就、是不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或同事等等。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才能对这个人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三、咨询解释
“咨询”是指向专家或权威人士请教意见或寻求建议。在现代社会中,咨询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服务行业,涵盖了多个领域,比如管理咨询、财务咨询、人力资源咨询等等。如果我们要理解“李玫瑾咨询什么意思”,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咨询的对象和内容。如果李玫瑾是一位企业家,那么她咨询的可能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她是一位投资者,那么她咨询的可能是投资市场的走势和风险管理等等。
四、语境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李玫瑾咨询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往往不是单纯的字面解释,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比如说,如果这句话是出现在一个企业内部会议的讨论中,那么李玫瑾咨询的可能是企业管理或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如果这句话是出现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那么李玫瑾咨询的可能是某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或方法问题。
综上所述,“李玫瑾咨询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信息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如果我们想要更加准确地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李玫瑾”这个人的身份和背景,以及咨询的具体内容和目的。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在福州中院开庭,检方指控吴谢宇涉嫌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
在法庭上,吴谢宇对检方指控供认不讳。吴谢宇供述称,他想帮母亲“解脱”,作案方式是用哑铃砸母亲的后脑及头面部。
吴谢宇称,自己本想杀害母亲后自杀,但作案后因恐惧放弃自杀。杀母后,吴谢宇谎称母亲出国陪同他交流学习,骗取亲友钱款共计144万元。
12月28日,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根据警方公布的信息及媒体采访的资料,详细分析了吴谢宇弑母的犯罪心理。
李玫瑾认为,吴谢宇较真实的动机是渴望出国,为筹钱而杀母。吴谢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的内心没有灵魂,他太现实,现实到突破人性底线,现实到没有信仰。
李玫瑾分析说,吴谢宇是讨好型人格,但讨好别人很心累。吴谢宇很聪明,也很有野心,当他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全球TOP名时,出国成为他主要目标。
吴谢宇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母亲无法提供出国留学费用,而他母亲又不允许他去借钱,他的人格决定了他连他母亲这一关都过不了。
李玫瑾说:“他如果说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出国留学需要钱,需要向人借......哪怕与母亲争吵,都不会发生这样的结果。”
吴谢宇母亲古板传统,坚守自己信念,她的坚守与儿子的渴望不可能融合。吴谢宇出国不可能带上母亲,只有杀了母亲才能筹到钱。但由于涉世未深,他万万想不到,出国手续很复杂,杀了人,也骗到了钱,但却走不成了!
李玫瑾表示,吴谢宇的作案手段很技术男,但对社会的复杂一无所知,导致最终无路可走。
教会孩子热爱学习更要热爱生活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而不是为了学习,更不是为了考试。
在当今的中国,“溥仪式”孩子很多很多,小学生不会剥虾,中学生不会洗衣,大学生不会做饭。孩子们被父母和祖父母包围着,保护着,什么也不需要做,只需要学习就行。
结果,许多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而一些孩子是学习没搞好,生活能力也完全丧失了,甚至连爱的能力都没有了。
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教育生活化,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潜移默化被影响和改变。
生活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存在于孩子的一呼一吸之间,一餐一饮之中。孩子只有懂得生活,才会真正热爱生活。
教会孩子学习重要生命更重要
生命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让孩子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死亡是人生绕不开的话题,不明白死亡,就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珍贵。
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尊重、热爱生命,正确理解困难、挫折和死亡,才不会钻牛角尖,不会干自杀、自残或杀人的傻事。
一份心理咨询数据显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在“唯分数论”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与孩子成绩相关的事情上,生命和安全教育严重缺失。
还有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利不择手段,或因为其他的原因,残忍杀害同学亲友,甚至手刃自己的父母,触目惊心,1994年的清华投毒案、1997年的北大投毒案,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高考状元因相貌自卑杀人,北大发生过多起弑母案,吴谢宇是最近的弑母作案者。
作为父母,应该在生活中应不断引导、启发孩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贫穷还是富有,都要悦纳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和现实。
父母要让孩子在感受成功、快乐等人生正面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有机会感受和体验人生挫折、痛苦、疾病等负面意义和价值,帮助孩子丰富生命的意义。
每一位宝妈都幻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成长为懂事的小天使,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他们变得调皮捣蛋,甚至越来越不听话,无论什么事情都和自己反着干,无论自己怎么说他们都不听。
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和我家儿子从小一起长大,前几天和小姑娘的妈妈聊天时,她说道:自家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我一脸的不理解,在我心目中小姑娘懂礼貌,有主见,面对问题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解决。
邻居却说就是因为太有主见了,自己想让她做什么的时候总是拒绝,小姑娘每天说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我不想?、?我觉得?更好。?听完邻居的话,我只能笑笑,与其说孩子不听话倒不如说是家长不会沟通。
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家长便认为他们不能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或者是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却忽略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看法,当家长希望他们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分歧的时候就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在家长的眼中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所以,越是?不听话?的孩子越是有自己的想法,而能够勇敢的说出来正是表现出他们勇敢的一面。
也就是说,家长眼中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只属于沟通的问题,学会正确的沟通至关重要,家长在生活中不妨试着这样做:
会倾听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发生问题恰恰是因为不会沟通,双方都坚信自己的是对的,从而不愿认真的倾听别人的想法。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总是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要多,所以自己一定不会错,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与想法,从而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只有给孩子机会,让其尽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除了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忽视之外,还能够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避免冲突的可能。除此之外,只有父母愿意倾听,孩子才会愿意表达,愿意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情绪,父母也能更清楚的知道他们心中在想什么,这样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也会更及时地发现问题。
讲事实
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或是看法固然是有错误的,家长不要看到孩子的错误就大声地训斥,严厉的批评他们,要学会平复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平静的评价孩子的做法,缓解自己的情绪,是有效沟通的第一点,客观的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家孩子总是喜欢用扮鬼脸的方式和别人打招呼,在他眼中,这就是打招呼的方式,但是在别人的眼中或许并不礼貌。于是我在晚上很认真的告诉他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并告诉他正确的打招呼方式有哪些。很快我便发现,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变了。
所以,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愿意教会他们正确的方式,并让其感受到这样做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下次在做事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信任他们
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感情就是信任,即使是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如果家长能够表现出自己对他们的信任,你会发现惊人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孩子还会变的更加自信,做事情的时候表现的比常人更优秀,因为他们知道不管自己做的什么样,父母都是自己最坚实的港湾。
著名公安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女士曾经说过:孩子顶嘴,首先就是父母的不合格。只有会沟通的家长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真正的做到尊重孩子。有效的沟通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也会因此更加的了解父母,体谅父母。
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热议话题,孩子们敏感脆弱,不服管教,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大多数家长比较信奉的李玫瑾教授为广大家长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孩子在小时候遭到姥爷的大声训斥,李玫瑾教授当时也认为孩子那么小会吓到他,但是李老师父亲却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经过姥爷的训斥,以后走上 社会 ,没有什么事能吓到他。
此后, 李玫瑾教授把它当作“坚强”的教育课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孩子在三岁之前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呵护。
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才会对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会有 探索 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家长得到孩子的反馈,孩子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赖,这时候孩子会抓住父母的脾气,逐渐会向调皮的方向发展,这是父母就要向立规矩的方向转化了。
3-6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并且他们会猜测父母的心理,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会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时候孩子这棵小树能否成长为笔直的大树,就看父母能不能抓住立规矩的黄金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宠溺孩子而错过了最佳时期。
就 像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无奈就会依从,直到面对升学 为题 的时候,出现分歧,导致了更大的亲子矛盾。
家长在立规矩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家长的威严, 面对孩子的胡闹,父母要坚定,不能向孩子“低头”,做到雷声大雨点小,吓唬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 ,逐步地建立这种思想,规矩就会得以建成。
家长在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总是加深孩子错误的印象,注意一下方面的雷区:
1)不要怕孩子小,不懂父母的意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赞美,用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对的,几次过后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会受到夸奖,以后就会往这个反向发展。
2)不要强化孩子错误的印象
在孩子犯错时,一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说“不”,“不正确”,以否定的态度,或是大声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孩子心理就会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多些正面的回应。
3)规矩要因时制宜
孩子在小时候避免孩子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而立下规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物是可以尝试的,父母就要随着孩子长大改变某些规矩。
4)规矩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再好情绪时
家长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在情绪暴躁的时候给孩子立下规矩,之后就再未履行,家长要在和孩子心平气和时,较为正式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充满仪式感。
大家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分享转载。
今日说法常驻嘉宾:李玫瑾 王 涌 曲新久
李玫瑾
个人简介:李玫瑾,1982年1月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从教。长期从事犯罪心理的研究与教学,曾参与或主持《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综合治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预防中的价值》等国家课题研究,还有部级项目《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与英国合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受害保护》等项目。出版过《犯罪心理学》专著和《犯罪心理画像》译著等。同时还是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 涌
个人简介:王涌,男,1968年11月23日出生,江苏省盐城市人。
1990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990年-1993年在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1993-199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法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师从江平教授,获民商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3-200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曲新久
个人简介:曲新久,男,1964年10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北京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顾问等。
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自1988年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历任助教(1988年)、讲师(1990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1999年),博士生导师(2002),2003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2005年至今任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刑法学、刑事政策学,专著有《刑法的精神与范畴》(2000年版、2003年修订版)、《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2002年版)、《金融与金融犯罪》(2003年版),论文集《刑法的逻辑与经验》(2008年版),教材有《刑法学》、《刑法概论》、《刑法学案例教程》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