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当失去父亲时,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丧父之痛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它会带来无助感、孤独感、恐惧等负面情绪。如何应对这种痛苦,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
丧父之痛:如何应对因失去父亲而带来的无助感?
一、情感应对
失去父亲后,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情感的应对。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孤独、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寻求帮助和支持。可以找朋友倾诉、找心理咨询师聊天、参加悼念活动等方式来缓解情感上的不适。
二、生活应对
失去父亲后,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活的应对。父亲的去世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可以寻找亲朋好友的帮助,分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同时,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如雇佣保姆或护工等。
三、未来规划
失去父亲后,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是未来的规划。父亲的离世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我们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律师、财务规划师等,制定财务计划和遗嘱等。
总之,丧父之痛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但它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种痛苦,寻求帮助和支持,重新调整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制定未来规划,走出阴影,迎接新的生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话题。但白岩松说,中国人的死亡教育只有小学水平。为什么?
古往今来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之所以讳莫如深,是因为丧亲太痛苦了。疫情下的丧亲更是剧痛,因为亲人去得太快,去得太密集;因为无法见最后一面,无法及时哀悼;因为悲伤的同时还需要担心自身的安危……
痛定思痛,是否有办法让这种痛苦变得可以承受?如何不被痛苦击垮,而是从痛苦中获得升华和觉醒?其实可以从哀伤心理学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这个COVID-19为伴的清明节,期待以下结合实例的专业分享能帮到大家。
遭遇亲人死亡,
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是什么?
一、麻木震惊期
通常在亲人离世一周内发生。这个阶段,有些人茫然无措,完全乱了分寸。有些人除了按部就班地处理丧事,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日常生活继续,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二、否认追寻期
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亲人离世既成事实,但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无法接受。 有的想方设法追寻逝者, 一位妻子罹患新冠去世的中年男性哽咽道:“她走后,我每天拨很多次她的电话,我总觉得她有一天会接听……我每天都给她整理衣柜,给她准备碗筷,我总觉得她会回来…..” 有的抱怨他人, “就是因为当时医生不给安排住院,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的埋怨逝者, 一位丈夫自杀去世的女士“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我们母女就走了……” 还有的人试图跟佛祖讨价还价, 一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妈妈到庙堂许愿,“佛祖在上,孩子那么年轻,她不能走,请您准我折寿20年给她续命……”
三、混乱沮丧期
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和面对亲人永久离去的事实。此时, 一方面需要适应亲人离去后,生活改变带来的暂时混乱,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对亲人离世无能为力的沮丧感。 一位平时有父母帮助照看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倾诉道,“父亲在世时不仅帮我接送老二,还辅导老大学习。现在父亲突然心梗去世,两个孩子都不适应保姆,母亲承受不了父亲突然离世,整夜失眠,仿佛天塌下来了……”一位丈夫去世的女性啜泣道,“我特别后悔,我那天晚上怎么就关机了,如果开机了,还能送他最后一程……我怎么这么狠心,他走的前几天,我还跟他吵架……”
四、重组恢复期
到这个阶段, 人们已经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追忆逝者,并且开始启动新的生活。 在此阶段,人们开始允许自己过正常化的生活,比如,不再一谈及逝者就情绪失控,不再为穿漂亮衣服感到罪恶,不再通过杜绝与其他人联系来表达对逝者的忠诚……尽管仍旧对逝者无比缅怀,尤其到忌日、清明这样的特殊日子,会特别伤感,但是可以通过实现逝者遗愿、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等各种建设性的方式寄托哀思。有的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后,甚至发生觉醒体验,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书中提到:他们开始注重生命的意义,开始跟随自己的内心,真实地活在当下……
出现以上反应,我们可以做什么?
锦囊一 学习哀伤疗愈的三个过程
01 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丧葬仪式,包括停灵、下葬、守七等,有助于增加亲人亡故的现实感,帮助我们接受死亡的发生。需注意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除迷信糟粕。 传染病疫情下, 由于无法使用传统仪式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因此需灵活使用线上公墓等 在线方式 ,及时对逝者进行 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隔离期结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线下方式,完成以上四个“道”。
02 接纳自己的哀伤反应。
任何的哀伤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被接纳的,尤其需要被当事人自己接纳。因为只有接纳了这些反应,才有机会面对与这些反应相关的悲伤和痛苦,才能最终从悲伤中获取力量,继续未来的生活。例外:如果继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比如悲伤过度,准备自杀追随逝者,或者愤怒过度,不经调查就报复所谓的“凶手”),需要及时制止。
常见问题1: 当出现麻木或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反应时,常常被解读为被吓傻了?是个冷血无情的人?
自我调适: 这是哀伤初期的正常反应,是人们隔离自己强烈悲痛情感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并非吓傻了,更不能单凭表面现象就解读为对逝者冷血无情。相反,与逝者感情越深厚,出现麻木震惊反应的概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动情感隔离后,多数人大脑就能恢复自我调节,进行思考和行动。
常见问题2: 始终认为亲人去世跟自己有关,过度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
自我调适: 亲人去世,怎么做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能过度强求自己;如果我们尽力了,相信逝者能感受到;如果我们没有尽力,可以在忌日与逝者表达道歉,并帮助逝者完成他们生前未了的心愿……
本次疫情下的丧亲者: 不仅需承受丧亲的痛苦,还需要承担自己可能感染的焦虑,因此哀伤反应会更复杂。比如,一位母亲去世的女士表示,“我当时怎么那么胆小,我没有早点送我妈妈看病,都是我的错……”因此,疫情下的丧亲者,有必要了解自身面临的多重压力,进而接纳无能为力,允许自己做不到,同时学习自我关爱和减压技巧(可见如下链接:心灵线上加油站合集|北大六院心理应急救援队致抗击肺炎疫情的人们)。使用上述方法仍难以自我调节者,可求助专业人士。
03 以新形式与逝者连接,
重构未来生活的意义。
1997年,8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独生女患癌症去世,1年余后,丈夫钱钟书也离世了。杨绛先生虽然经历晚年丧女和丧偶的双重痛苦,但她并未放弃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一直淡泊宁静的活到了105岁,2004年还撰写了《我们仨》,这本书不仅以追忆的形式与丈夫和爱女再次连接,而且帮到100余万名读者。如何在未来生活以新的形式与逝者连接,如何活出未来生活的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锦囊二 学习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反应 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尽管绝大多数哀伤反应都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纳的,但如果哀伤反应持续时间、痛苦程度、对生活的影响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求助专业人士了。本次疫情带来的丧亲常常是家庭聚集性、突发性的,对丧亲者的冲击性更大,是导致病理性哀伤的危险因素,丧亲者有必要不定期自我评估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具体区分点包括:
1.持续时间。 多数哀伤反应在半年内自行消失,如果哀伤反应持续1年以上,需要找专业人士协助评估。注意,持续一年以上指的是,哀伤反应在1年后还持续频繁地出现。如果1年后哀伤反应明显缓解,只是到清明、忌日这样的特殊时间,初期的哀伤反应出现反弹,属于正常现象。
2.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比如丧亲1年以后,仍旧封闭社交,无法娱乐,一旦娱乐就有强烈负罪感等,就需寻求专业评估。
3.痛苦程度。 比如悲伤过于强烈和持久,远远超出自己承受和调节能力等。
4.特殊症状。 比如愤怒情绪过于强烈,甚至攻击他人;比如自责现象过于持久和严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显著的紊乱言行,比如语无伦次,持续性凭空听到声音或感觉不安全等,都是提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或干预的信号。
锦囊三 支持家中未成年人
1.不同年龄段,支持的侧重点不同。
5岁及以下的儿童,尚没有死亡概念。5-9岁,对生命和死亡有模糊的理解。9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具有与成年人类似的认知。
因此,针对9岁以下儿童,需要先用儿童“语言”诠释生命和死亡的现象和意义,然后再进行哀伤相关的支持和辅导。比如通过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引导孩子。
2.成年人“向死而生”修通自己,然后再支持和引导孩子。比如通过阅读《直视骄阳》,学习如何处理死亡焦虑;通过学习哀伤辅导,处理自己的哀伤反应。
3.使用儿童特色的“语言”工具来沟通交流,比如游戏,绘本,故事等。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家长自身还没有充分的死亡教育准备,或者没有把握,可以先请教专业人士。
锦囊四 激活周围的支持系统
生离死别对任何人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们的各种脆弱和无力在此刻都可能会出现,如果周围能有家人、朋友、同事等来陪伴、倾听、支持我们,我们的哀伤情绪可能能获得充分的宣泄,我们的哀伤过程也会变得容易。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羞愧自己的各种反应,更不必担心自己是在给其他人添麻烦而不告诉他们。
一位失去父亲的朋友曾经分享,“当时我谁也没说,担心给大家添麻烦。结果事后不少好朋友埋怨我没有拿他们当朋友,并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喊他们。虽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跟朋友倾诉,我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情绪。很感谢这些朋友,愿意倾听我,很感动这些朋友,他们的埋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爱。”
丧亲令人痛苦,但痛苦可以帮我们获得觉醒
丧亲使人悲伤,但悲伤能够帮我们寻找力量
注:文中部分于网络,侵删歉。
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伤痛这种事情,其实想劝都未必劝的进去,因为每一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不可能体会到你的所有痛楚,要走出阴暗,还是得靠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至亲的人,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亲的人,也总会有分离的一天,平常的时候,偶尔看着送葬的车开过,自己心里也总会有些许触动,某一个人走了,就会有整整一群人伤心,但这毕竟是所有人都会经历到的事情。我想,你现在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难过自己没有与父亲更多时间在一起吧,为什么没有陪他看电视,为什么没有在休假的时候陪他在一起度过,以至于以后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或多或少总会有这样的愧疚存在,但是,你觉得要是现在父亲就在你身边,他就舍得你这么伤心难过么?肯定是不会的,就像你自己说的,以后还要照顾妈妈,以后的路还很长,你也不愿意让这种痛苦一直就在身边吧。
我希望你找个地方坐下,也不要去想太多,我知道你现在的感觉是沉浸在悲痛之中,度日如年,但在怎么样的度日如年,不是都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么,哪怕是你多么悲痛,多么伤心,时间也都这样的流逝过去了,开心的时间是这样过,伤心的时间也是这样过,不要因为这件事,而挫败了你面对生活的勇气,要知道,站起来,就离天空更进一步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