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成长中的花朵,他们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症状和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经历,如果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那么他们的成长过程就会受到阻碍。那么,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呢?
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首先,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不够好。孩子往往会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他们会注意到其他孩子的优势,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当孩子发现自己有一些症状和表现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够好。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感到讨厌。
其次,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嘲笑。孩子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症状和表现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这会让孩子感到很不舒服,他们可能会试图隐藏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或者避免与别人接触。
第三,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比较复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和表现,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感到讨厌。
第四,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被父母责备。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依靠,但父母有时候可能会过于关注孩子的症状和表现,这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负担。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症状和表现会让父母失望,甚至惹怒父母,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感到讨厌。
最后,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孩子往往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心和支持,如果他们感觉自己的症状和表现被忽视或者被误解,那么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症状和表现感到讨厌。
综上所述,孩子讨厌自己的症状和表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卑、害怕被嘲笑、不理解自己、害怕被责备以及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支持和关爱,那么孩子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人老了,若发现子女在慢慢地讨厌自己,自己该怎么办?我家姨姥姥,是跟闺女一起生活的。姨姥姥45岁时老伴就没了,那时候孩子还没成人,也没有再婚,闺女结婚有了孩子后,姨姥姥就帮忙照顾孩子,从此就跟闺女一家一起生活了。
刚开始孩子小,给闺女带孩子的那些年,女婿还可以,每次回来都会跟自己打招呼,后来闺女的孩子大学考出去了,自己也老了,就成了无用之人,女婿对自己也越来越不耐烦,明里暗里讨厌自己,相处过程中矛盾也是越来越多。
闺女没有办法,就在外面给她租房子,还给请了保姆,但是人老了,也变得不好伺候,她总觉得家里的东西变少了,保姆又懒又馋,有次她睡觉醒来的时候,发现保姆在喝牛奶,再加上她闺女买肉过来的时候,保姆炖菜盛碗时会先吃几块,就被辞掉了。后来又请了几个保姆,也都不欢而散。
后来女儿又把姨姥姥接回了家,呆了一年多,平时老人的觉少,起的早,有次找东西找不着,就隔门喊女儿给自己找,可是那天女婿回来的晚,把女婿吵醒了,女婿就让她离开自己的家。
以前,姨姥姥有套自己的房子,但是在六楼,女儿觉得以后住也不方便,就给卖了,姨姥姥也是没家了。
为了不让闺女为难,自己住进了养老院。刚住进去的时候,姨姥姥是各种不适应,对养老院的饭菜也是不满意,但是女儿经常会给自己拿各种吃的,这一晃在养老院就过了5年。
再后来,女儿到养老院看她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是因为闺女的老伴得病了,中风瘫痪了,需要闺女伺候……
人老了,也还是得有 自己的追求和生活, 而不是要把自己的生活绑架在子女身上。退休后,给自己的生活做个规划,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能动,就自己过,但一定要有个自己的家。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又或是成年人,生活都需要有所追求。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都95岁了,她70多岁的儿子经常牵着她的手出来晒太阳,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特别和蔼可亲的人。儿子说,老人还每天练书法呢,对子女,也总是觉得子女不容易,从不挑理。因为自己有生活,孩子们也愿意围绕在老人身边!
人老了该怎么做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说说我们村里的一家人吧!
村里有一家,两口子生了7个女孩子,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从小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宠爱自己的儿子,典型的重男轻女。三个女儿都嫁人了,条件都不错,四个儿子呢?有两个结婚,两个打光棍,几个儿子都挣不到钱,日子过得非常难受。
女儿家条件好吧!就说接他们老两口去住,可是这老两口呢?去了女儿家这样嫌弃,那样不自在,待久了,女儿也不喜欢他们在她家呆。俩老口又回去和儿子住,在儿子家就是佣人,在女儿家什么都不做还抱怨,而且还认为儿子好,女儿就是赔钱货。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呢!是想告诉大家,有的人老了真的挺讨人嫌的,有的人他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六七十年代,不是子女对他不好,是自己的思想改变不了。
就像题主问的一样,发现子女在慢慢讨厌自己,自己该怎么办?
第一、分开住
如果子女成家了,我是建议分开住,都说远香近臭,这不是没有道理。一家人天天待在一起,肯定会有矛盾的,最后的办法就是分开住。
老人和子女分开住,子女偶尔老看望一下,这样感情会好很多,而且特别亲热,也不会因习惯不同,经常争吵等。
第二、睁只眼闭只眼,少言寡语
如果没办法分开住,只能住在一起,我建议老人一定要睁只眼闭只眼。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想想现在的年轻人的观念和老人的真的不一样,他们习惯晚起,不懂得节约,不喜欢的东西就丢了。要是遇到一个稍微强势的父母,肯定得唠叨半天,那么结果如何呢?时间久了肯定会争吵,各看不爽。
所以最后的办法就是睁只眼闭只眼,尊重年轻人的习惯,自己想做什么,自己做就好了,少言寡语,管好自己就行。
第三、能够挣钱的时候一定要多存些钱
如今 社会 压力,不是子女不孝顺,而且真的这一代年轻人压力真的很大,这代年轻人有多少人给老人养老了,不靠老人的都算不错了。所以给还能挣钱的中老人一些建议,一定要多存点钱,老了靠儿靠女不如靠自己。
最后也给年轻人一些建议,一定要对自己的父母好一些,他们一辈子不容易,他们过的苦日子比我们多的多。对待他们请多一点耐心、关心、细心,他们的观念可能古板,思想顽固,这都是几十年形成的,有的思想观念根本改变不了。多理解多尊重他们,百善孝为先,我们今天如何对待老人,以后我们的子女就会如何对待我们,一代传一代,代代相承。
人老了,如果发现子女嫌弃自己,那你就该给他们明白,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连动物都可以做到如此,生而为人,难道就不如动物?
首先,谁都有老的一天。 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会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女孩从小,看到妈妈用一只破碗给奶奶盛饭,有一次,妈妈不小心将碗打碎,女儿惊呼,妈妈,快把它粘起来,以后我还要留着给你盛饭呢!
她的妈妈赶紧丢了破碗,从此让孩子奶奶和他们在一个桌上一起吃饭!
如果自己有退休金,养老金,那就自己独立过,家产啥的,谁孝顺伺候给谁 将孩子抚养成人,并且看着她们成家立业,那你已经属于功成身退,千万不要觉得放心不下,一味的替孩子打理,插手他们的生活,不然,别人嫌弃你事多也是难免的,听话,这个堵,咋没必要自己添!
万一子女不孝顺,那么有退休金及养老保险,都不用看孩子们脸色生活。
家产啥的,也别给谁,留着,日后谁孝顺,养老送终,立遗嘱给谁!
如果没人,买了家产上养老院!千万不要心疼!你心疼的孩子,说白了就是一白眼狼!
积极参加老年人社团,保持点自己的兴趣爱好 等你有了一份圈子。便不会再守着子女这个小圈子,她们的喜怒哀乐影响你的喜怒哀乐。走出去,结伴去旅 旅游 。聚聚会。跳跳广场舞,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力转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也心态会好很多。开心快乐最重要!
许多当父母的都认为孩子应该感激自己的养育之恩,并满怀爱意地回报自己,如果子女流露出一点点不满或者讨厌,就会气愤难平,甚至感觉自己养出的孩子都是忘恩负义的家伙。 岂不知越是这样的父母,孩子越会疏离他们,但愿家长们能够明白这一点。
人老了,子女慢慢讨厌自己,应该怎么办?
我是一位母亲,随着女儿长大成人,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会刻意注意与女儿的相处方式:
1、保持界限感,尊重孩子,不干涉、不打扰对方的生活。
包办代替越多、管控越多、操心越多的父母越容易被孩子讨厌,这些孩子一边依赖着父母的照顾,一边渴望着父母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丝干扰,但愿家长都能明白这一点。
2、不念叨自己的养育之苦,把养育孩子当成自己的基本责任。
孩子疏远父母原因之一就是许多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诉苦、邀功,甚至丑化自己的配偶,导致孩子愈加讨厌自己。
3、做一个善于自省、愿意自我成长的人。
年龄代沟、思维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味从自身角度去做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定会引发许多矛盾。
再说家庭成员之间意见有分歧、闹矛盾是挺正常的事,如果父母能够懂得换位思考、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就可以避免亲子关系疏离。
有的父母自己不求上进,却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甚至更加干涉,孩子不讨厌才怪。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需要呵护,需要用心经营,如果孩子愿意和我们待在一起,也许我们就不会被孩子讨厌;如果孩子期待着逃离,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般有这种想法的,要么是为人真的让人讨厌,要么是自己太敏感,能意识到并问出这个问题的很有可能就属于后者。
当初听发小说起她婆婆的这位老娘,真的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家庭,母慈子孝,一家人简直把这个老娘当成了宝贝,真不能想象这位老人家该有多好,多招人喜欢,总觉得自己老了能做到这位老人家一半就满足了。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题主,万事不要太钻牛角尖,情绪太敏感真的没好处,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好,而是老年人跟年轻人之间本来就有不可逾越的代沟,儿女在有些事上反驳你,或者表现的嫌弃你,并不是你真的不好,而是你们彼此观念不同罢了,细想一下,他们的某些想法你也未必看的惯,只不过是出于很多原因,把原因归结于自己见识少罢了。
如果想改善这种情绪,给你几个建议: 1、跟儿女分开住,跟自己的同龄人多交往,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子。
2、凡事看开点,不要一有矛盾就觉得自己不对,儿女也是第一次做人,有的问题是立场不同,无所谓对错。
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喜欢做的事情,就不会再纠结于一些无谓的小情绪里了。
4、如果有条件,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很大,看多了思想就开阔了,你会发现以前烦恼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5、认真审视一下自身问题,到底是为什么让你觉得自己被讨厌了,也可以跟孩子们好好沟通沟通,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跟孩子们处理好关系也有利于家庭和谐。
总之,就是用极力的态度看待自己与儿女的关系,千万不要陷入自己的情绪中,自怨自艾,对谁都没有好处。
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幸福!
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我们都说是老小孩。他们有时候会特别敏感,需要我们的照顾。
话说回来,什么样的老人不受子女的欢迎呢。 子女和老人,关系是两个人处出来的,不是一方就能够决定的。一般情况子女不喜欢的老人有以下特点(不喜欢是不喜欢,不喜欢不代表不孝顺。)
爱啰嗦
一般老人都有爱啰嗦的习惯,总是说自己关心的事情,一遍一遍,有时候是强调说事情,有时候是没话可说最多的是习惯了,作为年轻人,工作家庭孩子,有时候听起来不耐烦,其实,这需要我们年轻人的改变,毕竟老人很难改变了,作为我们的长辈,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履行照顾老人的职业。
爱管事,插手教育孩子的事情
有的老人年轻时候霸道惯了知道要改变,但是改变不了。插手子女的家事,甚至子女教育孩子也要上前说两句,很让人头疼。
主观判断并家事外扬
我身边的一位老人,就爱说闺女的“坏话,”她总觉得谁家庭条件好谁就多付出点,秉着这种想法要求个别子女,谁谁不孝顺、谁谁怎么样yong总是往外说。
偏心一个孩子
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偏向一个孩子,很多老人都这样的。
有话不直说,爱打暗语
一个朋友就说,她刚工作的时候每次回家,妈妈都唠叨一个月电费水费多少,太贵了一类的话,她觉得妈妈就是在变相的要钱,感觉不舒服。
其实,很多子女还是很了解自己的父母的.怎么办,需要我们多理解他们一下。
发现子女慢慢讨厌自己,说明这个老人过于关注子女的态度、太依赖子女或者生活很需要子女的照顾。 很多家长会发现,小时候和孩子关系很好,孩子也很黏自己,但等到孩子长大了,和自己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有的甚至会讨厌自己。
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尤其是老了后,很多儿女会“嫌弃”父母。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儿女“讨厌”父母的原因 1、父母管得太多
很多家长不管孩子长到多大,都觉得他们依旧是个孩子,常常担心他们,因而会对孩子管得比较多。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长大了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靠父母,需要更多的独处空间。父母管得太多,反而会让子女烦。
2、爱唠叨
爱唠叨是家长的通病,尤其是妈妈。很多妈妈爱在子女面前唠叨,叮嘱多穿衣服,多吃饭等。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毕竟是成年人,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一次两次唠叨还好,会让人觉得很温馨,但如果次次唠叨,肯定会心烦。儿女为了避开父母的唠叨,可能会故意躲着。
3、思想不同
家长和孩子所处的年代不同,思想也有很大的差异。子女喜欢的一些东西,家长可能会很反感,双方意见不一致,思想不在一个频道上,很容易发生口舌矛盾。儿女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进而不愿和其谈心,也会为了避免发生争执而有意远离。
如果家长发现子女“讨厌”自己,一定要改变原来的相处模式,不要把他们当成小孩子看待,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自己照顾好自己,该吃吃,该玩玩,少管孩子的事,这样不仅自己晚年开心,儿女也喜欢。
我是帮妈,一名高级育婴师,私信“ 育儿 ”,帮您解答带娃路上的困扰~
若出现这种问题,老人家,你有没有先自我检讨一下,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子女身上,如果是你的坏习惯导致的,你就要尽量去改正。
如果是子女有问题,找时间与他们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用藏着掖着,找到根源,才能解决问题。相信大多数儿女都会尊重老人的。
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尤其当人老了,精力衰退时,这些缺点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变得偏执。
为人子女,我们也是家有老人的,我就说说周围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老人吧。
1、家长情结型
杨奶奶年轻时明事理,能干,家里的事基本都是她当家作主。
娶了儿媳后,儿子媳妇还是比较尊重她,大事小事她发了话,基本都依她。
今年杨奶奶93岁了,除了耳聋外,身体硬朗,没有其他毛病。老人活到这么大,还能自理,就算是儿女的福气了。
可前一阵在微信上听她儿媳吐槽,老太太已赶走家里第四个保姆了!
杨奶奶一家四代同堂,媳妇在单位是局长,儿子在单位也是领导,儿媳工作都很忙,经常要出差。孙子孙媳也是公务员,生了宝宝后,家里的钟点工就变成了保姆,帮着烧两顿饭。
可一向节俭惯了的杨奶奶,认为请保姆就是浪费,而且她也不习惯一个外人在家进进出出的,所以她横竖看保姆不顺眼。
保姆烧菜她在一旁盯着,一会儿说油放多了,一会儿嫌水放少了;保姆烧的菜也嫌不好吃,还老怀疑保姆偷她家东西。
保姆忍受不了她的全方位监控,一个接一个辞职不干了。
把最后这个保姆赶走后,杨奶奶直夸儿子做的饭好吃。
全家人对她的执着举手投降。从此后,儿子起早买菜,媳妇晚上回家拖地搞卫生。
你们说,这样的老人不体谅子女的辛苦,还以为自己是当家的,子女能喜欢她嘛!?
俗话说,少要和气,老要乖,跟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一定要学会退位。你已经老了,精力、体力、能力都跟不上了,就享享清福,少管闲事,多好呢?
2、操心子女过度型
陈奶奶年轻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工作能力强,能说会道,又有一付热心肠,谁家有了解决不了的家庭矛盾,请她调解,准能圆满解决。
陈奶奶年轻时老公在外工作,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一人说了算。还有一肚子的职场经验,儿女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家庭里遇到什么矛盾,都要向听听她的意见。
现在陈奶奶83岁了,患有多种疾病,还有脑梗后遗症。
可她到儿女家还是喜欢管事,“小梅啊,你烧青菜不是这样烧的,放这么多水干嘛!”“小明啊,你家的鞋柜放门外不好,不方便!”
这年轻时能说会道是优点,现在老了成了话唠,一分钟闲不住。
什么事都能拉出来唠,常常听她讲年代久远的事。她姑姑的嫁妆被日本鬼子抢走的故事也听她讲N遍了。
如果什么时候稍不留神听不见她说话了,准是坐在沙发上打上瞌睡了。
你说陈奶奶老了,还这样操心子女家的事,当然关心是好事,但关心过度就不好了。儿女都大了,自己还是病人,你不放心,不是自寻烦恼吗?
3、自私自利不讲卫生型
吴奶奶年轻时穿着很讲究,但家里很邋遢,不会收拾。她有空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串门。
老太太今年92岁,身体没大的毛病,便上身肥胖腹大如十月怀胎的孕妇,腿细如干柴,重心严重失调。近年来越来越懒得动,行动也变得迟缓了。
前几年她患上了尿失禁,那时独自居住,还挺要好,自己知道要洗干净,怕身上有味人家嫌弃。
但自从到子女家轮流生活后,她有了依赖,就不再自理了。让她带尿不湿,她嫌带在身上不舒服,如果勉强带上,她也懒得理好了,拉在身上她也无所谓。
不瘸不瘫,就是懒得动手,有时裤子拉湿了几天也不换,如果儿女不提出来叫她换,她自己就捂着。
也有反常的时候,一夜能连换几条裤子。
儿女被她折腾个个都嫌弃她。可她心态却好得很,只要子女看得下去,她自己怎样的臭,都无所谓。
一个小区的邻居,常听她儿媳叹气。儿媳早出晚归上班,儿子病休在家,经常帮她洗尿布洗床单洗衣服,一洗一大堆。
哪怕洗脸洗脚,这些能自理的小事,她也全等儿子侍候。
但儿女家的事,天塌下来,她也从不关心问一句。大儿媳患癌症病了几个月,她没提出来要去看望一下。儿媳死后,她也没有一点悲伤之情。
小儿子患癌症,她知道了也不闻不问。
你以为她呆吗,一点不。她有个小钱包藏在哪个衣服口袋里,她清清楚楚。小儿子洗衣服时发现由于钱折得太旧了,帮她去银行换好了,一时忘了拿给她,她拐着弯提醒:那钱你拿去帮我买鞋买衣服!
很多时候她在儿女面前伪装成痴呆,以假乱真,不过是换取更多的照顾罢了。她这点小心思,做儿女的都懂。只不过看在她年老的份上,都懒得跟她计较。
但她这种自私自利无情无义,只顾自己活得舒服的老人,是没有哪个儿女能喜欢的。
4、任性要强型
赵奶奶今年89岁,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说话还嘎巴脆。
今年大年初二跑到年家娘家侄子家告状,哭诉家里的儿女都一条心的欺负她。
娘家侄子把她女儿请来调解了一番才知道,事情并不象她说的那样。
原来赵爹患腰间盘突出严重下不了床,她不愿与老头睡一间房照应他,她除了担心子女把赵爹扔给她一人照顾外,还恨他当年把家里的钱都抓在手上,到老了自己做好人,把钱给了儿子,儿子就喜欢他。
上海的小女儿去年把赵爹接回家大半年了,回来后儿媳也在家帮着照应。
女儿说她也太过分了,连盛饭给他吃都不愿意。她对赵爹有意见,见儿女对赵爹好,她嫉妒,心理不平衡。说她有病时,子女没这样关心她。
赵奶奶年轻时可是很明事理的人,现在人老了,就象小孩子一样任性刁蛮。
调解过程中,两个女儿不但说不过老母,还被她骂,小女儿被骂得哭着跑开,这场调解最后也不了了之。
你说,这样的老人任性要强,又不听人劝,还倚老卖老,子女怎么会喜欢她呢?
所以说,你感觉到子女慢慢讨厌你的时候,一定要先自我检讨一下,有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人老了,要体谅子女的难处,善解人意。不要任性自私,以家长自居;
既要关心子女,又不要干涉过多;能自理时,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讲卫生,勤洗澡,洗衣;不要倚老卖老,任性胡来。
当然也有的子女讨厌老人,是真正的不孝。儿女孝不孝,与原生家庭必定有很大的关系,与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当然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里就不赘述。
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父母的印象在孩子的身上是随着时间而有所改变的 。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会觉得父母是天,是支撑他们的天地, 爸爸是个超人,什么都会,什么都懂。
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青春期,他们会觉得 父母的管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束缚 。他们会叛逆,会暴躁。
当孩子结婚了,成家立业到工作之后,经历了 社会 的历练。又会觉得父母仍是依靠,因为父母的价值对于他们来说还有重要的体现。
当孩子渐渐的年长,他们的子女慢慢长大,父母也老了,这个时候由于价值观,生活观念的不同,他们会产生对父母的厌倦。他们不会再认为父母是超人,父母曾经的人生经历对于他们的启迪或者启示的作用已经很小,他们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就会造成冲突。如对待金钱的观念冲突,又比如对于生活的态度的冲突等等。
所以就造成如题目中所述的问题。人老了,孩子对自己越来越讨厌。这个时候老人应该怎么办呢?
二、老人心态的转变 。孩子已经长大,已经不再是一个那个害怕他跌倒的孩子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好好的享受生活。保重自己的身体,对于孩子们就是最大的关爱,相信你的孩子会过得很好。
三、不要以为了他好作为借口,干涉孩子的生活。 适当的时候可以保持彼此之间的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在这里对老人和孩子也是适用的。
希望自己的改变可以换回子女的观感,我也相信,儿女会看到老人的变化,进而消除这种厌恶感。
亲爱的阿姨妈妈们,我今年47岁了,我的父母70多了,我因为身体不好,今年开始退休在家。和你们说句心里话,我妈妈特别挑剔,因为妈妈辛苦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做得好,所以要求特别高特别完美。所以,我起来晚了,妈妈会教训我,我饭做不好了,妈妈会教训我,我卫生没搞好,妈妈会给我脸色,我朋友来家说话声大了,我妈妈给人家撵走,总之,妈妈脾气太大了,我和老公都是极其温顺的人,小心小心地看着妈妈的脸色过日子。
所以,我现在不读书,不学习。我就是每天做好三顿饭,洗衣,搞卫生,采购,每天陪父母说话,这样几乎没时间读书写作。可是,母亲脾气好多了。我这个时候,才开始理解我的妈妈。
因为,我妈妈七十多了,我妈妈身体跟不上了,做三餐饭,很累,站不住了,家里卫生采购都做的话,太辛苦了。我心里想着这些事太耗费妈妈体力了,妈妈老了,干不动了,脸色能好看吗?我再不停下来,我就没机会报答妈妈了!
呜呜!妈妈是在救我在度我呢!假如我一直怨妈妈,不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很任性地朝着自己的理想狂奔,那么,就算我的目标达成了,我妈妈不在了,我没有妈妈了,我要那些理想有什么用,谁来爱我,为我鼓掌。
所以,我现在什么理想都没有了,我的理想就是,在我的余生,看护好我的父母,承包家里全部家务,好好报答父母的恩,让他们的晚年,不要受一点气,什么都不缺,什么都补操心,安心幸福的跟我过日子。
希望你们老人,一定好好和孩子沟通,没有孩子不爱父母的。
说明你还是很爱孩子,只是你爱的方式孩子不能接受。可以多尝试和孩子做些亲子类的 游戏 、指令性的 游戏 。通过 游戏 增强和孩子互动沟通。
这是孩子的一种真实表现和想法,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家长,不应该生气,应该是自省,内观自己,哪些触犯了孩子的自尊,哪些是孩子不容易接收到的内容,从新调整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教育方式。
孩子能够这样对妈妈说,也说明了孩子的一种反抗或许是一种对妈妈的另一种爱的表现,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质去理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方式。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板,更没有绝对的对错,因家庭环境而异,因人而异。打造和制定自己家的教育方式,培养出
健全 健康 的人格特质,就是最适合的教育。
当孩子对我们这样时,我们为什么通常会不高兴?
我们不高兴,是因为我们被冒犯了,孩子的说法做法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这一切的感受都是从“我”出发的,不是从孩子出发的,考虑的是“我”自己,并不是孩子。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他感觉到自己不受重视、受到不公待遇时,可以勇敢、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这说明,他是一个明白自己感受的人,一个勇于表达的人,一个敢于拒绝的人,一个能捍卫自己边界的人。
这样的人,长大以后是有独立人格的,是可以把日子过好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
当孩子对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我们并没有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说,而只是感觉到被冒犯。于是,也许是粗暴地责骂孩子,也许是貌似温和但却不容置疑地说“不许讨厌妈妈”。
不论是哪种做法,都会压抑孩子对自我感受的表达,并且会带给孩子羞耻感。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当他说“我讨厌你”,他只是这一刻讨厌你。只要你去抱抱他,真心陪伴他,他就一点也不讨厌你了,多容易做到的事。
建议家长听到孩子说“我讨厌你”的时候,给孩子机会让他说出他“讨厌”你的原因?有些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作为情绪的表达,并不是真的讨厌你。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乘机教孩子表达情绪或者意见的词汇,比如“我不喜欢这样”,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教育孩子,还能让孩子体会到你是在乎他的感受的,孩子以后才会和你亲。反之,如果家长听到孩子说“我讨厌你”这句话,没问孩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只是自己你觉得孩子为什么觉得讨厌,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和孩子沟通的机会,和孩子的关系自然就疏离了。
我沿用电视剧《归来去》的一段经典台词:“我现在完全不明白你所说的独立到底是什么,花着我的钱,一再违背我的意志,你是不是现在只要听到我的话,你就丧失了自我,你只有反抗我,你才能找到你的存在感,我现在明确的告诉你,你这是虚妄的自信,虚弱的自信,你哪天只要有本事,不用我们提供任何的经济帮助,你才有资格跟我谈独立……”。
所以说,当孩子说“我讨厌你”的时候,就好比上文所提到的独立,很多父母就会很失望,我辛辛苦苦的培养你,我说什么你不听,违背我的意志,竟然反过来讨厌我,你太令我失望了。
其实这种看法完全出自的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每一个孩子都想做妈妈的乖宝宝,孩子出现了这种想法,说明他不想按照你说的来,说明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了反抗的心理,作为家长你就要去思考孩子的这种反抗心理是来源于那里。
是没有满足孩子的某种需要?还是在那个地方伤害到了孩子?
如果是没有满足孩子的需要,看看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的孩子是因为想买某种你认为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比如说家里有了,他看到还想买,这就要加之制止;如果孩子是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讨厌父母,这就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如果是因为孩子没有自由,什么都需要你来管的时候,就要适当的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等等。
如果是在那个地方伤害到了孩子,比如说在孩子的面前到处说别人家的孩子哪里哪里好,自己的孩子哪里哪里差;或者是孩子犯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就不停的指责;孩子被冤枉,却依旧不相信孩子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反抗的心理,说“我讨厌你”也是情有可原。
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作为家长要认清孩子真正想要什么,适当的去满足他,不要让孩子把反抗作为习惯,平常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是建立好关系的桥梁。不要因为孩子说出类似这样的话而懊恼,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处理好这个问题,如果你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权力,没有了沟通就意味着关系破裂……,这是家长们要思考的问题!!!
当孩子说“讨厌我”,我会觉得高兴,因为孩子敢于表达自己。一个人内心有不满却不敢表达,这个人就会活得很压抑。反之,一个人内心有不满,敢于表达,勇于反抗,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是有生命力的表现。
如果家长只喜欢听好话,对孩子的表达是不允许的,是打压的,孩子慢慢就不敢再表达自己了。
我也会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是我哪里做得不对让他讨厌我,如果确实是自己做得不对,我会改进,我会和他沟通他的想法,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