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如何让孩子从死亡中得到启示这里有一些思路

时间: 2023-11-01 14:14:19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生命的意义可能更加难以理解。当他们面对死亡时,往往会感到恐惧和无助。但是,死亡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启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让孩子从死亡中得到启示。

如何让孩子从死亡中得到启示?这里有一些思路

1. 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本质

死亡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死亡并不是可怕的,它是一种必然的生命过程。我们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本质,比如说,死亡就像是一个长长的睡眠,永远不会醒来。这样的话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并且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2. 引导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

死亡的到来,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并且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3. 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坚韧

面对死亡,孩子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恐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坚韧,让他们更好地应对死亡。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生命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和实例,让孩子了解勇气和坚韧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他们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4.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

死亡也可以让孩子更加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孩子捐赠、义务服务等方式,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体现生命的价值。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父母应如何正确引导,让孩子正视死亡珍惜生命?

现在回忆起那天,内心依旧颤动。那年我上小学,一如平常的放学回家写作业,可是家里的氛围却不像从前,没有欢声笑语。爷爷奶奶没有嘘寒问暖,爸爸妈妈也没有问我的功课,氛围异常凝重。

那天爸爸让我在家好好写作业,只说今晚爸爸妈妈不回家。内心茫然,到底发生了什么?再看妈妈手忙脚乱收拾东西眼里全是泪水,我问怎么了?没人回答我,爷爷只说:“小孩子不懂,你吃饭去!”我明明看到妈妈的哽咽,难道吵架了?

那年我年龄尚小,可又想什么事都参与。我记得那天我问爸爸,爸爸不说,问妈妈,妈妈就哭,问爷爷奶奶,二位老人只说:“你小孩不懂!”后来妈妈觉得我烦,大声说:“你姥姥没了!”说罢,妈妈哭得更严重。



“没了”是什么概念?爸爸说:“姥姥去世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记得那天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缠住了,一丝透不过气,死亡,对我来说还是电视剧中的情节,现实生活中从没有理解过死亡的真正含义。

在我对死亡不理解的年纪,不知道为什么人会死,但是当我得知“再也见不到她”的时候泪如雨下,爸爸带妈妈打车去姥姥家,我吵着也要去,妈妈只说让我在家好好学习,依然说“你小孩啥都不懂”。

就这样,事情过去好多年,甚至我也回忆不出姥姥的脸,只是记得她在的时候一直都在吃药。当我渐渐长大才明白,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也是一件突发的时间,生病会死亡,事故会死亡,可是没人告诉我如何面对死亡。

家长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白岩松曾经在一次医学公开活动上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传统意义上讲“死亡”是不吉利的字眼,父母更愿意带孩子看尽世间阳光炫彩,不愿意让孩子面对生离死别。

在国内除了死亡教育,性教育也是各位家长闭口不言的话题,但是这些也是孩子们迟早要面对的事情,逃避问题其实也算是逃避责任。

前不久一则新闻,“9岁男童因打碎学校玻璃,害怕惩罚写遗言,跳楼自杀当场身亡”。孩子留给奶奶的字条寥寥几句却成了孩子最后的遗言,孩子传递的信息大概意思是 “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但是害怕被惩罚,所以跳楼了。”

歪歪扭扭的字体,通篇的错别字,这是一个还未来得及了解世界的孩子,就因为一块玻璃匆匆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他的家庭。先不说孩子面对挫折脆弱的心理,单说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一块玻璃能值一条命?

孩子草率的决定和不成熟的选择,这难道不是家长教育的失误?孩子明显不知道何为死亡,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进行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意识到生命的可谓,我相信孩子不会在面对错误的时候选择死亡。



如果逃避“死亡”话题,孩子内心会怎样面对死亡?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可能走向极端,有的家长说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从小也没有这方面的教育现在也一样健康长大了,但是如今已非往昔,现在信息时代的发达,孩子获取信息的机会要大于过去。

不正确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恐惧心理日益递增,有的家长为了吓唬不安静的孩子经常说:“再哭喊会把鬼魂招来!”在孩子的脑海里,鬼魂跟死亡有着必然联系,而这种画面孩子会通过影视作品中幻想出来。

以后孩子身处昏暗,或者电闪雷鸣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认为这跟死亡相关,从而变得胆小敏感,拒绝独处,甚至讨厌深夜,更不敢独自睡觉。

其次孩子会漠视生命,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除了不珍惜生命还会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失恋了用圆规在胳膊上刻字,自残的行为令人费解。

大人不去教育孩子就只能自己去探索。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对生命没有了敬畏之心,一旦经受挫折,轻则自残重则结束自己还未成熟的生命。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庭,死亡教育都是有必要的一课。



在合适的时间,告诉孩子什么叫做死亡1. 宠物

家里的宠物寿命没有人类时间长,家长可以借助宠物的去世教育孩子什么是死亡。宠物为什么会去世,离开人间之后回去哪里,还会不会再见到他们等等问题也是孩子们容易问的问题。

家长不要逃避这样的问题,正面的回答,将来孩子面对亲人的过世就不会过于害怕和难过。

2. 大自然

客观的解释死亡大概就是身体器官全部停止工作,没有心跳没有思想,家长不如在秋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时候带孩子看看花园,树上又开满了新的花朵,去年的那一只呢?鲜花的凋零,落叶归根等让孩子在花开花落之间了解死亡。

3. 图书绘本以及影视作品

通过读绘本、看视频、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生死教育,和孩子一起分享《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 100 万次的猫》、《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相信巴尼》、《獾的礼物》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书本、影片故事。

人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时候,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会从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或者忘掉你。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人知道你曾来过这个世界。”

《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葬礼不是人生的终点,被人遗忘才是,清明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在家人相聚聊天的时候打开相册,给孩子看看泛黄的相纸上,那些都是你的亲人。

跟孩子讲讲自己的那个年代,记忆中已经过世的爷爷奶奶,当时发生过什么事情,有什么遗憾,可以跟孩子讲讲以前的事,缅怀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让孩子不再害怕死亡,也要珍惜身边人相处的时光,回忆过去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延续。



当孩子正确认识死亡,也是孩子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延续新的生命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以让孩子从小就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同时也会珍惜身边的人和时光。带着逝者的爱,感恩前行,认真生活努力去爱,这也是死亡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在于彼此相识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死亡并不代表毁灭和消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就像四月含苞待放的花蕾,就像春去秋来的季节,日复一日白天黑夜交替,生命即便停止,时光不会倒流,唯有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亲人们离世,是悲惨的,意味着再也不能触碰到,无论怎么思念也再也见不到,这虽然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教育了孩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轻易的放弃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其他人的生命。

如何给孩子解释关于死亡的话题?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4-6岁)家长可以说:"这个人坏了,没法恢复了"。比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育状况,告诉孩子,这是地震把房子震倒了,房子很重,人被房子压得不能动弹,然后就病得很厉害,最后救不活了,这跟家里玩具、灯、洗衣机等坏了,修不好了是一样道理。
对于小学生(7-13岁)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
除了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外,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的信息。在家里,父母最好让家庭、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整天总是处于灾难和死亡的悲伤情绪中,对成年人、对孩子都会有影响,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也许有一天,孩子突然问道什么是死,该怎么对他解释?说死就是永远沉睡,或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但现在你还不能去……我们的文化氛围常常让我们选择逃避或否认这个问题,这让孩子以后很难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根据孩子的特点对“死亡”作出恰当的解释,需要你的智慧。这里是几位父母和专家的一些建议,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妈妈甲:我的建议是,如果妈妈自己处于悲伤之中,就要跟孩子如实讲,比如说“妈妈现在还不能谈,等我可以谈的时候再谈”。不用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当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谈一下你的心情,也让孩子跟你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专家点评:让孩子知道真实情况十分重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能谈,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而是父母为亲人的过世而难过。最好让情绪比较稳定的亲属协助安抚孩子。等自己的情绪稳定时,再来照顾、安慰孩子。
妈妈乙:最好的办法是就事论事,简单明了地回答他的问题。比如,你可以说“死了,就是身体停止活动,不能感受到饿了或冷了,也不会呼吸、吃东西了”。不用解释过多,另外,可以帮助孩子给小猫举行一个葬礼,借助这个机会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专家点评:简单明了的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心里的感受更重要。可以给孩子一个表达“伤心”的机会,举行葬礼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还可以耐心、仔细地听他说说自己对小猫的感情,对小猫的怀念等。孩子这样做,就会把美好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生命中。
涉及死亡的报道
专家看法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比成人更脆弱,我们自然就会努力蒙上孩子的眼睛、捂住孩子的耳朵、淡化孩子的心里感受。
曾经有一个禅师用一朵云的故事,来说明生死相依的道理。云朵在天空消失,你可以说她死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朵并没有真正死去。她被阳光蒸发,变成雨水,流入江河湖海,滋润万物。生命也是如此。有这样一种有关生命的观点:我们的祖先并没有真的死去,我们身体里每时每刻都流淌着他们的血液,存放着他们的细胞,承载着他们的精神,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死亡,并非生命的消逝,而是生命的转化。

父母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

当珍妮弗的祖父意外死亡时,这个四岁小女孩的各种问题使处于悲伤中的父母难以回答:“为什么人们把他埋起来?他是站在地下还是躺着?他穿什么?”珍妮弗的母亲说:“我感到震惊,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我没有从这方面想问题。我的想法完全是情绪和精神方面的,但她却问棺材和泥土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孩子不想念失去的亲人,只是,孩子对任何事情包括死亡,都使用具体和简单的话语。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几个技巧:

1、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地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当然是这样。

2、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请不要这样,否则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对这个问题。29岁的朱迪在5岁时失去了父亲,她说:“家中没有人告诉我他的`死亡。他们只是说,他走了。我自然要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我直到今天仍在问这个问题,这一直影响我的生活。”朱迪希望她的家人在他们悲痛时让她知道,“我知道他们在保护我,但这在以后的很长时间没起作用。”

让孩子看到你的悲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隐瞒不仅使他感到与你的隔离,还会无意识中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某个人死亡时,哭泣或感到悲伤是不好的,幼儿教育《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这实际上与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刚刚相反。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诚实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答案完全应该诚实,虽然可以委婉一点,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

尽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觉去了等。这些话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恐惧。

5、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象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7、更多信息

家里宠物的死亡,常常是孩子面对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应该使这件事变得有价值和积极。谈论死亡以及你对死亡的看法。一起悲哀。

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在悲伤的时候,带孩子(即使是婴儿)参加葬礼,远比把他们排除在外好。如果去世的是父母中的一方,无论如何都应让孩子参加葬礼。花些时间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比如:“阿姨可能会大哭,我希望这不要吓着你。”如果你感到,在这艰难的时刻,巨大的悲伤使得你无法帮助孩子,那么,把这个工作委托给某个亲戚或朋友。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参加葬礼,也不要强迫,跟他讨论,明白孩子的担忧,绝不要逼迫他。

生命教育曾经是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你会如何跟孩子讲述死亡?

个人认为能提前给孩子做?生死教育?真的不简单。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没必要谈这么沉重的话题,咱们的文化传统里连大人都把这些看作?忌讳?、?不吉利?的东西。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曾经给我说,说等他哪一天没了,也会带着对我的思念,穿越绵延不尽的冰冷真空,穿越宇宙无穷的浩瀚尘埃,穿越光年和死生,穿越无尽苦与乐、喜与悲,从冥王星回来看我。我哭的喘不过气来,当时的我不明白健健康康的爷爷为什么会在有一天先我而去,我也不理解死亡就意味着尘世的分离。爷爷对我说你总有一天会想起来的,那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如今的我,即使没有宗教信仰,依旧相信死亡不是永别,而会在某一个僻静而遥远的星球等待往生。因为爷爷,我对死后的世界怀揣了一点点不含畏惧的期待。

我也会对我的孩子说:?宝贝,老去的人都将会进行一场星际间的长途旅行,而归期未定。别着急,有一天,他们会向着阳光,向着爱,再次朝我们走来。?

1.直白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虽然国人都很忌讳谈论这个,但是我们不妨直白地告诉他:人会死,动物也会死,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告诉孩子死亡就像摔碎的玻璃杯一样。,告诉孩子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2.与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死亡

当孩子知道了什么是死亡,他一定会接着问:人为什么会死,爸爸妈妈会不会死,我会不会死?孩子一定会问出许多个,我们一个个地耐心、如实回答就可以。其实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死亡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害怕的是被抛弃。所以我们一定要要告诉孩子:虽然每个人都会死,但你会活很久很久,爸爸妈妈也会活很久很久,陪着你长大。

3.告诉孩子该如何对待死亡

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但是我们要他们明白的:生命需要得到尊重。小鸟有生命,花草也有生命,教育他们从爱护小鸟开始,从爱护小草开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