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是一种著名的量子力学思想实验,坊间广为传播。该实验源于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1935年发表的论文中,用以探讨量子力学中“叠加态”与“测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薛定谔想象有一只猫被关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盒子里还有一瓶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当物质衰变时,监测器会探测到并会打开一只瓶子中的氰化物,导致猫死亡。薛定谔指出,当盒子被密封时,猫的生死两种状态都存在,而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会消失直到测量被执行。
薛定谔的猫怎么理解
薛定谔的猫实验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争议。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薛定谔的猫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从思想实验的角度来看,薛定谔的猫引发了哲学上的思考。实验中,猫的状态处于叠加态,既死亡又存活,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在施加测量之前,我们无法知道猫的状态。然而,一旦测量被执行,猫的状态就会崩塌,变为确定的状态,死亡或存活。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物理学中的随机性和哲学上自由意志的思考。
其次,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薛定谔的猫实验深入探讨了量子力学中叠加态与观测之间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叠加态指的是具有两种或多种状态的粒子,或系统同时处于这些状态的线性组合。而测量则是量子态的观测和记录,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个反应。实验中,猫的状态是一个量子态,其被观测之前处于叠加态。只有当观测者对猫的状态进行测量时,才会决定猫的状态。
第三,从哲学角度来看,薛定谔的猫实验也深刻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现实本质的思考。实验中,观测者对于猫的状态影响了猫的状态,这种观测的行为被解释为实验中很重要的环节。这也让我们思考,我们所观察的是否真的代表着真实的本质,以及我们能否通过观察来改变物质的状态。
总的来说,薛定谔的猫实验在多个领域中引发思考,不仅深入探讨了物理学中叠加态和观测之间的关系,还深入影响了哲学上对于自由意志、现实本质等问题的思考。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一个理想实验。
假设一只猫被关在了包括下述“痛苦装置”的盒子,猫自己不能操纵这个装置。一个带有很少放射性物质的盖革计数器放在盒子里,这样一小时中或许有一个原子衰变,则计数器反应并通过一个继电器扳动一个小锤,打碎氰化物小瓶。人们让这个系统放上一小时后,猫可能还是活着的,如果这中间没有原子衰变;而如果第一个原子发生了衰变,猫将会被毒死。
最初薛定谔提出这个思想实验,是为了反驳“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
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流派”的观点认为,量子力学非常完备,解的随机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没有任何我们尚不知道的原因。
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中的随机性是“真正的随机”,这种随机是本质上的东西,是不存在信息缺失的,即使有人知道一切,他也无法搞清楚面前的这个粒子是否会衰变;这个粒子的随机性既然是本质的,那么在观测前它必然不倾向于任何一种状态,所以只能是处于衰变和不衰变两种状态叠加。
而薛定谔则认为这个理论非常荒唐,他们的观点是“量子力学中解的随机性是由于缺少信息造成的”,于是提出了这个思想实验,把微观粒子处于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态变成了猫的生死叠加态——用“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去解释,那么猫就会呈现一个“不死不活”的叠加态,而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薛定谔试图用这个思想实验阐述宏观尺度是否遵从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状态下的不完备性。
而“哥本哈根学派”对此的解释是:观察者的存在对实验造成了影响。盒子里的猫本是处于活猫和死猫概率叠加的状态,但在“观察”这一动作发生的一瞬间,概率发生了坍塌,盒子里的猫变成了一只活猫或者死猫。
直到两派代表人物去世,这两种观点依旧争论不休。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薛定谔的猫还牵引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一只猫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
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猫必死无疑。原子核的衰变是随机事件,物理学家所能精确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则过一天,该元素就少了一半,再过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物理学家却无法知道,它在什么时候衰变,上午,还是下午。当然,物理学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变的几率——也就是猫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几率。
如果我们不揭开密室的盖子,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认定,猫或者死,或者活。这是它的两种本征态。如果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薛定谔猫,则只能说,它处于一种活与不活的叠加态。我们只有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才能确切地知道猫是死是活。
此时,猫构成的波函数由叠加态立即收缩到某一个本征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半死不活的叠加态,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扩展资料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不是确定的,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爱因斯坦和少数非主流派物理学家拒绝接受由波尔及其同事创立的理论结果。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只不过是对原子及亚原子粒子行为的一个合理的描述,这是一种唯象理论,它本身不是终极真理。他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他不承认薛定谔的猫的非本征态之说,认为一定有一个内在的机制组成了事物的真实本性。
薛定谔想要借此阐述的物理问题:宏观世界是否也遵从适用于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薛定谔猫”佯谬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旨在否定宏观世界存在量子叠加态。
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已先后通过各种方案获得了宏观量子叠加态。此前,科学家最多使4个离子或5个光子达到“薛定谔猫”态。如何使更多粒子构成的系统达到这种状态并保存更长时间,已成为实验物理学的一大挑战。
-薛定谔的猫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