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学心理学就能看透别人的心思

时间: 2023-11-03 22:25:04

人们总是想要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心思,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学习心理学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学习心理学对于理解和看透他人心思的重要性。

学心理学就能看透别人的心思

一、了解和应用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动机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行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和谈话。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气,从而了解其内心想法和情感。

二、学习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学科。通过学习认知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决策方式。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和应用多种决策工具和算法,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决策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心态和心理状态。

三、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互动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之间的互动。例如,我们可以了解群体动态和多样性如何影响个人思维和行为,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

四、学习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学科。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进而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变化和演变。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应用这些知识去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

总之,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从而更好地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和谈话。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他人心思和情感,并且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交。因此,学习心理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有帮助。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学了心理学是不是能够分析出别人心理的想法

我学心理学的,请恕我在此澄清大众对心理学的多多误区:

一、你真的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吗?
没学过的人都以为什么什么是心理学,但实际上他们都不懂,其实老师们从来不会告诉学生说:“你们看那个人在做什么?我告诉你们他在想什么。”如果说得不好听,那么心理学只是喜欢在某个细小的问题上追根究底罢了,比如说,发展心理学家总想知道,孩子的性格是不是与母亲早年的对待有关(依恋理论);实验心理学家会去研究,天气热了人们是不是会更多地闯红灯(相关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你突然没有任何原因地向天空上看,你身边的大多数人也会向上看(从众心理)……根本不是大家所“流传”的那样,各个“门派”不过是在各司其职,去探究人类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各种根本原因罢了,就像哲学家总会去想宇宙的起点、人类的起源、意识怎么产生一样,其实没有人去怀疑哲学家的奇思妙想,却总有那么些人将心理学“妖魔化”。

二、就算心理学不研究别人的心思,那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更容易知晓别人的心思呢?

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答案必然是否。因为:

1、学心理学的人并没有通过什么特殊的测试才入学的,也就是说,填报志愿,谁都能报心理学,什么性格的人都能学心理学,也就是说,心理学院/系根本不能保证招到了什么样的人,那同学们自然是各有特点的,有的人敏感,有的人天真,有的人粗心,有的人孤癖,你能保证所有人最后都能保证培养成一类人吗?人思细腻?察言观色?能言善辩?NO,NO,NO!所有人都是不同风格的,但只要他愿意在学术上尽最大的努力,终究能做出一番辉煌的事业。

2、察言观色等能力都是要培养的,你若是阅历够丰富,可能会发现,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可能是企业的总裁(商海打滚),可能是营销人员(笼络客户),可能是街头小贩(招揽生意),更甚可能是酒吧红牌小姐(囧……这牛马蛇神什么人没见过啊)……这种能力不仅要经历、要练习,也要沉淀、要参透,当然有些人天赋异禀,但可以确定这根本不是学心理学的专利,反过来想想,但凡在心理学学术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者,说不定在这个方面做得极差呢,因为整天面对的就是一些单纯的东西,研究、被试、数据、报告,哪有机会锻炼呢?我所知道的几位专家就是那种相当实在,不擅社交,潜心研究的。

3、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当然必须具备一些对当事人的洞察能力,但是,这都仅限于他们自己的职业范围。因为他们必须对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敏感,才能及时地引导当事人的咨询或治疗。但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如果不知道自我保护(就是总去想当事人的事),过多地让自己卷入当事人的事例中,那他会痛苦不堪的。你想想,是个人都是正常的家庭与生活的啊,谁有时间总去分析或者为他人的事情烦恼呢?而且,他们都是有专业素养的,坚决执行保密原则。

三、为什么大家对心理学的误解那么多?

1、雾里看花。大家总是从通俗意义上去理解心理学,以为心理学就是很神奇的、灵异的或是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很多人胡乱去猜想心理学的内涵,其中不乏很多夸大、离奇的猜想,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都不知道传成什么样儿了!

2、媒体信息被错误理解与过分夸大。看电影吧,多是《沉默的羔羊》里那类的变态心理医生;看《犯罪心理》吧,罪犯都是心理变态的;看新闻吧,哪个哪个人杀人了,可能他有精神分裂症,哪个哪个人跳楼了,可能他有抑郁症……看吧,媒体总对一些东西进行了过度的渲染,而观众们也很是喜欢或恐惧,总之是完全关注到了,因为这些东西或是情节曲折,或是刺激有趣,或是耸人听闻,但他们哪知道,这只是看到了心理学的冰山一角,更可能是经过过度的再加工的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了。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3、概念混淆。如果说:“你神经病!”大多数人认为这就等同于“心理有问题”,殊不知心理学上根本没有“神经病”这一说,而心理学里有的“神经症”、“精神病”与大众所谓的“神经病”也完全又不是一个概念;最令人囧的就是,“变态=心理学”,特别是去查那种所谓的“XX部必看的心理学电影”,你会发现,多数都是讲一些所谓的BT做了一些BT的事情,经历了相当BT的过程,产生了一个BT的大结局,无一不符合一个字——“怪”,一些灵异片、血腥暴力片也扯进来了,有的真是一点内涵没有,弄得好像变态的东西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让人大跌眼镜。

4、恐惧心理。你害怕么?其实,更多时候,是人心底的恐惧在作祟。所有的人都需要隐私,需要空间,你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在你面前,可以看透你任何一个动作、眼神代表的含义,就像你穿着衣服,他却透过一层玻璃看到你赤身裸体一样,非常不舒服?!所以说,大多数人都害怕被人看穿,所以他们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是会通过一些间接的表现来体现。首先就会有某些人错误理解与推测心理学,不自觉的心理学“妖魔化”也是他们潜意识里对自身安全的维护与对侵犯隐私的抨击,而这样的恐惧又是那么地容易传染,造成恐惧的泛化……

鄙人陋见,纯属个人思考,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欢迎讨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想而知shinbe
2009-6-5

精通心理学真的可以随意看透人心吗

我把楼主的“看透人心”换一个词,就是比较普遍说的“读心术”,不知道是不是影视剧的引导问题,里面学心理学的主角可以根据自己对面的人的一些动作、表情就猜测到其内心的想法,似乎这个“读心术”是能立刻剖析站在面前的人。其实通俗来说,读心术是一种揣度他人心理状态的活动。如果你也干过猜测别人心思的事儿,那其实你也是会读心术的啦。而学术领域,Alvin Goldman?将读心术定义为:基于由一个目标一阶心理状态而产生的信念之上的一种二阶心理活动。看不懂无妨,听我慢慢解释(女总裁脸)。

读心术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是:

1.?模仿论(simulation?theory)

模仿论认为,读心术的奥秘在于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自己在对方的境遇下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们通过这种预测来读取别人的心理状态。

比方说,你现在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地铁中更快地找到座位?这时候,你的策略就需要你把自己假设成一个即将下车的乘客,通过思考自己即将下车时会做出的行动(例如谁更为频繁地看提示牌并移动身体,谁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补妆等等)来预测谁将下车。

?2.?理论论(theory-theory)

理论论则认为,读心术本质上是一种推论。人们从小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出一种“朴素理论”(Na?ve?Theory)来帮助自身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

读心术也不外乎如此。举例说:

工作间隙你经常看到同事摸口袋找打火机想吸烟,久而久之,你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推论”:在工间同事们摸口袋就是想要抽烟了。当你在之后看到你的同事在工间摸口袋,你就可以依据这个“理论”来推导读出他的想法。

在心理学研究背景下的读心术,和市场上津津乐道的那种“被神化的”读心术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来说,理论论似乎更接近我们幻想中的读心术)。心理学里的“读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交往、相互合作,并且建立起亲密关系。

例如:在电梯间里我们会有意无意阅读别人的意图,当别人伸手时,我们会预测他想按电梯按钮从而腾出空间,有人向内侧闭退意味着他可能认为电梯人与人空间距离太近等等。这种无时不刻在自发的阅读他人思想的能力正是保证社会生活可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传统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认为,身体对于理解人类心理状态和认知并不重要,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可以独立于具体的身体而存在。比如,当我们要做一则数学运算时,我们无需借助身体上的任何部位就可以完成。计算2*3=6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需要掰开手指来数,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通过调阅记忆来完成这个步骤。

在绝大多数的认知活动中,身体担任的作用仅仅是接收器(例如听声音、看图像、闻气味等等)或是输出设备(例如机械运动、说话等等),这种工具性的功能基本上都可以被其他的人工设备所替代,例如助听器、假肢之类的辅助性器械。因此传统的理论倾向于认为认知功能和身体没有必然的联系,身体在认知中的功能是辅助性的。

具身认知”的出现是挑战了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认知活动应当与人类身体的物理特征息息相关,他们认为传统认知科学对于认知的定义过于狭隘,提出需要在行为和感知觉中重新定义认知。

例如,手势和体态的研究极大促进了具身认知这个新兴研究方向的发展。McNeill发现手势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交流的效率,还帮我们处理语言。在运用手势的过程中,手势不再是说话者的手部的机械动作,而是成为了一种和语言文字一样的符号。

此处我们可以参考意大利人讲话,如果在说话过程中绑住他们的双手,他们经常会倍感挫折。(因为意大利人在说话过程中经常通过手势传达其中的言外之意。推荐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u50kiDVGc)

Donald则更进一步认为,身体和周遭环境是一种认知卸载(offload)方式(注:认知卸载是指在记忆过程中运用我们的身体来降低记忆负荷并简化认知处理过程)。

要理解这一点,只需想起我们高中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右手螺旋定律”——通过具体的身体部位的形象解释,我们降低了一个复杂物理定则的记忆难度,从而达到了认知卸载的目的。

种种研究表明,在传统研究中难以剖析的复杂心理现象背后似乎和生物体的物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么看来,读心术这种看似难以剖析的东东,也不外乎是一种对身体信息的阅读。

与流行读物和好莱坞电影中神乎其技的读心术不同,具身认知理解下的读心术天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从同事间的相互握手到球场上守门员的精彩扑救,人们无时不刻地在阅读着他者的心理状态。

人们往往具备极强的浅层次读心术能力。所谓浅层次的读心术不同于艺术作品中的阅读他人想法、窥伺他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而是某种可以阅读他人动机(intention)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预知他人下一步的动向从而更好地参与互动或者逃避危险。

以握手为例,当你伸手的一刻你的感知觉运动神经系统已经提前规划好了你的手需要到达的位置。这看似不经意的伸手其实包含了海量的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你阅读到了他人希望与你握手的意图,并且预知了他会将手伸到什么位置。

1.?你的表情在替你说话

与传统理论不同,具身认知认为读心术将某种心理状态赋予他人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自动的、直接的并且仅仅依赖于感知觉-运动系统信息基础上的活动,人们根本无需思考、推理和任何先置知识,仅仅需要看到他人的行为即可马上知晓其心理状态。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报纸上的难民图片,我们无需任何负载的心理活动就能读出他们悲伤的情绪。难民们在照片中表现出的面部表情和我们悲伤时所会做出的面部表情如出一辙,我们不用像理论论所说的建立一套关于情绪阅读的“理论”,而是仅仅需要通过读取照片中的脸部信息,我们就可以在大脑中激活相关的关于“悲伤”的模块,如此快速的情绪读取得益于人与人之间极为相近的生物-物理结构(如:镜像神经元),在悲伤时我们通常会表现出极为相似的面部肌肉活动。

因此阅读他人的痛苦,只要记得自己悲痛时刻的表情就可以了(实际上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肌肉记忆)。

2.你的动作正在出卖你的动机

理论上,我们通过观察动作就能阅读出他人的动机。

Marteniuk发现同样类型的动作会因其最终目的不同而导致动作轨迹和完成时间的不同。同样抓取一个盘子,随着目标的不同(放置稳妥或将其投入一个附近的盒子)其完成时间、动作速度及行为轨迹都会有相应的不同。

因此,在观察一个人拿一杯水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观察其动作的开始阶段就可以判断出他是拿水来喝还是用来把水泼在人脸上。

这对于一个渣男来说绝对是一个实用技巧,细致的观察基本上可以让他躲过大部分突如其来的“袭击”(其实这也是一个守门员或者乒乓球运动在比赛过程运用的技巧,一个好的运动员由此来看是一个强大读心师)。

3.?社交即是做作的表演

人们在希望和他人进行互动的情况下,会倾向于夸大动作的尺度,使动作完成的时间更长,幅度更大。?判断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是做给他人看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观察其动作的幅度是否夸张。Quesque?发现,人们的社会性意图会改变以物体为导向的动作中的动力学特征。

4.?具身认知读心术说了什么?

烂鸡汤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具身认知读心术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个被传唱良久的成功学名言。

具身认知的读心术的策略就是利用在人们在行动中无意流露的细节来“窥视”你的内心,这种细节阅读的能力保证了善用他们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更大的优势,从点滴的优势开始他们满满积累出了“人生的成败”。如果说这些繁复的研究给你什么教益的话,那可能就是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们并非一文不值。

所以说看透别人的内心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专利,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揣测一下别人内心的,只不过是阅历的多少有影响判断的对错程度而已~

-------------------------

本文节选自微信公众号“友心人”的文章《人生如戏,充满演技|具身认知的“读心术”》

友心人(ID:yosumn),鼓励批判性思考、有趣且专业的心理学科普社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