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发生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各个方面。但是,攻击行为是否能被视为反社会行为呢?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够对这个问题得出不同的解答。
攻击行为是反社会行为吗
首先,从社交学的角度来看待攻击行为是否是反社会行为,有些攻击行为可能被视为社会行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展示攻击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男子气概。然而,在大多数文化中,攻击行为仍然被视为不被接受的反社会行为。在这些文化中,攻击行为被认为违反了组织规则和社会规范,因此攻击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反社会行为。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攻击行为是否是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通常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表达或情绪调节的方式。对于一些人来说,攻击行为可以帮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和不安。这种攻击行为可能只是暂时的,不会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因此不应被视为反社会行为。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攻击行为可能会成为一种长期的被动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攻击者和他人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行为可以被视为反社会行为。
最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待攻击行为是否是反社会行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标准”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在一个健康的组织中,被视为违反这些规则和标准的攻击行为应该被看作是反社会行为。这些攻击行为可能导致公司形象的受损、员工的流失等不良后果,因此要及时地加以限制和处理。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作为一种行为,攻击行为并不一定是反社会行为。从社交学的角度看,攻击行为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由于心理学的原因,某些攻击行为只是一种暂时的、非持久性的情绪释放行为,因此不应成为反社会行为。但是,对于那些煽动恶意、私心行为导致持久性伤害的攻击行为,我们应该视其为反社会行为。从组织的角度看待攻击行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组织规则和行为准则来限制和惩罚攻击行为,以维护组织的良性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具有认知能力,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能够思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人更多地受事件后果的影响,而不是受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响。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许多习惯和人格特质是经由观察及模仿社会榜样的行为所习得的,其中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是积极的,有思想的人,他们可以朝着许多方向发展。人类发展是个人(P)、行为(B)、环境(E)不断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所经历的情境或环境可能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行为也同样影响着环境。 所以,儿童是塑造影响他们发展的环境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其实都来自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根据个人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社会学家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友善行为、公共参与行为等。小到对他人微笑、上车给老幼让座,大到捐赠遗体,志愿参与疫苗试验,在危难当中舍己救人。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或无私利他行为。习得亲社会行为的三种途径:①同理心反应的条件化,经典条件化,始于儿童早期;②直接训练,操作条件反射(赞扬、鼓励、肯定); ③观察学习,社会榜样的作用。反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该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克制反社会行为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强化接触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健康的婴儿都会形成依恋,这种依恋,除喂食以外,加强接触,给他们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儿童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依恋对象。实验发现,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后期行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对罗猴的研究中发现,“失恋”时间较长的婴猴,行为出现明显异常:自己咬自己,走路身子摇晃,性格孤僻,成年后不适应社交等。因此,如果能演好“依恋”这个节目,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与自我信任,并将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我想,这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学校在中,强化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单亲学生的接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在的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数量不小的单亲学生,他们大多数因缺少爱而显得呆板、孤僻、好攻击、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低下、兴趣淡泊。为了孩子,为了社会,教师都应对这些孩子负责,给他们慈父慈母般的爱,满足他们被爱的渴求,如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经常关心他们的冷暖与身体状况,让他们感受亲情,享受依恋,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二、鼓励交往 交往对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同伴交往。通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儿童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了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因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同伴是强化物、是范型——同伴间行为的影响是交互的,如孩子们都喜欢与慷慨大方的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几乎人人都会变得慷慨大方起来;同伴能去自我中心——交往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学会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与行为,学会与同伴相处;同伴能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烦恼与困惑,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便会形成不健康心理,这对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极为不利的。基于以上原理,不难看出,鼓励交往对培养亲社会行为是何等重要!学校和家庭要给孩子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如鼓励儿童参与扶贫助困手拉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交往中增长才干,培养良好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三、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定型化行为(如男孩都表现为男孩子气,女孩都表现为女孩子气),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的。班杜拉也通过一组实验发现,儿童的行为(已不再局限于性别定型化行为)不是由强化决定的,而是由观察决定的,而且他们认为,模式的行为可以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所以,他们主张用呈现模式的方式来培养亲社会行为。如有一个很典型的实验介绍:让孩子们观看一个成人的滚木球游戏,这个成人把赢得的一部分奖品捐赠出来作为穷苦儿童的基金,然后让这些儿童单独玩这类游戏,结果他们把奖励所得捐赠出来的数量远远超过没有观看过成人模式的控制组儿童。即便实验后过了两个月,这些实验组的被试与不同的实验者在一起仍然很慷慨,说明模式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为儿童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榜样,可以是英雄人物,可以是品行优良的同伴,可以是教师、父母。当然,在树立榜样时,必须十分注意:⑴作为英雄人物或同伴,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教师父母则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与熏陶。⑵产生心灵感应,在内心深处接受榜样,让学生心悦诚服。⑶要开展必要的活动,把学习榜样与自己的认识、情感及行为联系起来,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耳濡目染会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就会显现出来。许多人认为,孩子在观看暴力影片或其他节目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性来。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小孩子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会突然说出一些当下大人并没有教给他的词汇。大人总是奇怪,这些词汇是什么时候被孩子学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学习的睡眠者效应。所谓睡眠者效应,就是指接触的负面事件在大脑中潜伏起来,并在其他时刻影响其行为。孩子也许在某一天看到过妈妈包里的手枪,感到过好奇,当时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反应。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看到一些成人是如何发火的,处于义愤填膺的情绪状态时是如何攻击别人的。他就理解了枪的用途,学会了对愤怒的应对方法就是快速和有效地发泄,就是攻击引发他愤怒的他人。当他被激怒时,手枪,就像一个刺激物一样,在冲突的情境中激活了他的想象。他就会用模仿来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愤怒。所以,是成人把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睡狮。当它沉睡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它还是一只小猫。 总之,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克制反社会行为,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责任感,树立一种和谐友爱、尊重生命的社会价值观,攻击行为本能就会受到抑制,一定会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麻烦采纳,谢谢!
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巢区是指动物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
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 提起兽类,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和凶残一词联系起来。你可知道当同种兽类生活在一起时,即使在争斗中,除了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共同信守的“君子协定”──这是一种姿势语言。在激烈的争斗中,弱者只要赶快跑开或趴在地上向强者求饶,强者就会饶它一命。 兽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生存下去,进行着激烈的争斗。一般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弱肉强食,就是在同种类内也有领地之争、食物之争、繁殖季节争雌的搏斗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适应性,使同种类间的这一争斗,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致诱发成有灭绝种族之灾的大战。 非洲狮在战败时,会仰面躺下,向对方亮出柔软而易受攻击的腹部,胜利者见到这种情景,也就不再与它纠缠。得胜者从来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去伤害对方,只要对手认输,它也就不再计较。 非洲猎豹在进行搏斗时,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轻轻呻吟起来,就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对方也就停止攻击。 狼在搏斗中,谁战败了,就会侧着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就意味着向对方表示屈服。 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声表示向强者屈服的。 从以上几个例证可以看出,在兽类内部,一般不会出现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现象,战败者总是采取某种屈从的姿势或特殊的叫声来表示,最后一走了之。另外,兽类还有着一条天然的规矩,即母体对子代有着不言而喻的威力,所有的子代都不得和自己的双亲进行搏斗,它们对双亲是唯命是从的。如果气候恶劣、食物缺乏,幼兽即使饿死,也不能从双亲嘴里抢食,这就是非洲狮幼崽在旱灾时节,大量夭折的一个原因。 由于兽类中存在着这种“君子协定”和天然的规矩,才使得各种兽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继续繁衍生息下去,成为生物圈中的成员。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