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极度自卑是一种病吗

时间: 2023-11-04 07:38:57

自卑感是指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对自身价值的不信任或者价值低估。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感在生活中是正常的,反映了人的内心感受。但是当自卑感过度强烈、持久、影响到生活和人际关系时,就会成为一种病理性心理状态,即极度自卑。那么,极度自卑是一种病吗?

极度自卑是一种病吗

不同学者对于极度自卑的描述略有不同,但是普遍认为,极度自卑是指对自己的不信任与价值的感觉过度强烈,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和社交能力,甚至导致自闭、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自卑是由于脑内器质性病变或外部环境过于压抑等原因导致情绪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卑感过于强烈往往也会伴随着心理上的失调,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此外,极度自卑还会严重影响人的社交能力,让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和观感降低,难以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这些社交问题,又会进一步加剧自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感不同于极度自卑。自卑感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正常情绪,而极度自卑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那么,极度自卑需要怎样的治疗呢?首先,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通过增强自我肯定和自尊心、扩展社交圈,逐渐改变负面、消极的情绪。同时,对于病因有明确的目标治疗,对器质性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外部环境不佳的原因进行矫正和调整。

总之,极度自卑是一种心理疾病,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进行治疗和管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开展自我肯定、与他人交往等行为,以预防和减轻自卑感、极度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自卑的心理会引起疾病吗?

小编发现,很多的人对自己是越来越不自信了,在别人夸奖自己的时候,她们觉得别人是在贬低自己,而且也觉得自己根本就配不上得到这种表扬。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自卑的心理会不会导致大家患上疾病?

一、抑郁症。

很多的人如果过于自卑的话,他们不敢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害怕别人并不会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朋友,所以说就经常独来独往。如果说不懂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话,那么,自己内心当中的想法,就没有人告诉我,而且这些事情在心里面也会导致大家患上抑郁症的。抑郁症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很多的家长都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现象,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且抑郁症较为严重的话,身体也是会感觉到疼痛的,并且,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自残的行为。

二、女性容易患上乳腺癌。

如果说女性非常自卑的话,那么她们可能就会非常的不开心,经常会出现生气的现象,如果说女性经常生气的话,也会导致自己非常容易患上乳腺癌,特别是自卑的人,她们生气也不敢爆发出来,害怕别人会更加的嘲笑自己。那么,这些情绪经常的挤压在心中,也会导致自己患上的疾病越来越多。

三、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

我们可以去想一想,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我们只要自信,就会发现生活当中还是有很多的美丽。自信之后,大家也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样了,有一些人看起来非常的邋遢是因为他们不足够自信,每天都会含胸驼背。但如果大家足够自信的话,也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自闭和自卑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自卑和自闭是不一样的。自卑是一个人觉得他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到,对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对自己没有一点儿信心。自卑的人才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比不上别人,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遇到什么有困难的事情,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事情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不相信自己,而且还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怕被别人嘲笑。

并且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极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不行,所以畏缩不前。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后天的对自我评价不当所造成的。那些从小被别人夸聪明伶俐的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相反,那种生活在自卑和鄙夷环境中的人,就会很可能形成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不经常体会到那种成功的喜悦,或者是别人的欣赏,那么他的自尊心很可能就会受到压抑,然后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然后自闭心理是自卑到极度的表现。自闭的人就会不和任何人交流,他虽然能听得到也能看得到,但是就不与人交流,遇到任何事,他都会选择去沉默。他会去封闭自己的内心,然后去活在自己认为对的世界里。所以我觉得自闭比自卑还要严重。而且我觉得现在,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去自卑。

那现在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社会的力量也是强大的,也不要去过低的看待自己,不要总是拿别人和自己去比较,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每天过的努力了就好。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改变。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也能做到,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

内心极度自卑是什么心理问题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因此,自卑是成功的敌人。

自卑能不能看成一种神经症?

您好!当然不能了。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下面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走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挡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鹜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把这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虽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应比一般人快。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肖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

5.学会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