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是指任何一种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具有攻击性行为,在生物学上有其生存的基础。但同时,攻击性行为也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对攻击性行为展开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攻击性行为在威胁社会秩序和安全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类行为常常伴随着暴力、犯罪、欺凌等负面行为,给公共治安带来极大的威胁。研究攻击性行为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其表现形式以及由何种社会因素所导致,为预防和应对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攻击性行为与人的个体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如情绪、个性特征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人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其攻击性行为。因此,探讨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和预防等提供理论依据。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攻击性行为与生物因素的相关性也备受关注。人类和动物都具备生物基础的攻击性行为,如动物为了生存而展开的领地争夺行为。随着各项技术手段的发展,对人类和动物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基因、神经元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此外,在一些医学领域,如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等,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疾病或症状。
综上所述,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于社会、心理、生物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表现形式和产生机制,并在预防和治疗攻击性行为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本能论、习性学和生理学的观点
(一)本能论
人类暴力或战争产生于攻击他人的遗传倾向。弗洛伊德是这个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力量决定的。在他早期的著作,如1915年的《本能及其变化》中,本能被划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两种。但是,当亲眼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无尽灾难后,当看到了人性残忍恐怖的一面后,他开始认真地思考关于攻击和侵犯的问题。同时,他的思想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合称为生命本能,代表着对生命的追求以及爱与创造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增长与促进,这是有利于个体存在和种族延续的本能力量;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与生命本能相对的概念——死亡本能,它指个体内部固有的破坏性本能力量,体现了人对杀戮和死亡的原始欲望。当死的本能指向于外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战争的动因,弓I发了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在他看来,人的攻击行为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是死亡本能的必然产物。
弗洛伊德的观点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在进化论看来,一切脆弱的、不稳定的原始生命都来自于没有生命的无机物的组合,而无生命状态是稳定的。尽管人类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生命形态,但它仍然有一种回复到非生命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在个体生命中就表现为死亡本能。生命的出现既是生命继续的原因,同时也是奔向死亡的原因。
(二)习性学观点
习性学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欧洲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习性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所谓固定行为模式,是指构成某物种的某种行为表现的全部动作反应之间具有的某种固定时空关系,一旦适当的刺激物出现,这种动作反应就以刻板化的系列方式表现出来。攻击行为也是这样一种适应性的行为。
著名的奥地利习性学家、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洛伦兹(K. Lorentz),曾经对动物和人类的攻击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论攻击》 (1966) 一书,系统阐述了习性学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观点。他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他通过对鱼类的观察,发现鱼类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不择对象的。这说明动物的习性导致了其本身的攻击性,这是与生俱来为保存生命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释放具有生物学的价值。
动物界的攻击主要发生在三种情况下:一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例如,猴子为了争夺或保存王位,会发生激烈的攻击和战斗。二是保护领地。领地是动物繁衍和获得食物资源的重要保障,为了生存它们会奋力攻击入侵者。三是争夺资源。例如,在干旱的季节,动物会为了争夺水源而发生激烈的战斗。
洛伦兹的攻击本能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批评。特别是洛伦兹的实验没有提供涉及人类的任何实验证据。虽然对动物的攻击行为有许多有趣的习性学研究资料,然而,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及用于解释人类的攻击行为。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如动物脑内某些部位与攻击有关,人脑内某些部位损害也可以产生攻击,都只说明了攻击性的生理机制,而不是原因。例如,人的攻击或许不只是一种本能,还受到社会环境及对社会环境认知的巨大影响。
(三)生理学观点
关于人类攻击性的生理基础,研究者主要是从激素、遗传基因、染色体等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阐述。研究者发现,攻击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但从动物的行为推断人的行为应持慎重态度。据目前的研究水平,只能说人类的攻击行为部分受激素影响,遗传基因也影响攻击行为。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行为的相关(r=0.40)远远高于异卵双生子(r=0.04),从一个方面说明人类的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至于染色体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则早已被证实了。
很多研究者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可能有着一定的神经基础。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最古老、最原始的下丘脑与暴力、攻击有关。用微弱的电极刺激猫的下丘脑,猫会嘶叫、毛发竖起、瞳孔放大,并突然袭击笼子里的其他物体。还有一例是,在实验室里饲养的一只老鼠从来没有咬死过同类,它和另一只老鼠和平相处在一只笼子里,但是,一旦它的下丘脑受到刺激,就会扑向同类并咬死它。如果把一种神经化学阻断剂注入这只老鼠脑中的同一部位,它就会暂时变得温顺平和。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愤怒、凶暴的情绪和攻击行为还与杏仁核有关。例如,在马克和埃文的《暴行和脑》一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名叫怀特曼的男子杀死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后,又在得克萨斯大学的一座塔楼上用枪任意射杀14个过路的行人。他被击毙后,尸体解剖发现,此人杏仁核处有一个胡桃大小的肿瘤。其他临床病例也表明,杏仁核发生病变者极易发生暴力和攻击行为。然而,损毁患者的杏仁核后,患者在手术2-4年中非但没有表现出愤怒情绪,而且变得淡漠、麻木不仁。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挫折-攻击说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的多拉德提出的挫折-攻击说,多拉德认为,挫折是个体对目标作出的反应受到干扰时所产生的状态,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多拉德等人还提出,直接的身体和语言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当直接攻击受到阻碍或抑制时,个体也可能采取其他形式的攻击,比如散布流言蜚语等。这种替代性攻击不仅发生在攻击的形式上,而且还可能发生在攻击的对象上。比如,当挫折的来源即攻击的对象不在身边或害怕攻击之后自己会受到惩罚时,个体会替代性地攻击其他目标。在他们看来,挫折和攻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怀疑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些批评,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后来,贝克威茨(L. Berkowitz,1967,1974,1990,1993)引入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挫折-攻击说进行了修正。贝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是令人讨厌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这种挫折产生的消极情感(如愤怒),确实能够引起最初的攻击倾向和准备性,但会不会产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枪)的认知等一系列因素。贝克威茨曾生动地说: “枪不仅容许暴力,而且也能激发暴力。手指勾动着扳机,但扳机也可以牵引着手指去勾动它。”这就是一种“武器效应”。进一步地,卡尔森(M,Carlson,1990)对攻击行为的23项研究所做的元分析表明,与攻击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攻击,而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更加愤怒,从而大大增强攻击性,然而,攻击线索只是增加了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并不是攻击产生的必要条件,有时愤怒的情绪本身直接就可以引发攻击行为。此外,个体的攻击习惯也影响到攻击的准备性,从而影响是否做出攻击反应:反过来,新的攻击反应将加强攻击习惯。由此看来,挫折引起的只是一种攻击准备状态,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角度,来探讨人的攻击行为的获得及其表现形式。攻击行为的过程与其他外显行为的学习、操作和保持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攻击是一个具有多种决定因素并服务于多种目的的多面现象。仅从挫折因素和行为的伤害性目的来理解攻击的理论建构,其解释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的获得和保持有三种机制:
(1)外部强化。攻击行为获得的外部强化通常包括三类。一是实物奖赏、二是社会性奖赏、三是痛苦遭遇的排除。
(2)替代性强化。个体的很多社会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可能都不是通过直接强化获得和保持的,而更多的是依靠替代性强化。这种替代性强化来自三方面的榜样影响。一是家庭、二是亚文化、三是符号性榜样,如大众传媒的替代性榜样。
(3)自我强化。个体的行为并不是只取决于外部的强化和替代性的强化,因为个体不是外部影响力的被动反应者,人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等能力,能主动地对自我行为施加影响。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从认知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方面来探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个体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差,或社会能力和社会技能低下,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他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反应搜索、反应评估和抉择、反应执行。
道奇认为,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外节出现偏差或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进入恶性循坏中。对他人敌意性意图的情景性推理,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的报复,从而招致同伴的敌意性反击和拒绝,这又强化了攻击性儿童对同伴敌意性意图的预期,从而导致此后对社会性线索(如他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扫描偏差,并引起对他人敌意性意图的推理,使这个恶性循环不断地进行下去。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17302班? 刘婧? 20171510205
? ? 19年的下半学期在太原市某幼儿园的大班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 ,我实习的班级是大班,他们即将升入小学,在社会性,情绪情感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发展。
? ? 我们班一共有11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的开朗自信,有的含蓄不爱说话,但是有一个孩子给了我特别深的印象,这个小女孩叫伊一,有比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她在学习和游戏中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在学习中有小朋友说她做的东西不好,她就会伸手打他,还有在游戏时,会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所以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这也造成了她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虽然伊一有攻击性行为,但她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比如团结同学,关心同伴,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想办法改正伊一的攻击性行为,让她成为一个更好的小朋友。
? ? 什么叫攻击性行为呢?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不加以足够重视。而作为教育组织者,却视为这是教育过程中最繁琐而又最难以解决的一项不良行为问题。
? 为什么会造成攻击性行为呢?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这样会造成幼儿因为争抢玩具造成的攻击性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 ? 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细心观察, 耐心引导
? 在发现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时,老师要先问清楚情况。在教育幼儿时要以说理教育为主。
(二)善于诱导, 正面教育
? 老师在发现幼儿融入不到同伴的游戏时,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学会交往。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学前期的幼儿喜欢模仿,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幼儿做好榜样。家长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打骂幼儿。
(四)说服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指出并教育。
? ? 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伊一小朋友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成为了一个阳光向上的小朋友。
首先,早期心理发展的研究,特别是新生儿乳婴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为具有战略性的新课题。
1.关于乳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
长期以来,关于乳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由于方法技术上的困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心理学家范兹(R.L. Fantz)、吉布森(E.J.Gibson和J.J.Gibson)等人的创造性工作,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已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乳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注视时间。这是目前研究者采用较多的一种探索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偏视方法。这种方法的具体程序是,将两个不同的刺激物同时呈现于乳婴儿面前,观察被试是否对其中之一注视的时间更长,如果是这样,则表明乳婴儿对该刺激的偏好。
(2)动作表现。动作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开始发展了。很多心理学家以动作作为另一项测查儿童早期感知能力发展的指标,如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3)物体辨别。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如范兹等人,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研究早期儿童辨别不同物体的能力。当实验者反复向乳婴儿呈现一定结构的图形或一定色调的颜色时,开始,由于刺激物的新颖性使得乳婴儿对它产生偏视,但是,当不断地呈现同一刺激时,乳婴儿就不再注视了,这就是出现了习惯化。如果这时呈现另一不同刺激,儿童又积极注意了,这是去习惯化。由习惯化到去习惯化的过程,证明了乳婴儿能够辨别两种不同的刺激。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乳婴儿的图形知觉、深度知觉及颜色知觉等各种感知能力,也可以研究乳婴儿的记忆力。
(4)心率及其他生理变化。研究者发现,当乳婴儿在睡眠中被突然叫醒或受惊时,心率就加快;而在这时,若呈现新颖、有趣的刺激,则心率就减慢。心率的下降和平稳状态表明乳婴儿此时在积极感知某一刺激物。在这方面,研究者常使用的其他生理指标有脑电、皮肤电等。
以上所举的这些研究,只是表明一些新进展,但尚不很成熟。
2.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教育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的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另20%则是在8~17岁完成的。由此可见,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4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更为重视。如,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他们建立教育发展中心,编印儿童发展的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咨询等等。心理学家们同时还开展了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问题的研究。
3.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兹(K.Lorenz)提出的。近年来,有关关键期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例如,有人试图通过研究某一特定心理能力的变化,来探讨特定的环境和经验在关键期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戈特利伯(Gotllieb)于1976年提出了知觉发展的三种模式,以此来描述在关键期中,经验对于儿童知觉的影响。1982年,阿斯林(Aslin)等人对这三种模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在结论中,更加突出了经验的作用。
其次,关于儿童个性研究的重点,明显转向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系统的发展,性别化、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社会认知发展,学校、社区及其他文化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等等。下面就主要课题的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4.亲子关系的研究
一般认为,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关系,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同时,儿童的身心反应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亲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研究者首先对动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进而又研究了人类乳婴儿,发现,乳婴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依恋。目前,对于依恋的研究涉及动物的依恋行为、人类依恋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依恋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依恋产生及其消失的原因、早期依恋的后果、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以及母亲和乳婴儿在依恋关系中的作用等。亲子关系的另一方面的研究,是探讨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父亲对于男女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与父亲有过接触的男女儿童,在其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5. 同伴关系的研究
同伴关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了,近年又研究了起来。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儿童友谊的发展,儿童群体的形成、结构、活动特点和功能,以及儿童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等。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有许多新的领域,例如,有关同伴关系的情感基础,儿童友谊的研究等等。
6.自我系统或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传统课题。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有:自我系统的起源及各年龄阶段自我系统的发展特点、自尊心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即儿童如何认识自己的面貌和身体;自我命名,即儿童如何理解和学会使用“我”之类的人称代词;儿童如何确认自我和他人以及如何发展理想的自我等。自尊心和控制点(个体将自己的行为是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归因于外部原因)发展的研究,相对来说是在儿童个性领域中出现较晚的研究倾向,但近年来也有了很快的发展。
7.性别化的研究
在最近的十多年中,性别化的概念有了很大变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已不再被看作是截然相对的两极,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能相容和相并列的综合性色彩,性别化的研究涉及个体的活动内容、兴趣、人格特点、社交行为、成就领域、职业倾向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关于儿童性别化的研究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强调动机的精神分析法转向强调认知的发展。在儿童性别化的研究中,还包括下面一些课题:性别化中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同伴的性别爱好倾向,性别化对儿童完整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等。
8.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这是儿童典型的交往方式中两种相对应的社会行为。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一般观点有所变化。首先,人们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认为攻击性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主要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和环境情境因素对发展攻击性的作用;再次,人们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置于不断运动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这种背景包括家庭、同伴、团体以及整个文化环境。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40~5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不太多,到了60年代后期,这类研究又逐渐多了起来。70年代以来,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研究,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开始与社会认知、观点获取、角色获取及人际推理等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中包括以下一些课题: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内部机制,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条件,亲社会行为的情感体验以及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再次,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9.关于儿童电视、电影的研究
目前,电视对成人和儿童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使电视节目对儿童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引导,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良好的适合儿童的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儿童电视教育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就是在广泛吸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意见基础上,采用将娱乐手段和教育目的相结合的原则制作的。
10.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
自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以后,在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包括:如何教会儿童利用计算机学习,如何把学生的自学与教师辅导及同学间的讨论更合理地结合起来。
11.关于儿童心理卫生和治疗的研究
由于儿童个性的早期发展、问题行为等研究的开展,由于临床或诊断心理学的出现,对儿童心理卫生和治疗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美国、瑞士和加拿大的心理学家们的工作都很出色。以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为例,他们在医院里及在学校里各有一套工作程序,收到了良好效果。
12. 在自然情景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近些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生态运动” (the ecological movement),自然也波及到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界的生态运动,是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另一表现。而研究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使这种生态学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思想倾向成为可能。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
(1)生理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
(2)家庭影响。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
(3)大众媒介。电视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这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幼儿园。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攻击性行为的纠正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3)提供合作的榜样。(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