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叫什么名字

时间: 2023-11-09 21:40:06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叫什么名字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是心理学领域里非常经典的实验之一,被很多人所知道。这个实验的正式名字是“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也称为“控制性操作实验”。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动物在行为中自发产生的条件反射,以及如何将这些条件反射变成可控制的行为。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叫什么名字

这个实验是由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斯金纳是一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动物的行为都是通过环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他的实验旨在证明,通过良好的训练和激励,动物可以自发产生特定的条件反射,从而改变它们的行为。

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在一个实验室里,给老鼠一个可以按下的按钮,当老鼠按下这个按钮时会获得水或食物的奖励。在实验的早期阶段,老鼠只能偶尔地按下按钮,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理解如何获得食物或水。然而,通过反复的试验和逐步的激励,老鼠学会了按下按钮以获得水或食物的奖励。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就是将某种特定行为和一种具体的结果相关联,从而产生有效的行为方式。

这个实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在行为主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研究动物行为的各种方面,例如动物学习的条件和性质,动物的行为习惯和动物对不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等等。此外,它还被广泛用于药物、毒品和吸烟等成瘾行为的研究,以及对动物行为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上。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对人们了解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证明了动物行为是可塑和可控制的,并促进了人们对于关注动物福利和保护的观念,为推动动物保护和未来动物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斯金纳的老鼠实验,是一项极具科学价值和丰富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它证明了行为主义所提出的条件反射理论,以及动物行为的可塑性、可控制性和条件化性等方面的特征,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030-李一——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推书前言

有没有遇见这种情况,等电梯时,明知道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按个不停?

有没有在出门后突然想起自己没关门,风风火火跑回家去却看到安全锁牢靠的插在防止栓内?

有没有曾听闻过电影、游戏恐怖题材中,与邪恶划等号的前额叶切除术。却不知道为什么埃加斯·莫尼斯可以凭借这一可怕的手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倘若没有现代的病理学和神经学观测手段,误入精神病院的我们能否自证清白?

斯金纳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器、布鲁斯·亚历山大的瘾君子老鼠、达利与拉丹烟雾弥漫的房间。这些名词带着一丝熟悉感又散发出生人莫近的神秘气息。

是否你虽然想一探其中奥妙,却被心理学连篇累牍的文献资料和单调乏味的统计图表拒之门外?

或许你正在心理学门外跌跌撞撞不得其法;或许你已经知晓了“证实偏差”之类的心里名词;或许你正在为“行为主义”的曾经行径左右摇摆。

但是暂且跟随劳伦·斯莱特的脚步,从多角度再一窥20世纪设计最为精巧的天才心理学实验。看看实验本身的意义和贡献以及实验背后的复杂内情。

毕竟,我们都爱听故事,不是么?

“我们所珍视歌颂的人类自由意志,真的存在么?”

导读

第一章打开斯金纳的箱子

据说他曾将婴儿大的女儿养在试验箱里,用残酷的惩罚和愉悦的奖赏训练她,就像是马戏团里训练猴子骑独轮车,导致饱受创伤女儿饮弹自杀。

据说他一心想“塑造”人类行为,理想是全世界合而为一,由心理学家的统治阶层训练民众,这与纳粹一心想“净化”人类劣等基因隐隐有相同之处。

冠在他头上的印象既有“邪恶科学家”、“恶毒的疯子”,也有“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兼史学家米尔斯曾说:“斯金纳是个神秘人物,他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谜题中。”作者则认为,了解斯金纳实验的关键在于内容事实,这话不错,但少有人能做到,且看她怎么抽丝剥茧。

斯金纳的学生时期,是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度过的,届时正是一战结束

10年,精神分析论风靡一时而弗洛伊德处尊居显。

作者先根据传记和回忆录描述了一段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这里就留待大家看原文,接着她写道:“斯金纳初入心理学界时,这门学问与数学全然无关,于哲学相同之处多过生理学。当时的心理学首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人类具有何种本质,让我们意识清醒时能观看、感受;沉睡时暂停一切,死后随即永远消逝?’”。

很明显,此时荣格已凭借《心理类型》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而声名大振,《金花的秘密及评论》不久就将发表,心理学的主流是以内部心里过程为研究重点,以内省作为最重要的手段。

接着斯金纳便引起美国新行为主义的浪潮横空出世了。

作者写道斯金纳开始对巴普洛夫和华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巴普洛夫的发现”表[if !vml]

[endif]明“动物的本能反应,如:眨眼、惊吓、流口水等,可用人为方式制约。”“颠覆乐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无法改变。

由此,她引出斯金纳的思考,分泌唾液是反射作用,整个动作全然处于本能反应,那么换到人类又怎样呢,我们去开盖子取食的行为并非本能反射,而是有意识的行为?如果本能反应——例如巴普洛夫的狗流口水可以用认为方式制约,那么一般被认为处于自由意志的行为,如:翻筋斗或其他动作也可能被制约吗?

斯金纳在一个小型工厂中,用废气的电线、生锈的铁钉、发黑的金属片,打造那个鼎鼎大名的箱子——斯金纳箱。在同年6月,有位同学把实验鼠送给斯金纳,实验就此展开。

作者帮我们追溯了斯金纳实验的两个源头:

其一是巴普洛夫之犬:强调先前刺激,即事先出现的铃声,会让动物产生何种反应。

其二是桑代克之猫:强调时候结果,即时候寄语食物,对动物行为有何影响——关在木箱里的猫偶尔踩到某个踏板,而获得一些奖赏,之后它便会可以去踩踏板。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眼熟?作者可能不熟悉,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守株待兔”里的那个农夫,是不是就像是木箱里的猫,不妨再想想:在这种情况中,农夫的自由意志和兔子的自由意志,和本能有多大联系?

让我们回到斯金纳箱的实验中去,作者接着写出结论,斯金纳的实验虽然明显沿袭自桑代克,但是成果远超两人(这句话看看就行了,一餐吃8个包子,直接吃第8个就饱了?)。斯金纳的实验是:“首先让老鼠意外踩到控制杆,掉出食物颗粒,因为得到奖赏,原先无意间的举动遂转变为刻意的行为”(这部分还和迷猫实验一致)。“他进一步实验,将奖赏移除或改变出现频率,观察这对老鼠行为有何影响,最后他终于归纳出放诸四海皆准的人类行为定律,至今颠扑不破。”

确实颠扑不破,大家先细细想一下赌博人的行为,再想想玩手游氪金人的行为,接着跟着作者向下读。

作者这样描述斯金纳箱的设计:“一开始只要老鼠压杆,就可得到食物,后来斯金纳改变他所谓的固定比例(fixed-ratio)的奖赏。老鼠若要获得奖赏,必须压杆3次、5次、或是20次。”

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对了?

下面是详细叙述:

“想象自己是一只老鼠,一开始每次压杆都有东西吃。接着你压一下控制杆,却没有食物,再压一次,还是没有东西,你又压了一次,银色喷管终于掉出食物,你吃掉食物后走开。”(你是‘一次’,‘一次’按的。)

过一会儿,你又想吃东西了,这回你不需要用厚实的脚爪按一次停一下,你现在只需要一口气连按三次就好了。”

可喜可贺,“ 强化物的出现频率改变了动物的反应方式 。”

斯金纳接着尝试移除奖励,试图发现老鼠在固定比例奖赏情景下,学会新反应需要多少时间,奖赏突然移除后,经过多久才会停止反应。在不固定的奖励情境下,情况又如何呢?

固定比例奖赏移除后,结果很符合直觉逻辑,老鼠逐渐不去压杆,最后就算听到喷管有东西沙沙作响,它也无动于衷。

而在非固定比例将上下,情况发生了变化

“斯金纳改变压杆获得食物奖励的比例,多数时候老鼠空手而回,但也许在压杆第40次或第60次,突然获得食物奖励。一般人直觉认为,随机且间隔如此长的奖赏,会使老鼠对获得奖赏不抱希望,致使压杆行为消失。 事实却非如此。 斯金纳发现,间歇给予食物奖赏的方式,反而让这些老鼠像染上毒瘾一样,不断压杆,不论是否能得到奖赏。”

斯金纳将固定比例奖赏(例如压杆四次就给予食物)与不规则的间歇奖赏进行对比,他发现,“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境下,消除既有行为需时最久!”

啊哈,深陷赌博泥淖不能自拔?沉迷抽卡氪金不能自拔?是不是能联系起来了。让我们再往前回溯一下,结合斯纳金箱小鼠压杆实验想一想目前风靡手游的“肝(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练级)”和“氪(花费金钱去获取小概率的奖赏)”。

“肝”:1级升2级的经验最少,只需要30s(小鼠按一次杆)——2级升3级的需要的经验变多了,需要2min(小鼠按四次杆)。

“氪”:虽然这个东西的出率很低,但说不定下一次花钱抽取,我就出了呢?之前最稀有的五星SSR我不是3次就出了么!(奖赏间隔不规则,消除既有行为需时久。)

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的网游、单机游戏等。(例如传奇、暗黑破坏神等)

当然在作者的年代,电子游戏远没有今天这么普及,她这样写道“为什么我们的好友会痴痴守在电话旁,苦候恶劣男友偶尔心血来潮,居然还觉得是莫大恩惠?为什么有人身心健全,却在烟雾弥漫的赌场倾家荡产?”“斯金纳让我们知道, 这一切都是间歇强化在作祟,也让我们看清其运作历程及随之产生的强迫作用。 这种心理作用威力惊人,自有人类以来,无人不受其影响。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无人能抵挡。”我深以为然。

作者接着介绍斯金纳的后续实验——训练鸟儿叼盘子,训练猫咪弹琴等,然后又是喜闻乐见的故事环节。我这里且摘录一部分作者的观点:

“斯金纳先否定人类能够自主,同时赋予自主一词全新涵义,让人们再度对此充满希望。”

“他的实验揭露出让人震惊的事实,点出人类的愚蠢。这是难得的智慧。”

“人生走到尽头时,他是否了解到,生命的最后一幕,死亡,是无法学习或克服的?”

至于后续“箱中小孩”的故事,对斯金纳哈佛大学年岁相仿同行们拜访的故事,关于斯金纳和其他心理学家辩论关于人类“自由意志”的故事,斯金纳另一个女儿的故事,且留待大家原文细细观赏吧。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追本溯源,心理学防忽悠必读!

当然,这是个笑话了。只不过,这说明了心理学还是争议很多,或者处在成熟阶段的科学。

心理学是基于实验的科学(弗洛伊德那套事后分析的玩法不是主流)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本书《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详细介绍了10个影响深远、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实验,比较客观的介绍了一些细节和褒贬的观点,建议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仔细拜读。在本文中,先介绍其中6个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给大家: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动物实验不仅广为人知和抨击,也让世人见识到“报酬”(rewards)与“强化”(reinforcements)对于塑造行为的重大影响,同时奠定了他在心理学界的领导地位。

斯金纳在实验中设计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巧妙地安排食物、控制杆等刺激,使老鼠受到情境暗示,进而出现我们原本认为是自主自发的反应。斯金纳因而认为,人类向来珍视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他主张通过正强化作用来训练人类或动物完成指定的任务,即所谓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毕生致力于钻研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务求其周延完备。

他把女儿养在箱子里的实验,虽然没有人知道小女孩的名字,但他们却信誓旦旦地说,女孩因父亲的实验而身心受创,后来她在旅馆房间以手枪和绳索结束了生命,细节就不清楚了。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德博拉(Deborah),斯金纳想训练她,所以把她关在箱子里整整两年。在这个狭窄的方形空间里,装设有响铃、食物托盘及各式机关,斯金纳还会适时地给予惩罚与奖赏。他站在网架后观察女孩的进步。女孩长大后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31岁那年,她向法庭控告父亲虐待,但败诉了,最后她在蒙大拿州比灵斯市一家保龄球馆举枪自尽。枪声响起,似乎宣告行为主义的全盛时代就此结束,此后的批评质疑始终未见消退。

但之后却又收到斯金纳之女德博拉的相关资料。有人收到一张棕发中年妇女的照片,图释写着:“我是德博拉,谣传说我已经自杀身亡,其实我还活着。斯金纳的箱子并不像你们所看到的那样,我父亲也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他是位聪明的心理学家,也是位慈爱的父亲。我只想破除那些不实的传说。

20世纪后期,临床学家也依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有系统地使用脱敏法(desensitization)、满灌法(flooding)等技术,治疗恐惧症与焦虑症患者。这些行为疗法目前仍广为应用且效果显著。比如说年轻父母争论的抱孩子的问题,一对父母的谈话:

我说:“也许该让斯金纳来改变她。”他说:“你说什么?”“我们该用斯金纳的理论来改掉她的坏习惯。每次我们过去抱她,她就得到了斯金纳所说的正强化。要消除她这种行为,我们先要减少抱她的次数,到最后,完全不理她。”我们循序渐进,逐渐减少强化,且严格执行。例如,第一次哭,我们抱她三分钟,第二次哭,只抱两分钟。

我们决定要让斯金纳来改变她,因为我们需要休息。一开始这样做很残忍。听她哭喊:“妈妈,妈妈!爸爸!”看着它伸出柔嫩的双臂,我们却将她放回婴儿床。我们还是这样做了,结果宛如魔术一样,或者说是科学吧!不到5天,小朋友就像训练有素的嗜睡症患者,一把她放回婴儿床,脸一碰到床单,她就熟睡10个小时,我们终于可以夜夜安眠了。

我们当中,61%~65%的人会遵照权威下达的指令行事,纵使这样做可能危及他人性命,我们也会照做不误。米尔格拉姆先后在耶鲁大学与邻近的布里奇波特市做过同样的实验,结果差不多。世界各地后续的相关研究也都证实这不是无稽之谈。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有三个小孩……我喜欢在院子里种花,还开辟了一块地种菜,因为我喜欢新鲜蔬果。”这是米尔格拉姆请被试做的自我描述,这两位被试完全听从了主试的指令,对华勒斯施以了最高电压的电击。新鲜蔬果、美丽花朵,实在难以想像。当时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助理教授,实验前曾做过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多位知名的精神病学家、耶鲁大学学生、纽黑文地区的一般民众。他请这些人预测,被试在他设计的实验情境中会有何反应。所有被调查者的意见相当一致,都认为被试绝不会听命施予电击,就算会,顶多到150伏就会停止。听到对方尖叫哀嚎,却还逐一按下所有按钮的人,必定是近乎病态的虐待狂。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发表至今已40余年,人们似乎依然坚持“不会是我”。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之所以震撼人心,或许正是因为它揭露了想像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吧!

事隔多年,社会心理学家仍旧极力强调,关键在于情境,而非人格。

并不是说因为人格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人类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受人格特质的影响。而是因为人格特质往往不敌时间、地点、同伴等环境因素。”换言之,罗斯等人主张,人类行为只有部分源于稳定的内在人格,绝大部分随外在力量的改变而变化。

“我怕我的心脏受不了。”我复述他的话:“心脏受不了?”查芬转头看着我,说:“我怕这实验会让我太紧张,导致心脏病发作。”他好像想到什么,补上一句:“我也不想伤害那个人。”

所有艺术杰作都独特出众,撼动人心,当然也难免会有瑕疵,从这一点来看,罗森汉的实验或许也算得上是艺术。我还是认为罗森汉的实验结果揭示了若干事实:一是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二是如果精神病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必定还处在起步阶段。

罗森汉的研究结果让他们更加惶恐不安。这项实验让精神病学界群情激愤,最后更演变为双方的斗法。有一所精神病院的医生自信满满地大声宣称:“好!你以为我们徒有虚名,其实你们才愚昧无知。我们就来试试看,接下来的3个月,假病人随你派来,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放马过来吧!”战帖已下,准备开火。
罗森汉天生不服输,毅然接受挑战。他表示会在3个月内指派若干假病人至该医院就诊。医护人员必须诊断出那些病人其实精神正常。这等于是原先实验的反向操作。3个月过去了。医院极有信心地表示,这段时间他们发现了41名罗森汉派来的假病人。然而罗森汉一个人也没有派。实验到此结束,精神病学自取其辱。

在对于一位夜归妇女遇害,而周围邻居居然没有伸出人手的案件初发时,《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地方版仅以4行字报导这一案件。不久之后,该版主编罗森塔尔得知,当时有许多人目击整起案件,却袖手旁观,因而写下《38名目击者:珍诺维斯命案》(Thirty-Eight Witnesses: The Kitty Genovese Case),《纽约时报》不仅报导了整起案件,还陆续发表了几篇报导,提及这些旁观者的奇异行径,文章引发全美民众哗然,讨伐之声四起。众多读者写信给纽约时报。有位读者说:“我认为贵报应该设法取得这些目击者的名单,并公之于众。这些人坐视不管而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理当受到社会谴责。”一名教授夫人写道:“他们的沉默,甚至是懦弱、冷漠,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假如现行的纽约州法律不能给予这些人惩处,我们认为贵报应该敦促纽约州议会尽快修订法律。此外,既然这38位目击者对道德义务置之不理,我们认为贵报应公布其姓名地址,以示惩戒。”纽约大学的达利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拉丹和许多纽约人,都看过这些读者的反馈,也都想知道为何没有人伸出援手。是冷漠?还是因为其他心理因素?各领域的专家纷纷提出假设来解释这些目击者的反应。纽约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社会学系教授福克思(Renee Claire Fox)认为,这些目击者的行为是“假性否认”(affect denial)的结果;换言之,他们因为极度惊吓以致无法反应,甚至毫无感觉。巴内教授(Ralph S. Banay)则认为电视应是罪魁祸首,美国人深受电视影响,早已习惯于层出不穷的暴力,因而分不清电视与现实。巴内还以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他说:“这些人(目击者)受到外界刺激的催眠,耳朵手脚都不管用了。成熟且人格健全者就不会这样。”十多年后,罗森汉发表了假精神病人实验的结果,着使巴内的说法遭到强烈质疑。知名心理学家门宁格(Karl Menninger)则认为:“群体的冷漠就是一种侵害。”

对于这种指责,心理学家做了一些列实验,让被试在一个屋子,听到(但看不到)边上另一个被试(实际上是工作人员)的求救,看被试的反应。被试听到有人发病,全都惊慌失措。尽管他们没有采取行动,但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无动于衷。主试从麦克风中听到被试说:“天呀,他发作了!”有人不停喘气,有人只说得出:“糟了!”有人说:“天呀!我该怎么办?”假装发病后6分钟,如果被试仍未采取任何援助行动,主试便会进入其所在的房间。被试无不汗流浃背,全身发抖,开口就问:“他没事吧?有人照顾吗?”神情沮丧难过。

我们可以想像,那些目击了《纽约时报》报道杀人事件的人内心应该也饱受煎熬,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致手足无措,而非一般所认为的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

达利与拉丹推测,没有采取行动的被试并非冷酷无情,而是“还没下定决心要行动”。 他们内心充满矛盾,犹豫不决,不知道要不要反应。这种情绪反映了其内心持续不断的冲突。相对而言,其他采取行动的被试的内心就不会出现矛盾冲突。

拉丹发现,群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越多人分摊责任。两人将这种当时还无人知晓的现象,称之为“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并提出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1975年费斯汀格发表了其最著名的论著《认知不协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他在书中写道:“个体如果同时持有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认知不协调理论席卷美国心理学界。阿伦森说:“就像暴风横扫一切。只有认知不协调理论能够圆满解释这种令人不解的行为。这就是答案。”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酷刑威胁或重金利诱。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某人从事与其信念相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微薄,此人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

研究珍诺维斯命案与烟雾实验时的某个星期天,我发现在第一位信众还没拿到捐款篮之前,里头就已经放了一些钞票。几个星期后,在酒吧当调酒师的姐姐告诉我,她每晚都会先放几张钞票在装小费的高脚杯中,“这样可以拿到比较多的小费。顾客以为前面的人给过了,就会跟着做”。模仿是人的本能。

鸦片这种奇特的物质,萃取自细长的罂粟花,它浑圆的果实中满是种子。19世纪英国妇女以罂粟子泡茶喝,并以此安抚哭闹不停的小孩。当年在烟雾迷漫的伦敦街头,鸦片可以公开售卖,号称“婴儿镇定剂”、“温斯洛太太的抚慰糖浆”。鸦片可能是最早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也是今日常见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利他林(Ritalin)的前身。

于是他到温哥华一家治疗药物滥用的医院实习,在那里,他首度从非药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成瘾行为。“有位病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的工作是在圣诞节前后在某家购物中心扮演圣诞老人。他若不吸食海洛因,就无法工作。只要吸了海洛因,他马上精神抖擞,穿上圣诞老人的服装,套上黑色橡皮靴,一连微笑6个小时都不累。我那时候开始思考,也许有关药物滥用的理论都错了。人类使用药物,并非药物成分致使其不得不一再服用,而是服用药物可以让自己适应环境的苛刻考验。”

这样的解释简单易懂,但不够明确,也不科学。有些研究者于是从药理学角度切入,提出相当有趣的理论。人脑中有一个药物工厂,生产各种化学药物:作用如同鸦片的内啡肽(endorphins)是人体天然的止痛剂,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具有安定心神的作用。人脑会根据实际状况,自动调节生产少量的药物,让我们感到舒适,渡过难关。然而一旦我们开始从外界输入药物,如,吸食大麻或纯可卡因,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血液,受到外来药物作用的影响而释放信息,让身体停止生产天然化学物质,而依赖外在供给。

实验到此还不完整。亚历山大、柯姆斯、哈达韦三人顺利证实了,即使是药性最强的药物,如果它会影响得到满足的机会,被试老鼠也会抗拒。不过三人又有另一个疑问:已经形成的瘾又是怎么回事?三人试图让老鼠乐园里的老鼠对某种物质成瘾,结果都失败了。持反对意见者则轻松反驳:“好吧!老鼠享受着五星级豪华饭店的高级设施,随时都能满足性需求,它们当然不会上瘾。可是现实世界里,人类更为脆弱,可能会在人生低潮时开始服用药物,一旦成瘾,就停不下来了。戒除过程相当痛苦,瘾头一再复发,几乎没有例外。

亚历山大的研究意味着,成瘾反应事实上可以受自由意志所控制。老鼠、人类都可以成功戒断,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无法放手,并不是因为某些物质难以抗拒,而是因为动物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中,没有比慢性自我毁灭更好的抉择。亚历山大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因应生活方式而采取的策略。而所有人为建构的策略,都可以通过教育、转移注意力等加以改变。会不会上瘾,我们可以抉择。

要找出证据反驳老鼠乐园的实验结果并不难。各种需求都能满足的有钱人常是药物滥用者,还有证据显示,持续接触类鸦片药物或可卡因,确实会造成脑部明显的变化,致使自由意志丧失。亚历山大对此自有解释。有钱人也像平常人一样,受制于社会规范与冲突;脑部断层扫描显示的脑部变化,只能证明两者确有关联,而非因果关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