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形成的品质

时间: 2023-11-10 23:45:23

埃里克森形成的品质

埃里克森(Erikson)是一位被公认为心理发展领域重要先驱的人物,也是人物哲学和人类学领域重要的贡献者之一。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这些阶段形成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基础。然而,除了学术上的贡献,埃里克森在心理学领域还留下了许多品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其人品与思想进行分析。

埃里克森形成的品质

一、谦逊

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却极其谦逊,这表现在他对其他学者的尊重和他在自己的理论中为他人留下的探索空间。他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而是一个能听取、欣赏、并且从别人的智慧中受益的人。正是因为他谦逊,他的理论才能够如此完整和多方面。

二、宽容

埃里克森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他对各种文化和传统的宽容和尊重的基础上。他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埃里克森的学术研究可以说是跨越了国界,他的理论可以被应用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环境中,这是由于他无视文化差异,追求了更大范围的共性。

三、有爱心

在埃里克森的研究中,他强调了家庭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他的学术研究意味着了解和关注每个人的生活,不仅在学术上,还关心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健康。他的理论将人民心理做为研究对象,所以他的意识形态深受人们喜爱,在其推广过程中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四、勤奋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推行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他的理论中,并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以探索未知的领域,所以他的研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通过对埃里克森形成的品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品质与人的思想和行为密切相关。埃里克森成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并不是仅凭他的学术成就,而还因为他的人品、思想和行为。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心理学家。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847天,2022.06.19

? ? ? ? 关键词:同一性、心理社会危机

? ? 埃里克森一生都在完成自我同一性。渊源:1.很小时能感受到自己不属于父母;2.出身与种族不一致;3.自己无高等学历,却被哈弗大学聘任教授的不同常理的事实。

? ? 一、埃里克森划分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 1.埃里克森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 ? 2.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 ? 3.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危机有时候是一种推动)

? 二、埃里克森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往前更多的推进(改进),与社会文化相连,不只强调性。

? ? 人生每个人都有每个阶段要完成的特定议题和危机。什么阶段就要做什么阶段的事。完成就会很顺利。

? ? 与弗洛伊德的区别:

? ? 1.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而埃里克森即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 ? 2.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到12岁开始)。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八阶段,尤为关注自我同一性。

? ?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

? ? 一阶段:0~1.5岁,心理冲突是信任对怀疑,人际交往范围是母亲,相应获得的品质:希望、信任~恐惧不信任;这一阶段,婴儿能够得到足够的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多给孩子说话、微笑、注视、抚摸,给予足够安全感)。否则,若得不到抚养者的足够关心、关怀,则会形成怀疑的倾向。怀疑可导致在以后的成长中不安全感、猜疑和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 希望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获得希望的品质对成年后的影响: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边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小时候送人、生存环境不稳定等),胆小怯懦,有些中对他人都是疏远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缺乏信任。

? ? 二阶段:1.5~3岁,心理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人际交往范围父母亲,获得的品质意志自制~自我怀疑;这一阶段,婴儿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此阶段,父母要多鼓励、欣赏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当孩子在笨手笨脚的尝试过程出现“事故”时(父母不要过度强化、纠正,而是允许、接纳)父母不要嘲笑,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羞耻感;在孩子探索/尝试的过程中,父母不可代替或包办对孩子过度保护,这样可导致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所以此阶段,父母多鼓励、支持,少包办,给予自由同时不可缺失规则;不有意逗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尊,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 ? 意志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此阶段如果完成的好,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 ? 此阶段出现“我”的意识,为自我同一性打下基础,开始与世界分化,与父母开始有边界意识,否则会出现问题和困难,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即分化、边界、规则。

? ? 家长不合适的做法及危害:保护过度,包办代替;放任自流,太过纵容;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

? ? 此阶段的反应、表现有点像来访者初次见咨询师的状态,所以咨询师要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放松的氛围,接纳、理解、欣赏等。

? ? 三阶段:3~6岁,心理冲突是主动对内疚,人际交往范围家庭基本成员,获得的品质目标价值~无价值退缩;这一阶段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阶段,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如果此阶段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继续主动参与活动,时间措施产生内疚感。所以此阶段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进去精神;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要足够的耐心;注重孩子与其他伙伴的关系;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此阶段要多夸奖孩子,夸具体细节、夸努力等。

? ? 目标品质:埃里克森认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 此阶段是语言的敏感期。通过在游戏互动过程中学习一些生活技能。

? ? 四阶段:6~12岁,心理冲突是勤奋对自卑,人际交往范围邻居、学校,获得品质能力勤奋~无能;此阶段,儿童的世界快速扩展到家庭以外;如果儿童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得到赞扬,就会形成勤奋倾向,反之,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训斥为幼稚和做的不到位,就会形成自卑倾向;此阶段,多给予肯定、鼓励,多运用暗示等。

? ? 此阶段特别看重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各种习惯养成、勤奋、交友等的阶段;(此阶段,父母多做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正向过滤器,多给孩子积极正向的暗示~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多说这样正向面的话。)

? ? 五阶段:12~18岁,心理冲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人际交往范围同龄群体、领导榜样,获得诚实自信~不确定感;此阶段,孩子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的态度;他们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一的自我;如果无法形成角色认同就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何去何从。

? ?

? ? 六阶段:18~25岁,心理冲突是亲密对孤独,人际交往范围朋友、配偶、竞争合作伙伴,获得品质爱与友谊~杂乱泛爱;此阶段,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亲近感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人同甘共苦的能力;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一个人便会准备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深厚的友谊;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就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阶段的发展带来困难。

? ? 七阶段:25~65岁,心理冲突繁衍对停滞,人际交往范围同事家庭成员,获得品质关心他人与创新~自私自利;此阶段,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的兴趣;通过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关心后代体现出来;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关心他人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若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将处于一种关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生活停滞。也会感到痛苦,郁郁寡欢不能自拔。

? ? 八阶段:65岁以上,心理冲突是完善对绝望,人际交往范围全体人员,获得品质智慧~绝望与无意义感。此阶段,一个人必须要能够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态度回顾一生;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满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人会有失望感,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已晚,衰老和死亡的威胁变成了恐惧和消沉的根源。

?

? ? 其它:

? ? 1.捋顺自己,才能活得明白通透。

? 《飞屋环游记》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2、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3、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4、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5、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6、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7、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8、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9、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10、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1、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12、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13、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14、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15、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16、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17、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18、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19、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20、⑺成年期(25~65岁):繁衍对停滞(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21、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22、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23、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失望(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4、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25、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26、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27、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