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横河猴子实验

时间: 2023-11-11 05:16:34

横河猴子实验

是一项非常有争议的医疗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猴子钉在木板上,并通过电击和针刺来刺激它们的身体,以研究神经元的反应,这种实验被批评为虐待动物,因而引起了伦理和法律的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项具有争议性的实验,包括背景、伦理、法律和科研价值等方面。

横河猴子实验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横河猴子实验的背景。横河是日本的一家医疗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动物实验来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横河猴子实验就是横河公司进行动物实验的一种方式。

然而,伦理是关注的另一个主要方面。许多人对这种实验感到不安,认为这种对猴子施加的伤害和痛苦,不具有伦理道德性,被贴上“虐待动物”的标签。同时,一些批评者还指出,这种实验不仅耗费了生物多样性,而且对人类替代实验的进步构成了阻碍。

法律方面也是议论纷纷。横河猴子实验在日本国内是允许的,但在其他国家被禁止。欧洲如今禁止将灵长类动物用于科学实验的条例,而美国也有限制实验的规定。横河公司的这种做法是符合当地法律标准,但却无法获得国际性的认可。

此外,这种实验的科研价值也是一个争辩点。实验研究人员争辩称,这种实验对神经学,生物医学和生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且是探究大脑疾病和治疗手段的必要手段。但批评者则认为,这种实验所得到的数据,与以往的数据已经很相似,而且这种实验并非不可替代的唯一的实验方式。

总的来说,横河猴子实验是一项极具争议性的科学实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实验在科学探究方面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平衡的方法,以保证我们能够在人类进步和动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什么

1. 恒河猴

2. 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区别
食蟹猴(M.fascicularis)又名长尾猴、爪哇猴,栖息于有红树的沼泽地。为灵长目猴科。体形比猕猴小,毛色黄、灰、褐不等,腹毛及四肢内侧毛色浅白;冠毛后披,面带须毛,眼围皮裸,眼睑上侧有白色三角区;耳直立目色黑。主要产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印度尼科巴岛,在东南亚许多小岛上均有分布,栖息于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潮汐河流沿岸等热带岛屿、海滨。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因为喜欢在退潮后到海边觅食螃蟹及贝类,故名食蟹猴。

恒河猴(学名:Macaca mulatta),也叫普通猕猴,体长:47-64厘米,体重:5.4-7.7公斤,是猴科动物中最为有名的一种。原产于印度北部、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泰国、阿富汗、越南和中国南部。该物种是世界各国用于科学试验的重要品种,甚至是太空之旅的参与者。

恒河猴血型
恰巧刚翻了翻生理书。

基本是这样。

有人用恒河猴血注入到兔子体内以产生“抗体”。再用这种带有抗恒河猴血液抗体的血与人血混合后发生了血液的凝结。这说明,人体内的红细胞上也有与恒河猴一样的“抗原”。

所以,Rh血型不是恒河猴的血型分类。只是表明人的红细胞上携带有与恒河猴一样的抗原。

血液中带有这种抗原的人被定义为Rh阳性(表示存在抗原)。

进一步研究发现,Rh抗原还可再分为C、c、D、d、E、e共六种抗原。

其中,具有D抗原的人数最多,而且D抗原引起的凝血最明显。

目前,从安全输血的角度出发,医学界把具有Rh-D抗原的人定义为Rh阳性,具有其它抗原的人定义为Rh阴性(因为彼此间几乎不发生凝血)。
恒河猴有什么特点
别名猕猴、黄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mulatta。

猕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谈灰黄色。鼻孔向下,具颊囔。臀部的胼胝(pian2 zhi1)明显。

营半树栖生活,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一般30-50只为一群,大群可达200只左右。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取食植物的花、果、枝、叶及树皮,偶尔也吃鸟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在农作物成熟季节,有时到田里采食玉米和花生等。4-5岁性成熟,每年产1胎,每胎1仔。

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兴隆县,南达海南岛,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

恒河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讲了什么?
心理学家哈洛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关于恒河猴的着名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母猴分离,用两个模拟的猴妈妈,即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和以布片绑在木头上制成的“布片妈妈”来代替真正的猴妈妈喂养小猴。

哈洛为小猴提供的“铁丝妈妈”身上绑有奶瓶,可以给小猴喂奶,“布片妈妈”身上则没有奶瓶。实验结果发现,小猴除了吃奶时会寻找“铁丝妈妈”之外,大多数时间都会黏在“布片妈妈”的身上。

小猴子在模拟猴妈妈的“照顾”下长大了,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哈洛随后的观察发现,这些被模拟妈妈养大的小猴子长大后行为孤僻怪异,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它们都无法找到配偶交配,成了猴子中的性障碍患者。
恒河猴简介
恒河猴别名猕猴、黄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mulatta。

详细信息参见词条:猕猴 猕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谈灰黄色。

鼻孔向下,具颊囔。臀部的胼胝(pian2 zhi1)明显。

营半树栖生活,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一般30-50只为一群,大群可达200只左右。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取食植物的花、果、枝、叶及树皮,偶尔也吃鸟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在农作物成熟季节,有时到田里采食玉米和花生等。

4-5岁性成熟,每年产1胎,每胎1仔。 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兴隆县,南达海南岛,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

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 恒河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恒河猴、食蟹猴做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CBC),请问差考值是?
目的检测食蟹猴和恒河猴血液生理、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食蟹猴和恒河猴的生物学特性,初步建立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常规血液生理生化检测指标。

方法用日本光电MEK-5126K血球计数仪(动物芯片)、配套试剂盒检测及人工涂片染色镜检血液生理指标;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X5型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并对食蟹猴和恒河猴雌雄之间及食蟹猴和恒河猴之间进行比较。

结果恒河猴AST/ALT;食蟹猴的嗜酸性细胞、ALP、CK、GGR、CREA雌雄之间差异显著。WBC、MCH、MCHC、嗜酸、单核、ALB、ALB/GLB、AST、AST/ALT、CK、LDH、GGR、CREA食蟹猴与恒河猴之间差异显著。

其它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初步建立了恒河猴和食蟹猴的常规生物学数据,为评价食蟹猴和恒河猴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为其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更多还原。
日本袖珍石猴 是不是网上所说的猕猴幼崽?
其实没有日本袖珍石猴这么一个品种 ,那些所谓的日本袖珍石猴大多数根本就是日本猕猴,而且所谓长不大也是个骗局。

实际上,成年的雄猴平均体重在11公斤,雌猴则是8-9公斤。青春期带来的是荷尔蒙分泌,肌肉生长和性成熟。这时猴子会逐渐长得难看——体型越来越大,脸越来越长,眉骨越来越突。其实“最大不超过大可乐瓶”完全是因为幼猴未长至成年即死亡造成。而且随着成年,荷尔蒙增加,会越长越难看,而且会变的野性难驯, *** 期是具有一定攻击性的。 你不要觉得从小养的猴子有时候看上去是很乖,你就觉得它真的会一直这样乖~ 因为毕竟猴子这个物种毕竟不象狗猫那样通过千百代的严格筛选,再挑选温顺的个体相互交配,最终得出拥有温顺基因的后代,然后这种基因再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些宠物才会一直保持温顺。 而这些猴子不同,它们只是在这一代做了一些“训练”,“训练”和“驯化”是不一样的。“训练”只是改变个体行为的后天过程,但这一切都得基于先天的潜能。比如说刘翔可以在训练下跑出12'87”,但他却不可能练得长出翅膀飞起来。 而“驯化”则是一个改变先天的过程,通过千百代的严格筛选,温顺的个体相互交配,最终得出的后代会持续地保持温顺,因为这些已经写进它们的基因里。象猫狗,猪牛羊这些就是经过“驯化”的 而这些猴子呢,当它长大,因为荷尔蒙作用,它的情绪会变得难以捉摸,喜怒无常。也许它还会对你很亲切,但是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很暴躁,一个陌生人来到家里也许足以让它发狂。因为此时猕猴的野性告诉它,是时候尽展威风了,它要追求异性,要争当老大,要用逐渐变长的犬齿把潜在的威胁消灭。更可怕的是,野外的猕猴会把猴子当成威胁,而宠物猴则把人当成同类,爱的是人,恨的也是人。所以,卖家对你说的“猴子很乖,只要管教得好绝不会咬人”,其实完全是谎言。 最最最可怕的是,猕猴身上有一种对人杀伤力极强的病毒——Herpes B。此种病毒为猕猴特有,通过体液接触传染,轻则严重损伤神经系统,重则死亡。不治的话,死亡率高达80%(你没看错)!而且这种病毒对猕猴来说影响轻微,外观无异样的猴子也可能携带此病毒。 而且这猴子这种动物养在家里,对它是一种变相的虐待。因为猕猴是群居动物。一只正常的日本猕猴,生活在有40个同伴的群体里,在3.7平方公里的森林里活动,每天平均行走1~2公里。他们有复杂的社会网络,有兄弟姐妹,也有情人知己。他们每天要花掉10~15%的时间互相理毛——理毛不光是为了清洁体表,更是社交联谊的手段。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实现的。 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是一时脑热被商家连哄带骗地买下猴子。养了一段时间,特别到了猴子的青春期,他们会发现光是保障它的基本生存都很难。当猴子变大变壮,一般的笼子困不住它。而且,也许它喜欢搞破坏,也许家里添了小孩,总之是再也不能像刚买时那样轻易放它出来了。但它们的寿命很长,有几十年的,比猫狗长多了,剩下的日子该在哪过? 并且猴类幼仔适应性差,死亡率高,家庭饲养极易造成幼仔死亡。这也卖家宣称的“最大不超过大可乐瓶”的真正原因。这样的话,对这些猴子太残忍了!!!!!!而且也会破坏生态。 我强烈建意不要购买!!!!!
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实验"说明了依恋具有哪些特点
在心理学中,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新生儿和婴幼儿早起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使的行为,为的是换气注意,使一个依恋兑现能够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依恋的种类有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三种。安全依恋的人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焦虑矛盾依恋风格的人会因为他们的交际行为,而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

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回避依恋风格的人难以与他人亲近。他们难以信任他人、也不喜欢依靠他人。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于婴儿期。有观点认为,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恋风格。

扩展资料:

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 *** ,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猴子的实验历史

  英国用猴子做活体实验
每年上千只沦为牺牲品 
柬埔寨、越南、印尼和毛里求斯等国家每年为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提供大约10万只猴子,大部分被送往英国。
饲养猴子的工厂化农场在不断储备野猴,由此可见英国的进口禁令形同虚设。
据悉,全球实验室猴子市场每年的贸易额竟超过2.5亿英镑(约合3.9亿美元)。
猴子被用于大量测试,其中一些测试会让它们在短短几周内丢掉性命,其他幸运一点的猴子则可以存活几年时间。在商业实验室,它们会被注射新研制的药物和化学物质,以确定它们是否具有毒性。
最近几年,军方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研究用猴子实验的使用范围。
声音不该残忍地对待灵长类动物
英国现在已成为欧洲最大的猴子“消费国”,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英国每年使用的猴子数量超过5000只,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已开始减少使用猴子进行实验室测试的数量。 很多科学家表示使用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是实现医学进步所必需的手段。
伯明翰大学兽医和生物伦理学家、名誉教授大卫·莫顿表示:“有时候,为了获得理想的科学数据,你只能使用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例如,如果不使用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你便无法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相比之下,其他科学家则质疑这种贸易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哈里斯便指出:“猴子是会思考并且有感觉和有意识的动物。它们在很多方面与我们并无差异。我听说有人将其称之为‘灵长类奴隶贸易’,我们很难驳斥这种描述。我真的不理解人类为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对待灵长类动物。”

代母实验,这个用猴子做的残忍实验,揭示了父母养育孩子的关键

如果让我筛选“十大残忍心理实验”的话,今天要说的这个利用恒河猴做的实验肯定是要上榜的。这个心理实验,即使在当年也饱受争议,就更不用说在动物保护主义盛行的现在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个心理实验有些残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让后世的父母受用无穷。

那为什么这个实验称之为残忍,又为什么这个实验对于后世的教育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呢?别急,待我一一给你讲述。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代母”实验,“面具”实验,“铁娘子”实验和“绝望之井”实验,而每一个实验其实都饱受争议。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代母实验”。

说起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他的一个学生,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那就是创造了“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

哈洛之所以设计“代母实验”,是因为当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对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简单的说就是“有奶便是娘”。

但是哈洛在研究猴子时发现,用这样的养育观念养出来的猴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他对这样对教养理念产生了疑惑。为此,他设计实施了本实验。

哈洛在用猴子做实验时,他需要培育猴子。为了避免猴子之间疾病的传播,哈洛把母猴和幼猴分开,只是用奶瓶喂养幼猴。根据当时盛行的 育儿 理念,这样环境下长大的猴子会更 健康 。

但是实际结果却与预想的大不一样。

他发现幼猴对于原本铺在笼子底部的绒布产生极大的依恋。它们会微缩在一角,紧紧抱着绒布。而当实验人员要拿走绒布时,却受到幼猴的极大反抗。它们会吱吱乱叫,发脾气,甚至咬实验人员。相反,如果实验人员只是拿走奶瓶,幼猴的反应却没有这么大。而且更严重的是,被剥夺母亲的幼猴普遍胆小,智力发育迟缓。

这样的结果违背了当时的养育理念,因为幼猴没有对奶嘴产生依恋,而是对不产奶的毛巾产生了依恋。带着这个疑惑,哈洛便设计了残忍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实验过程:

哈洛设计了一个隔离箱,隔离箱内放置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是用冰冷的铁丝制作的、带有奶嘴、可以24时供奶的“铁丝妈妈”,而另一个则是包裹着绒布,但是没有奶嘴的“绒布妈妈”。然后哈洛把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幼猴放入隔离箱中,观察它会选择哪个猴妈妈。


根据当时的依恋理论,幼猴显然是应该选择可以24时不断供奶的“铁丝妈妈”,因为有奶便是鸟,它可以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实验结果却与预测大相径庭。

刚进入隔离箱时,幼猴对两个母猴都产生了兴趣,都与它们进行了接触,但是没过多久,除了幼猴感到饥饿时才会跑到“铁丝妈妈”上之外,其余的时间幼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接着哈洛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他找来一些发出巨大声响或者恐怖的玩具放进隔离箱中,结果发现,幼猴特别害怕,立即奔向“绒布妈妈”,并且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仿佛要从“妈妈”身上得到保护一样。

但是假如哈洛把“绒布妈妈”移走,即使幼猴再害怕,它也不会找“铁丝妈妈”寻求保护。

而且哈洛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还发现,那些由“绒布妈妈”养大的猴子普遍性格孤僻、胆小,甚至在成年后还会发生交配障碍。后来,哈洛又重新设计了“代母”实验,把不动的“绒布妈妈”改成了一个可以摇摆的、可以陪幼猴玩耍的。而改进后养育大的恒河猴 健康 状况就大大改善了。

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尽管有些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但是他对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也产生了同样巨大的冲击。

当时由于受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对“爱”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有些质疑,认为这不符合科学。人们甚至觉得母亲对孩子的过多亲密接触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不良习惯,因此限制父母对孩子拥抱、抚摸。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疗法”,直到近些年还受到很多父母的欢迎你哥。“哭声免疫疗法”认为,孩子喜欢哭都是父母过度宠溺造成的,正是因为孩子一哭就抱,才使得孩子爱哭。他建议,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但是哈洛的“代母实验”表明: 爱存在一个重要变量,那就是触摸。

幼年时期身体得到的拥抱、抚摸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成年后心理 健康 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父母,不仅仅要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爱”。


通过“代母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最基本的一个结论,就是父母最好亲自抚养孩子,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

这个观念在现在应该来说已经不稀奇了,很多父母都知道,但是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了这个实验,相信父母也明白其中背后的道理了。

3岁之前,谁抚养孩子,孩子就会对谁产生依恋关心,这关系到后期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关系到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能否听父母的。

当然,如果父母实在没法亲自抚养,也最好是让爷爷奶奶等亲人抚养,而不要雇保姆。因为只有亲人才会跟孩子亲昵,才会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对于保姆来说,照顾孩子只是一项工作,她们很难做到像人人那样给孩子提供“爱”的感受。而这种“爱”的感受将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心理 健康 。

欢迎观看更多对教育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实验,帮助父母做到科学 育儿 。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