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自己自尊心有点强又自卑

时间: 2023-11-11 15:09:53

自己自尊心有点强又自卑

自我意识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从自我的认识中获得了很多自信和力量。但是,有些人自己自尊心却有点强又自卑,这种心态既能激发人们向更高追求,又可能将人拖入深渊。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自己自尊心有点强又自卑

一、个人原因

自我意识在人类发展中是不断增强的,我们也会因此感受到更多的自信和自豪。但自尊心过强的人,可能因为对自己极致的要求而感到自卑,如经常与优秀的人比较,难以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认为自己不够出色,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这时就会产生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对个人的性格、认知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对个人自尊心的发展也不可小觑。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受到过分苛责或过分赞扬,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心。在父母过于苛刻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做不到好,就一定是拖了家庭的后腿”的思维,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三、社会原因

在当今社会中,竞争压力和衡量的标准非常多,这也将社会压力转嫁到了个人身上。自尊心过强的人,可能会陷入在追求名利过程中的不健康竞争中,或者在工作中遭遇困难时,缺乏足够的自我支持,导致情绪疲劳。

解决方案:

1. 学会自我认知,尝试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要知道人总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懂得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勇气面对自己未来的挑战。

2. 确认自己的优点,不能够一直专注于自己的缺点。找到自己的优点,有好的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与鼓励。这些支持将使人变得更有自信心。

3. 理性分析范围,不要太过武断。你总是评判自己的生产效率太低,但是,你完全不看到自己花费的时间、出现困难的原因、我遇到的问题等因素。这样缺乏全面分析往往会让心态更加恶劣。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自己自尊心过强又自卑的心态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如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个人要学会自我认知,理性分析问题,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的意见以及支持。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自尊心过强,极度自卑怎么办?

调整字号:【 大中小】 将此文章分享到: 来访者主诉: 我从小就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小时候,别人说我的什么缺点我都耿耿于怀。我感觉我的自尊心太强了。现在工作了,更是影响着我的生活。我总会因为一点小事心情不好,影响了我的交际。我总是不太好意思找别人帮忙。有时让别人帮忙,被人如果拒绝了,那我就更加不好意思了。我真的不太喜欢这样的我。我想变得自信,心理强大。但极度自卑的感觉似乎如影随形,时刻影响着我的情感、工作、生活。我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但我真的想活得轻松一些。 心理咨询师解读: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当中被塑造出来的。而人的思维模式,也差不多在同样的时候定型。在过往的时候,可能是由于你对自己要求很高,有一些完美主义,所以会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特别关注。久而久之,你的大脑也就习惯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无论对于任何和自己有关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大脑会捕捉到任何有关于自己缺点和不足的细节。而对于一些发生的事情,也习惯性地用消极的角度来解释。 虽然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不代表没有办法。首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是很重要的一步。其次,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在有一些事情影响到自己心情的时候,告诉自己:“并不是自己真的不好,而是自己长久以来的负性思维模式让自己感觉不好。”这样,你就能从你负性思维模式所设置的陷阱当中走出来。当你觉察能力够强,已经可以在大部分的时候觉察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的时候,你就可以试着用积极的思维模式来替换它:“虽然这件事情我没有做好,但我已经尽力了。没有做好是因为外部原因的影响,而不是我自己不好。”“虽然别人拒绝了我的要求,但那是因为他很忙,没有时间,而并不是我不讨他的喜欢。” 此外,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自己积极思维的能力。开始的时候如果觉得找自己的优点很困难,不妨让父母或者朋友、同事来帮助自己找几个,然后顺着同样的思路来寻找。 极度自卑就如同一坛墨水,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加入一些漂白粉。虽然开始的时候不太容易见到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慢慢这种墨色的水就会逐渐变得清澈透明。 想找心理老师咨询“”相关问题?点此进入>>

自尊心强,但又相当自卑

你能意识倒自己的缺点,真得很难得了!一定可以突破这道难关的!加油!

要相信人性本善,没有人存心伤你,总是有原因的。
1、当事情发生时,不要一味的从他人身上找原因,首先要问自己...
2、你可以在事情缓和一些的情况下,找对方心平气和的沟通。一定要对方看到你的真诚,不要不好意思,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个仇人好吧,不是吗?
3、既然你都觉得自己很絮叨,让别人不耐烦了。那么别人只是说了一句,又何妨呢?如果他真的是打心眼儿里烦你的话,人家完全可以找借口唐托你的呀?但是人家没有这么做,说明你在他们心目中还是哥们啊。还有,这个时候你也可以想:反正我把事情问清楚了,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诚恳地向人家道谢就好喽!
总之,要你自己克服这种心理,要和大家“交朋友”!不要因为所谓的面子失去朋友,那不仅仅是失去朋友那样简单啊。没有人愿意和你相处,你岂不是更没面子吗?

自尊心太强是自卑的表现

自卑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下面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走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挡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鹜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把这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虽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应比一般人快。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肖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

5.学会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