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陪伴是人类社会中常见且重要的情感和行为,然而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需要懂得区分两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问题。
爱和陪伴有什么区别
情感层面上,爱和陪伴都是一种关怀和情感投入。爱是一种深度的感情,是对某个人的无限制、无保留的喜欢和欣赏,可以表现为亲情、友情或者爱情。爱是生命的能量和动力,让我们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坎坷。而陪伴则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给予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是一种为某人提供帮助和关心的方式。它可以表现为在意他人的情绪、陪伴照顾病人或者关心朋友家庭等方式。可以说,爱是由心而生,而陪伴则需要付出具体的行动和时间。同时,一个人可以同时爱和陪伴同一个人,也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的人。
在行为层面上,爱和陪伴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举例来说,夫妻之间如果只是相互陪伴,而不具有爱情,只能认为是刻意维持婚姻的关系。另一方面,如果只有爱情没有陪伴,也无法维系一段长久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不能只是相互陪伴而缺乏关爱互动。更为重要的是,某些情况下陪伴的行为可以弥补缺乏爱的情况,例如在病人或者孤独老人的陪伴中,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爱还是陪伴,都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关心的基础上。当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差异并且给予合适的情感和行为支持时,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第一个方面:爱情是双向奔赴,不是一个人的主角
如果你们年龄相仿是青春年少,那你们的恋爱就是一个互相成长的过程,在彼此相伴的时光里,谈不上谁陪谁成长,更多的是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在街角咖啡店的某处相遇了,你们一见钟情,你们开始喝着咖啡,看着窗外的风景,谈论生活乐事,你们相约下次还来一起喝咖啡,直到两个独立的灵魂发生了交集,你们从此以后开始共同出入这件咖啡屋,开启了属于你们的爱情之旅。
如果你用“陪伴一个男孩子长大”来定义你们的感情,那么你们就不会有之前的咖啡屋相遇的一见钟情了,因为你觉得对方是不成熟的,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如果是这样你怎么还会和他相约下次一起喝咖啡直到走入一段感情中去呢?
在爱情里,你们是双向奔赴的,不要带有去陪他长大的思想来继续这段感情,一不小心,你就会把自己放在在拯救者的位置上,做什么事情总喜欢开始先入为主,会不自觉地想照顾他,你觉得他什么事情都需要你,而不再愿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愿不愿意成长。
这种状态下,你会很累,对方也会考虑还要陪你走下去,要知道,爱情里只有你一个人的主角很难演下去。
第二个方面:爱是一种陪伴不是一种改造
很多人说,最好的爱是陪伴,确实是这样,但是爱情相处的过程中,陪伴的初心就被改造替代了,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爱情里,你希望对方长大,自然就会对对方有各种各样的期待,会希望对方按照你的期待做事情。
比如,他事业发展的不是很好,而你想让他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就会不停地督促让他去工作,不断地易不好好工作会带来什么后果来一遍遍地提醒他,如果对方在短期中想得到你的认可,自然会很努力,可是呢?时间久了,就会厌倦。
比如,你想让他为你少打游戏,为你做你喜欢吃的菜,但是他只是短暂地做了一下,没有坚持,因为他觉得你在改造他,可是你还觉得你是在陪着他让他变得更好,当你抱着改造一个人的心情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你要承受他可能永远都不会让你满意的事实,而对方要不断痛苦的与自己抗争,在做自己,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满足你的需求之间徘徊。
一个思考了很久的话题,终于总结了一下。
疑问的提出:
1.什么是爱情?
2.为什么总是所爱非人?
3.为什么婚姻总是选错对象?
解决方案建议
1.社会功能结构改变
2.个人
3.教育
1.什么是爱情?
爱情有三个理论:
理论一:爱情是13世纪骑士时代才有的一种特别的情愫,恩格斯甚至把它写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爱情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可望而不可及。
理论二:尼采说,原本世界上没有爱情这回事,基督教反性禁欲的做法生生逼出爱情这个概念。爱的美好感觉是因宗教或世俗教条对人的身体欲望的压抑和贬低所做出的剧烈反弹,例如以前的婚姻只是政治或财产的再分配制度。
理论三: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大神汇总与发展:爱的感觉完全是错觉,陷入爱情的时候就像失去了理智,把爱的对象大大美化。人在恋爱时,爱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爱,也就是故意陷在自己的这种错觉里面而已。我们寻找的不是爱情,不是快乐,而是熟悉感。这种对熟悉感的追求让我们完全选错了人。
没有什么是单纯的,三者兼而有之,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权重的话,我会给三个理论分别加上10%,30%,60%。
2.为什么总是所爱非人?
3.为什么婚姻总是选错对象?
先说最严重的:追求熟悉感带来的错误。
在成年人的关系中,常会去创造儿时的感觉。在孩童时期,我们就第一次知道和理解爱的含义。可惜的是,我们儿时对于爱的了解往往是不对的。我们被控制、被羞辱、被抛弃、缺少交流等等,简而言之 —— 大部分都是痛苦的。
于是长大的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拒绝一些健康的潜在伴侣。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好(太成熟、太善解人意、太可靠等),而这种「太好」的感觉太陌生,给人压迫感。
于是我们转而选择那些我们潜意识里更想接近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能够让我们快乐,而恰恰是因为他们能让我们遭受「熟悉」的痛苦。
其二是经历带来的错误。
在我们结婚之前,感情生活通常会有几年的动荡。也许尝试过和不爱我们的人在一起;可能开始同居然后分手;曾经参加无数的聚会,希望能够结识新人;我们尝遍兴奋和苦楚。于是,到了一定时刻,我们会觉得受够了。于是,期望通过结婚来终止爱情对我们心智的不断消耗。我们因为爱情中那些无果的戏剧和惊险而感觉疲惫。我们希望婚姻能够终止爱情给生活带来的痛苦。
但是这种希望是虚无的,婚姻不能也不会终止这些痛苦,婚后的猜疑、希望、恐惧、拒绝、背叛,并不比婚前的要少。哪怕在外面看来,婚姻是岁月静好。
其三是归因错误和荒谬地以为有永恒。
回想起当时,你们坐在威尼斯河道中的小船上,金色的夕阳在海面上洒下粼粼波光,等一会儿要去小餐馆享受晚餐,而此刻你正依偎在爱人怀里 ——
多么美好的感觉啊,然而,爱情和这种快乐的感觉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感觉来自于威尼斯,来自于金色的夕阳和悠闲的休假,来自于美食的刺激,来自于和一个新恋人的结识的兴奋...
爱情并不能保证这其中任何因素会增加。婚姻也不会让那个时刻永驻。
那个时刻的的产生,来自于新恋人的新鲜感,来自于你不需要工作,来自于你住在运河边的美丽酒店里,来自你参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美妙体验,来自你刚刚吃下的那杯冰淇淋。
结婚并不会让这份关系维持在这个美好的阶段。事实上,婚姻会决然把这份关系带入另一个阶段,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 ——房贷,每天上下班,养育小孩...
唯一能保证被装入婚姻的瓶子中的是你的伴侣,还可能是个错误的伴侣。
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有一种极端的让它们能够永远存在的渴望。我们想拥有那套惊为天籁的音响,想要在那个美丽的地方长久生活;想要和那个在一起很开心的人结婚。
有这样错误的人最好去看看19世纪的印象派画作。黄昏将至,天空的闪耀让枯枝不再那么突兀。白色的雪和灰色的墙和谐相映。寒冷显得不再那么可怕,令人欢欣。而在几分钟之后,夜幕来临,一切消失。莫奈对同一个干草堆不同时间的快速刻画还没有让你警醒吗?那你在看画,到底看的是什么?
印象派对于稍纵即逝的美好有一种隐秘的哲学指引。快乐的稍纵即逝是存在的特质之一,而这一特质能够帮我们更好的与快乐工处:那些我们最爱的东西是会改变的,并且往往只会存在一小段时间,然后就消失。印象派赞颂这些延续几分钟,而不是几年的快乐。雪显得可爱,但终会融化;那一刻的天空很美丽,但即将进入黑夜。你要的除了长久留存画作的技巧,也同时需要接受和参与这种短暂的满足时刻的技巧。
生命的巅峰往往是短暂的,快乐不会整年整年的出现。有了印象派画家的指引,我们应该要学会欣赏每一个生活中天堂般美好的时刻,并尝试创造它。
这些快乐时刻来临的时候,大度地面对它们,这些时刻不会永恒,更不要以为婚姻能稳固这些时刻。
总结:
良好的伴侣关系有两种:
1.两个健康的人之间发生,极为罕见。
2.两个有残缺的人,互相都有能力或运气,在彼此不健全的心智中,找到一处能够温和共存的避风港。
解决方案的建议:
最难的,但也是像命运之手一样有力的解决方案:社会功能结构发生改变。
要有接受单身多年的觉悟,才能有机会开展优质关系。否则,我们爱的只是「不再单身」,而不是「我爱那个人」。马丁布伯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我与你》,但听进去的没几个人。
现实困难是,单身人士的生活真不容易。显而易见的是:性生活越来越难获得。当性只有在婚姻内存在的时候,人们会为了错误的原因去结婚 。获取性被社会人工限制的时候,很少人能像福柯一样理解而不就范。当人们不需要为了解决性欲而结婚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关于婚姻的选择。
除了性,还有更为重要的陪伴。当恰当的陪伴只有在情侣间存在的时候,人们会双双急速结伴来逃避孤独。如果我们能把社会结构改造成大学一样(食堂聚餐,设施共享,参加不完的聚会,和充分的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们在做婚姻决策的时候,就会更关注于那些两人为伴的正面性,而不是为了逃避单身身份的负面性。
性解放者们想让性变得更加自由,也许现在我们应该让「陪伴」也变得更加自由,而不是局限于情侣之间。
其次,看来容易但几千年来一直难以做到:了解自己和对方。
我们不了解自己,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真正进入一段关系的时候,你的人格成色纤毫毕现,你才可能开始看到自己的糟糕的一面。
对方的内心如何运作的,那就更不了解了。对方对于权威、羞辱、内省、性亲密、心理投射、钱、孩子、衰老、忠诚等等数百样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这样的了解,不是简单的问答能够提供的,也不是对心理知识如此浅薄就可以了解的。
在这一切都缺失的时候,我们只好更多被外在所迷惑,样貌,身材,财产,权势,地位,学识,才华,职位...就好像以为从一张发电厂的外表照片就能够知晓核裂变的细节一样可笑。
于是这样的对方:
我们把她自动脑补为:
最后,这已经是最容易的了:教育。在学校里,我们所接受的爱,爱情和婚姻的教育都太少,太浅薄。
在理性婚姻时代,结婚前考虑的是这些东西:
对方的父母是谁;对方有多少土地;我们的文化有多相似...
把人当成物品进行交易,当然错误百出。
在罗曼蒂克婚姻的时代,结婚对象是否合适,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东西:
我无法停止思念对方我对对方的肉体存在渴望,对方太棒了,我时刻想和对方说话...
把这些神化,一样带来恒河沙数般的悲剧。
终结的解决方案就是:进入心理学爱情和婚姻的时代,新的规则是这些:
对方有哪些让人不爽的点,我会如何与对方养育小孩,我们是否会共同成长,我们是否能继续做朋友...
人们不该为了土地或者单凭「感觉」结伴,要让这种「感觉」经过成熟的心理检验,再做出决策。在这之前,你必须学会能单身、独自精彩地生活很多年。
参考文章:李银河《爱情是什么》
Alain de Botton (阿兰.德波顿)《你会和错误的人结婚》
马丁布伯《我与你》
弗洛姆《爱的艺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