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难题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能够冷静思考,寻找出路,而有些人则往往“钻牛角尖”,陷入自己的思维中,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钻牛角尖”究竟是什么,有何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尽快摆脱这种状态,寻找出路呢?
钻牛角尖寻找出路
什么是“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指的是一种盲目坚持某种观点或方法,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纠结于细节问题,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本质和大局。这种状态往往让人无法理性思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
“钻牛角尖”的危害
1. 影响个人心理健康:长时间困于细节之中,焦虑、抑郁和烦躁等情绪会随之而来,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 耗费时间和精力:纠结于细节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仅没有取得进展,反而进一步加大了问题的难度。
3. 影响人际关系: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如何摆脱“钻牛角尖”?
1. 深刻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倘若发现自己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只有明确自己的问题和情况,才能更好地处理。
2. 寻求帮助:如果自己无法摆脱“钻牛角尖”的状态,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或朋友的帮助和建议,倾听不同的声音,或许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3. 从大局出发:如果我们能够从大局出发,意识到细节问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就能够避免“钻牛角尖”,让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寻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牛角尖∶意思就说这人固执,犟,不听别人的,说的话极左或极右。老是在小的方面想办法,找借口。 钻牛角尖就是遇到事情,首先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单纯的从自己的经验或者目前的想法出发,考虑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仅仅一个侧面,认定了这个想法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容改变性。因牛角尖越往里面越小且没有出口,若钻进去则越来越窄并且无出路。比喻对某件事情的思考(或处理)陷入僵局,出现了偏差,走不上正题。如果事事都钻牛角尖就会被先入为主的思想所控制,不能正确且客观的看待事情。久而久之就会什么事情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愿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 说得好听点就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比被别人所左右。不然就理解成不懂得变通,也就是固执的表现。
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别人的意见他本人很难接受,不过呢,等他多次碰壁后就会有所改变,可这样呢,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多,多次碰壁后他就会怀疑是不是他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去做哪些事,对自己没有信心。作为朋友呢,就时常勉励他,提醒他,不管他的态度如何,起码你做到咯一个做朋友的本分咯。钻牛角尖 发音 zuān niú jiǎo jiān 释义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示 例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
研究表明,强行抑制大脑的思维是没有效果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将刺激性强且重复出现的想法赶出脑外呢?
有时候一些不好的想法在脑海中长时间停留,是一件让人很苦恼和愤怒的事情。它可能是工作上的失误,是金钱上的困难,又或者是莫名的害怕。无论是紧张、害怕、还是担心,出现的时候都很难被控制。人们最直观的处理方法是抑制法,即尝试把它从我们的思想中清除。可是,很多研究表明思维抑制是无效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尝试将想法清除出脑海的做法只会让它们更加的深刻和活跃的存在。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研究发现,却被实验一次又一次的证实了其真实性。
那么,是否有方法能使这些我们不想要的想法不再困扰我们呢? <美国心理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研究思维抑制的专家Daniel Wegner 解释了几种方法来处理脑海中持久存在但却并不被需要的想法。我最喜欢的方法有如下八种:
1、分散注意力
这是一个自然趋势,当你尝试着想忘记时,又或者是自我欺骗的时候,你会尽量让自己想其他的东西,也就是分散注意力。让思想四处游走去寻找的新的关注点,希望能让自己的得到片刻的安静。
分散注意力有一定的效果,同时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分散注意力到某一特定的事物上会比让思维随意游走的效果要好。这是因为漫无目的思绪是与不开心相关联的;最好是能让思维集中在特定的音乐、电视节目或某一个任务上。
2、避免压力
为了不被固执的思维所困扰,另一个与生俱来的逃避方法是将自己处于压力之下。幻想着突如其来的压力能分担大部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能量。然而科学的实验表明,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办法。实际上,跟分散注意力想比,压力会让脑海中的想法变得更加深刻。所以,请千万不要用增加自己压力的方法来逃避让自己不愉快的思想。
3、推迟法
虽然不断抑制一种想法会适得其反,可是推迟的方法却可以行得通。研究人员让拥有持续烦躁想法的参与者推迟他们的烦躁思维到指定的30分钟“担心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开思想抑制。因此,收集起所有的担心和烦躁思维到一个特定的时期吧,这样会让你的大脑在其他时刻获得很好的释放和休息。
4、矛盾疗法
如果,不让你强行压抑脑海中重复的想法,例如说死亡,反而让你专注的思考和享受它,你觉得怎么样?
这种通过聚焦来让其消失减退的方法看上去自相矛盾,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这个方法是建立在“暴露疗法”之上的,例如一个蜘蛛恐惧症的人,当他一直面对蜘蛛时,即使要花很长时间,他的恐惧也会慢慢减退。
当然这个方法不适合胆小的人,可是对解决强迫性思维和强迫症行为是很有用的。
5、接受
间接性的一些证据表明尝试接受脑海中的想法,比跟它们做斗争更有益。这里有一个研究如何减轻人们痛苦的研究说明:
“与自己的目标死死挣扎就如同在流沙里挣扎。我想要你将关注点放到你的思维上,想象它们想行军部队一样举着标语从你的耳朵走出来,你要允许它们从你面前走过,就如同一个小型的游行。不要争论,不要逃避,也不要赶走它们,只用看着它们从眼前走过就好。”(Marcks&Woodstock,2005)
6、冥想
与接受相似,佛教的冥想促进的是一种对思想的同情和不带评判性的态度。对于脑海中的不必要的想法,冥想也可以是一个好的调节方法。
在文献资料《冥想如何提高注意力》中,介绍了有关冥想的基本内容。
7、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最新的心理万灵药。通过发掘自我的正面特质和信念来增加个人的社会信心和自控能力,以及其他的好处。尽管只通过实验验证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可是对处理不必要的重复思维还是很有帮助的。
8、写下来
与自我肯定不同,表达式的写作:也就是写下你强烈的感受和想法,经过了广泛的实验和测试,并且被证明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等很多范畴都有好处(即便是很小的效果)。写下自己,写下自己的情绪,可以很好的减少重复出现的多余想法。
声明
Daniel Wegner关于所有这些方法技巧的说明:
“这里介绍的方法、技巧以及疗法跟被实验证明了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请记得,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从实验中学习来的……这些处理脑海中不必要的想法的方法应当被看成是假设,或有可能成功的方法,而不应该被当成是绝对有效的工具。”
有人说,这里没有哪一种技巧会对我们有伤害,并且所有的技巧都是思想抑制法的改进和提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