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欲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类心理发展阶段之一,指的是孩童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最为基本的需求以及表现形式都是口欲型的。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通过口腔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这个阶段的过渡将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口欲期人格发展的重点
一、发达正常的口欲期对人格发展的正面影响
正常口欲期的满足是婴儿生长发育的必需条件,也是自我感知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不能满足宝宝的口欲需求,那么宝宝可能会受到心理伤害,从而对他们的口腔舌头,以及后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都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宝宝的口欲喜好是天生的,而不是受到父母抚养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需要尽可能满足婴儿的口欲需求,而不是对其进行过于强烈的外界引导。
二、缺乏口欲需求满足对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如果宝宝在口欲期阶段无法得到满足,将其置于婴儿恐惧的状态中,对其人格发展产生长期影响。这是因为长期的自我焦虑和不安可能会导致人格形成和情感基础损伤,从而影响儿童及其后代的人格特点。此外,由于缺乏内部安全感,这些儿童长大后可能会难以自我承认,并表现出非常依赖他人的行为模式。
三、如何适当满足口欲需求
对于父母来说,要了解婴儿的口欲需求,并通过母乳喂养、奶瓶、或指围巾等方式给予适当满足,同时保证婴儿父母饮食中均衡营养的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父母在细心呵护婴儿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儿童有尝试和探索的机会,以积极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正常发展的口欲期满足可以促进儿童人格的良好发展,而缺乏口欲需求的满足则可能对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应该了解婴儿的口欲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满足。同时要注意不过度保护,让儿童有机会尝试和探索,以促进其全面的身心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口欲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概念,指的是从出生到性成熟的几个心理发展的阶段的一种,在这个心理阶段内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是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口欲期指的是一岁之前,在这个时期,婴儿是处于一个不自立的状态,做什么事情都比较依赖母亲。因为没有基本的行动能力,所以无论什么都通过用嘴来要求或者用嘴来体验。在这个婴幼儿时期,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饿了是用嘴吃奶,情绪不对了就用嘴哭来抗议,愤怒的时候用嘴来咬人,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着嘴这一器官来进行。
不仅婴儿有口欲期,成年人也会出现口欲期,一般出现在20-25岁,这一时期,他们人格发育还不健全,刚开始进入社会,压力巨大,面临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他们焦虑内心没有安全感就会出现口欲期。
当成年人对某一样东西陷入病态迷恋后,他们自身的生活就会被自己所臆想出来的迷恋对象所填满,其迷恋的疯狂程度就如同婴儿进入口欲期一样,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在很多人身上看到情绪性进食,在压力下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用食物来填补自己的心理需求,尤其爱吃高热量、重口味食物。通过咀嚼食物,胀饱胃部,缓解心理的不安,维持情绪稳定。
高热量食物吃多后带来的后果是体重的飙升,不安情绪更加扩散,出现极限节食。很多人喜欢看吃播的原因,就在于看吃播极大满足克制饮食又想吃的“欲望”。吃播主播利用这一心理,几乎都选择面食,甜食,整桌慢慢食物满足观看人的“替代感”。
除了贪吃、情绪性进食,口欲期还有其他表现行为,对待身边的人尖酸刻薄,总是用嘴来攻击别人;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公,他觉得世界一片黑暗,没有人来拯救自己;开始有自大的表现,他们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等。
心理学家Dan Kiley提出了“彼得潘综合症”的概念,其指的是:成年人未在心理层面真正成熟,未形成自我意识。他认为,这是成年人出现口欲期的根本原因。
改变的方式:不逃避现世的痛苦,不沉迷虚假的美好,不过分执着于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敢于放弃旧的习惯,将所有的经历和经验运用“情感内化”的原则而形成的一种自动自发的选择。
满足口欲对未来发展很重要 宝宝口腔期照护3不6要 眼前这个宝宝,正当口腔期,连遥控器都啃得津津有味,极度可爱却令爸妈极度担心,宝宝会不会把危险物品也一并吞下肚? 宝宝爱把东西往嘴里塞,需要禁止吗?保护太过会有负面影响,任由发展又会发生危险。好为难,该如何满足宝宝口欲又保护安全呢?
在妈妈肚子里 口腔期就开始了 张弘洋医师表示,根据佛洛依德理论,口腔期是人类人格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孕妈咪怀孕28周时,胎儿已经会吸吮,而在32周时已会吞咽,并具备吞羊水的能力。
因此,宝宝出生后就进入口腔期阶段,口腔期结束约在1至2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宝宝脱离口腔期是渐渐离开,并非某一个时间点就突然中止。叶美希语言治疗师指出,2岁以前都算口腔期,但若孩子2至3岁仍未结束,可能就须要注意。
口腔期各阶段发展重点 宝宝任何东西都放嘴巴,爸妈看了好紧张,不知该阻止还是鼓励宝宝?其实这是宝宝正常的发展过程,尤其口腔期与宝宝语言发展息息相关,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宝宝出生后至2岁间,口腔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色为何?一起来了解。
延伸阅读:宝贝口腔期,爸妈怎么做?
叶美希强调,宝宝在此时期语言开始发展,不但会自己玩声音,像是声光玩具的声音效果,也会模仿一些重复性的声音,发出如「啊啊啊」简单的音节。爸妈听到宝宝发出的声音后,可以跟着模仿宝宝,跟着玩这些声音,让宝宝感觉好玩、有人跟他玩、有回馈,才知道原来声音是有意义、有趣的,接下来才愿意继续模仿大人说话,帮助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语言方面,宝宝可发出更多不同声音。叶美希提到,刚开始时只有「啊」的音节,等到宝宝11、12月时,可能会发出相似「爸爸、妈妈」等比较有意义的发音。这时期要多跟宝宝说话,除模仿他们的声音外,可尝试将声音赋予意义。比如宝宝发出「爸爸」相似音时,可能是在玩声音,但当爸妈称赞他:「对,叫爸爸!」他会知道讲了这个词,爸爸会来,因此就会学会叫爸爸。
此外,这个时期的宝宝,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也会适当回应爸妈简单的指令,如爸妈请宝宝拿杯杯,他会爬过去拿杯杯过来。
口腔期与语言发展有关系吗? 张弘洋解释,口腔期是一种发展,语言也是一种发展,双方是同时平行一起进行,若口腔期发展不好,或无法满足的话,对宝宝语言会有影响。根据早产儿研究发现,较小周数早产儿常吞咽不好、无法完全自己喝奶,越慢可自己喝奶的宝宝,之后语言发展也较差。其次,口腔期跟舌头、下巴、咬合都有关系,因此与口腔期的发展,与未来宝宝的说话能力息息相关。
哔!照护口腔期宝宝3不6要 口腔期宝宝会吃手、用舌头舔、吸吮东西,会有舌头往前伸的动作,有些宝宝在这时期还会用嘴巴吐泡泡。张弘洋表示,新生儿通常是饿了就哭,哭了就睡,睡饱就起来,因此在口腔期阶段,一般会尽量满足宝宝。不过如果宝宝不知节制,不管喂多少都吃,爸妈须注意宝宝肚子饿和想吸吮的差别,若想吸吮时可用奶嘴安抚。若是正常喂完奶后,宝宝还是一直想吃,吸了奶嘴也无法安抚、一直哭闹,可能真的是宝宝吃不够,可增加奶量看看。虽然口腔期阶段,会尽量满足宝宝口欲,但仍要注意宝宝有没有腹胀、会不会吐这些状况,如果会吐表示有可能吃太多,要稍微节制。
如何满足口腔期宝宝的需求呢?叶美希认为,除了危险性物品外,基本上不会阻止宝宝吃任何东西,她举例,如宝宝拿棉被、枕头起来咬,爸妈可以不用制止;婴儿床旁边会有布娃娃、玩偶,宝宝抓下来咬,也毋须阻止。
延伸阅读:家有小小神农氏尝百草?口腔期发展,每个宝宝大不同!
如何观察宝宝吸吮行为? 爸妈常会疑惑,如何观察宝宝的吸吮动作?叶美希提醒,可把奶瓶和小指头放入宝宝口中,看看是否有主动吸吮的行为,以及有没有吸吮。当宝宝寻乳反射慢慢退去,如1、2岁时,爸妈把东西放宝宝嘴巴旁边,可能不会去吸吮,而是用舌头跟爸妈玩,或是用舌头把东西推出来。
在4至6个月阶段,建议副食品准备绵状、泥状、水份稍微多一点的食物。在7至9个月阶段,宝宝的副食品以软糊状,水份比较少、比较浓稠为主。在10至12个月阶段,虽然副食品质地还是为浓稠状,但食物可呈现细碎的颗粒,但注意并非挑选很硬、须要咬的食材,而是以细软为主。在12至18个月阶段,食物比较干、水份没那么多,形状开始有一点丁状,但不到块状。事实上,1岁后食物可由泥状改为固体类,如水果丁,而宝宝也能慢慢开始学习吃饭,并可跟大人一起用餐,但会剪小块一点。宝宝越大,所吃的食物越接近原型,19个月后便能吃块状食物,如切片水果。2岁后的孩子,所吃的东西跟大人差不多。
至于有一些副食品理论提出,宝宝吃副食品不必在意过敏问题,以及从流质到固体的渐进顺序。对此,张弘洋表示,喂副食品还是应该按照步骤来,让宝宝慢慢学习和适应,否则宝宝不但咬不动,也容易吃到过敏食物。
宝宝常咬推车手把或婴儿床横杆,怎么办?
常见口腔期宝宝啃咬婴儿车手把,或者是婴儿床横杆,不仅上头一片湿漉漉,也容易啃咬出细屑一并吞下肚,令爸妈看了担心不已。叶美希建议,可于手把或横杆上装设防撞条,不只能擦拭,同时能防止宝宝牙齿受伤。另外,给宝宝替代品如奶嘴、固齿器,也是很好的方式,当宝宝嘴上有东西,就不太会去咬。至于戒奶嘴的时机落在何时比较好?张弘洋强调,1岁以前宝宝都可以吃奶嘴,1岁半以后可开始慢慢戒,但基本上不要超过3岁。奶嘴吃太久,可能会使牙齿分太开、长不好,进而影响未来的说话能力。如果宝宝有夜奶习惯,也要注意蛀牙问题,3岁前常常躺着吸奶瓶,容易罹患中耳炎,爸妈须格外当心。
还有另一种情形是,家中长辈禁止宝宝吃手吃脚,此时该如何解决这个教养难题呢?叶美希提到,可多准备一些固齿器、磨牙饼、水果条等,请长辈拿给宝宝啃咬,用食物替代宝宝吃手吃脚的动作,也可避免意见不合。
同时,可跟长辈沟通,宝宝口腔期阶段若是没有被满足,日后可能一紧张就会咬手指,或是焦虑时拼了命吃东西,也有可能在求学阶段会咬笔杆。满足口腔期的需求,宝宝会较有安全感。
宝宝常常乱咬人,该如何是好? 宝宝在口腔期阶段,出现乱咬人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张弘洋表示,有时是宣示主权的意味,表示这东西是他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没原因的乱咬,情绪管理出了问题。大人当下可温柔地制止,把宝宝带离现场,并透过绘本、书本分享、沟通咬人行为是不对的。叶美希认为,宝宝年纪小、表达能力不够好,有需求但讲不出来,有可能用咬人表示。她建议,可试着观察宝宝的需求、并说出他的情绪,如:「妈咪知道你在生气,因为玩具掉了,来!妈咪帮你捡捡。」可帮助宝宝改掉爱咬人的习惯。
这时候跟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最适合不过。爸妈可以把脸遮起来、再把脸露出来,并搭配各种表情、声音、动作,宝宝在游戏过程中,不但会建立安全感,也会紧盯着爸妈的脸,学爸妈的口型变化、说话方式,渐渐地语言能力就越来越好。
满足口欲对未来发展很重要 宝宝口腔期照护3不6要
除了事先设想外,爸妈也要在一旁随时注意,并确认危险东西宝宝一定拿不到,尤其药物、强酸强碱液体、可吞物品如钱币,更须要注意连哥哥姐姐拿得到都不行,因为他们有可能会拿给宝宝吃。
叶美希也强调,0至4个月宝宝会拿周围物品放入口中,小心周围不要放一些危险物品、太小或尖锐的东西。4至12个月开始会站会走,地板不要放危险的东西,要注意电源线、遥控器等宝宝会好奇啃咬的东西,要尽量收好,避免宝宝拿到。平常也要定期检查物品是否完整,当有破损时要特别注意。值得一提的是,有时陪宝宝玩,离开起身时,自己身边的手机、小东西可能会不小心放在地板上,容易让宝宝误拿误食,因此要注意随身小物品,别让宝宝有机会拿取。
口腔期满足对宝宝有何好处? 叶美希认为,宝宝在口腔期阶段如果有满足,不但对口腔的动作和构造较有认识,也能使用得较好。除此之外,吸吮、啃咬同时会练习到舌头的动作,对将来语言的清晰度有帮助。其实有些孩子发音不够清晰,是因为有些嘴巴的动作做不出来,如发有些音舌头要往上抬,因此口腔期多吸吮、啃咬对宝宝舌头发展较有利。
口腔期不满足对宝宝有何影响? 另一方面,口腔期不满足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较焦虑,情绪波动较大,尤其到陌生环境会更紧张,若口腔期得到满足,宝宝未来情绪发展相对稳定。此外,张弘洋提到,口腔期没有满足的宝宝,长大后心理层面受到影响,容易习惯去咬东西、咬手指、咬吸管,也有可能会暴饮暴食、酗酒等,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应尽量满足宝宝。
超过2岁未脱离口腔期怎么办? 如果宝宝已经超过2岁,还是会吃手手或奶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口腔期未获得满足,另一个原因则是长牙等特殊情况。叶美希建议,爸妈可试着转移宝宝注意力,譬如拿像鼓一样的玩具给宝宝,一定要把手空出来敲,以转移宝宝手放进嘴巴的动作。通常用活动和玩具转移之后,就不会有这样的状况。
未脱离口腔期如何治疗? 如果孩子2岁后仍持续很想吃手,或是将东西放入嘴里,可试着给他正确的食物。如宝宝很想咬手、玩具,可给比较硬韧的食物,如饼干、牛奶棒、蒟蒻条等,让孩子透过啃咬来满足需求。这样的作法,便如同有一些大人,因口腔期没有被满足,也会找食物替代一样。透过这样的方式转移孩子的口欲,不但比较卫生,爸妈也比较放心,因此可多准备一些食物,让孩子从吃、咬来获得满足。
叶美希强调,碰到2岁后仍未脱离口腔期的孩子,通常不会特别认为需要治疗,会用转移的方式,让孩子以适合方法去满足自己,同时不会让旁人感觉:怎么那么大了,还在吃手?这种情况下,可持续让孩子吃奶嘴,来安抚他的情绪,至于日后戒奶嘴方式,也可用转移的方式,让孩子吃比较硬、固体的食物,如芭乐片、苹果片,吃起来像咬奶嘴一样,当孩子拿起来啃咬,渐渐地就会忘记、也不会想吃奶嘴。
家中实际状况题:宝宝不吃奶嘴,也不喜欢爸妈准备的安全玩具,只喜欢咬危险、爸妈禁止的物品,这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制止孩子? 张弘洋认为,若宝宝不吃奶嘴,也不喜欢爸妈精心准备的玩具,可让宝宝顺其自然,因为宝宝可能另外有能满足他的东西,如亲喂宝宝透过吸吮 *** 获得满足。过度满足对宝宝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如超过2岁宝宝还在吃奶嘴、吃玩具,容易戒不掉吸吮的习惯。
若孩子拿到危险的物品,爸妈当下就要制止,并移开危险物品,慢慢教导这些物品的危险性,且收到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叶美希提供小秘诀,如果宝宝不小心拿到危险物品,可拿另一样东西跟他交换,这时候不必问他交换好不好,直接塞给他,转移他的注意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