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在意识中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哲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哲学对于自我认识的作用。
哲学对于自我认识
一、哲学的反思能力
哲学所具备的反思能力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哲学家们在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通常会引导人们去探索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例如,从休谟的怀疑主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哲学思想家们经过不断的反思,已经深入探究了人类意识的本质,并为人们提供了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指导。
二、哲学的价值观引导
哲学中有众多不同的派别和学说,每一个学说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哲学的价值观引导对于自我认知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存在主义中,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由和选择,因此对个体的自我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功利主义中,追求幸福和最大化利益被视为价值,因此个人的自我认识可以通过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得到支持。
三、哲学的思想方法
哲学拥有全面的思想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经常被提到,通常被用于描述哲学研究中对于实在存在的讨论。通过哲学的思想方法,人们可以对自己思考的方式进行调整,并且更有可能发现自己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四、哲学的自我探索精神
哲学中强调的自我探索精神,对于自我认知也是非常有利的。哲学家们一般通过比较不同思想、探究不同观念之间的联系,来深入了解他们自己的思想。通过这些对自我内在的探索,人们可以实现自我认知的深度自我理解。
总的来说,哲学对于自我认知有多方面的作用。哲学的反思能力,价值观引导,思想方法和自我探索精神,都对于自我认知至关重要。在探究自我认知时,对哲学的了解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自我实现[哲学]
新时期人的自我实现
什么是“自我实现”呢?
自我实现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自己设定目标并通过实践实现目标、发展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发展的主体能动形式。
由于人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任何人的生活实际上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都是自我实现过程的一部分。
一、“自我实现”是人的发展的主体能动形式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我实现意识并不明确和强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的自我实现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平等和公正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前提是人与人的平等。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由意识
3、关于自我实现引出的理论问题
二、几个成功自我实现者的典型
1、艺术家贝多芬
2、科学家爱因斯坦
3、政治家和思想家马克思
4、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雷锋
第一 ,人民、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第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时期人际关系本质要求的体现和反映,所以它有能够实现的社会基础。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并不是支配全部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因而社会需要提倡雷锋精神。
第四,社会必须倡导一种高于人们普遍水平的道德精神来作为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的价值导向标准,否则就起不到价值导向作用。
第五,实践表明雷锋精神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六,雷锋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模式,是包括天才人物在内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的具有最广泛意义的普遍形式。
5、成功自我实现者的共同特点
那么,所有的成功的自我实现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他们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他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和为之所奋斗的事业都是与历史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即符合历史发展要求或促进历史进步。
第二,他们所实现的人生价值都主要表现在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上,即他们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贡献。
第三,他们都有先进的人生观和美好的人格。
第四,他们都是各自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成就最突出、贡献最大的人。
总之 成功的自我实现者,必然是进步的、有贡献的、人格高尚的人。
三、关于自我实现的哲学思考
1、萨特的自我实现理论
人是什么?
人是怎样发展的呢?
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最后,人要对自己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结果负责。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思想早已越出了心理学的领域,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被称为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他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主张,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
他认为,由人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是在五个与生俱来、依次递进的不同的需要的推动下实现的。
那么,人们究竟应该怎样努力去实现自我呢?马斯洛告诉人们,关键是人们应该及时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此时此刻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因此,自我实现的关键是自我认识。
3、对西方哲学家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几点评论
4、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自我实现
第一,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
第二,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社会要求自己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自觉意识,而人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正是由这种自觉意识支配的。
第三,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中决不是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而是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为成功的自我实现者。
第四,自我实现必须对自身的主体条件有正确的认识。
第五,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第六,自我实现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第七,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前提下的社会贡献和自我满足的统一,但主要是社会贡献。
四、人的社会责任和自我实现
1、人的社会责任和自我实现的辩证关系
2、自我实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人的社会责任和自我实现的辩证关系
2、自我实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理想和现实(2)目标和手段(3)奉献和满足(4)必然与自由
http://happyc14.bokee.com/2103560.html
人的自我实现结果比过程重要[辩论]
我们都说,不要在乎结果,最重要的是过程。
其实,有时候,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比如说高考!!很多时候,我都是抱着求胜心理去做事情。也许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分出胜负,亦或者输赢也并不十分重要,淡然处之就好。甚至,我也知道,世上大多事如此,但固执的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只要有个好结果,不就什么都不重要了么。重在参与只是失败者为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托词,社会可只看你的结果
如果过程真的重要,那会有什么“黑色七月”,只用短短数个小时,宣判一个学子 十年的寒窗?
如果过程中要,那年底考核的几个分数,就会决定一个工人,一年辛劳工作的认同与否?
有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总觉得这是自欺欺人,也许是辛苦努力而毫无收获的自我安慰,再如,的奥运会上,我想所有的运动员都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最终的荣誉与辉煌.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果,会使所有的过程更加的充满无奈。。。
我们努力的过程是为什么呢?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单位或在原单位拥有更强的实力吗?而且这个结果也不单指是文凭结果,我们在努力的过程是指学习中的方法、乐趣、和是否顺利,而是否学到知识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之一,所以我说,文凭与知识都是学习过程的结果,所以结果更重要。
一个律师他打官司如果不是为了帮当事人讨个说法这一结果,难道是为了感受论辩的快感吗?
一个医生他毕生的追求如果不是治愈患者,救死扶伤这一结果,难道是为了体味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乐趣吗?
一个消防员如果不是为了扑灭大火才在火海中穿梭难道是为了感受扑火过程中的惊险和刺激吗?
我们承认过程重要,然而一切过程都指向结果,为结果服务。
预期的结果指引着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一个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驶向何方,那么它的航行将会是痛苦并徒劳的。”
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
过程,指事物发展的中间状态。
结果,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的最后状态
从辩题中可以看出,自我实现既不是结果,也不是过程,而是蕴涵在其中的价值光辉。
既然它是价值体现,所以便不难得出判断的标准,那就是看谁是自我实现价值的导引,谁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人自我实现的体系中,结果是过程中价值的检验和经验的总结。过程之中各种因素纷繁复杂,自我实现的价值往往被掩盖被冲淡。而结果正是自我实现价值的凝结和对过程的评判,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集中体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结果是自我实现价值的导引,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这种最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人的自我实现,结果比过程更重要。
第一个作用,是让我们对那些尚未经得起科学认识检验的事物,保持积极的思索。使人类感兴趣的事物很多,而科学知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引起人们兴趣的事情很多,但目前,科学所知的却少得可怜,不要把我们的想象力,局限在所知的范围之内。所以,在假设的领域里,扩展对世界丰富想象的思维,这就是哲学的一种重要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苏说“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且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致力于“认识自我”。 罗素说的,一个未经哲学熏陶的人,他的终生都会被限制在各种偏见中,这些偏见来自于普通观念,或者某种习惯性的信仰,或者来自于“未经理性作用”而在脑中塑成的见解。在这种人看来,这世界似乎是有限的、确定的、简单的;普通观念似乎是不成问题的,而其他不常见的种种,可能被轻蔑地否定了。一切确定的知识、理论或者信息,都可能只是偏见,而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各种偏见中。
所以,每个时代都有一批能大胆提出各种假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敢于打破传统,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当然,哲学家的主要职责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所以罗素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基本素养,就是对所有相信的事物保持一定的怀疑,而且还应该不顾怀疑去采取积极的行动。
每个人都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认识和了解自己,但,到最后任然不能百分之百的认识。只是认识的程度不一样,认识和了解自己越多,走的弯路就会越少,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爱情。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自我了解程度比较高的,只有认识和了解自己才知道什么样的事情适合自己,才知道自己要用什么方法方式去面对!
?自我认知的定义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心理认知的重要性
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意识的定义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小学生,而是初中生了,相应地增加了很多社会责任。
教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局限,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热爱生命、做到自尊自信。
〖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有了更复杂的角色和更大的责任,而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学生们可能还不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负责任。他们还会根据某些信息片面地认识自己,而产生种种自卑或自满的心理。青少年正处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角色,并希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角色。本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了几个既系统,又切合实际的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站主要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因其社会地位不同,会有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很多种角色,而这些角色都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两层含义:
(1)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2)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这两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步入初中后,学生就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这必然会导致个体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又会使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站:认识自己。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对如何认识自己还很迷茫。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同学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所以,正确认识自我也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需要学习和讨论。本站就是告诉学生,如何从实践中、从别人的态度里、通过多重比较和自省正确认识自己。图示:
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角色与责任 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在 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2.内容分析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站讲的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角色和责任的变化。一些新生入学后,心理不太适应这一角色转变,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对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的新角色,接纳自我。
在本站开始的“想一想”中,学生拿出自己以前的照片,对比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明白自己已经步入初中了,跟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知识链接”这一栏目中,呈现了“社会角色”这个词的概念,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概念后,就告诉学生,步入了初中后,我们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有了新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特征是要求学生学会自立、助人、守则。
学生了解了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后,就会明白,针对这些新角色,有了新的责任。学生要对学习负责、对生活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还必须承担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 任。蓝极速网吧的事件就证明了,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材第36页的“活动平台”中的“新角色定位”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角色。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明确自己的各种角色,以及自己要为这些角色所负的责任。
通过对社会角色和责任的进一步讨论,引出下一站的内容:学生要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第二站:认识自己
本站讲的是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途径。
本站开始的“想一想”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各抒己见”让学生在 课堂上讨论正确认识自己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课文中描述了认识自我的四种途径:
(1)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想像和感觉。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自己适合或擅长的是什么,不擅长的是什么,等等。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要全面地看待自己。
(2)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由于别人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你,所以,往往比自己带着某种情绪看自己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我们可以参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就是很好的例子。
(3)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似懂非懂,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常常找不对位置,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孔雀和朱娜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与别人做比较。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加强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正确与他人比较,才能获得自信、发展自身。
(4)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关键 在于自己的观察和内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内省,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克服心理失衡。
教材第40页的活动平台中的“小记者在线”这一活动,通过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身边的人进行采访, 归纳自己的优缺点和潜力,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本课最后的扩展阅读所选的文章讲的是认识自己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很多名人的事例来告诉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从人的身心发育规律看,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矫正,再加上一些地方放松警惕,就会后患无穷。许多同学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能力下降,心理不健全,以至引发诸如轻生、出走、暴力袭击他人之类的行为发生。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何等重要。同样,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也很重要。
现实中没有人是全才全能,清醒、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实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好保障。以付出同样的努力而论:扬长避短的人,事半而功倍;扬短避长的人,事倍而功半。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做无效劳动,付出无谓的牺牲,但实际上经常走弯路的人并不少。除了可能对形势判断有误以外,更多的因素也许是:不了解自己。但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帮助学生抛弃自负。自负的学生大多是比较聪明,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者是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因此,在同学面前自以为是,常常喜欢炫耀自己,好哗众取宠,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招致同学反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是绝不可缺少的,但这得有个度。自信恰到好处,同学们便会因为这个学生自信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喜欢并靠近他。但自信一旦过了 头,变成自负,别人就会对这个学生有种排斥心理。自然,这个学生便不受欢迎,不能与同学相处得愉快。因此,要帮助那些自负的同学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缺点,赶快改正。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卑。自卑的同学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不太好,或者是在学习等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认为自己无用,也无能,把一次小小的失败归结到自己的智力低下,父母遗传基因不好,家庭生活水平不高等原因上。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积极主动,平日 沉默寡言,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会越来越消极。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观。这样的学生这一方面不如别人,另一方面也许就比别人强;此时无用,并不代表他将永无 用处。关键是要让这样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重新树立信心,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三,要让学生远离虚荣心和嫉妒。有虚荣、嫉妒心的学生大多是在一定的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某些地方有些天分,或者有一定的优越性,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因此产生畸形心理,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嫉妒,有的甚至对别人进行诽谤,恶性攻击,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我们就必须要提醒学生,面对强有力的对手,不要用卑鄙的手段,不正当的方式与其竞争。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公平,公正的方法打败对手,这才是正确的胜利。虚荣,嫉妒心人人都会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这种心理压力化作不断完善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让它支配学生做错事。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掌心中,或者长期在父母,老师的包办、专制中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事依赖父母、老师,而从来不自己用大脑去思考问题,从来不主动、积极 地去做某 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毕竟,学生要长大,都要独立。人生道路漫长,还要学生们自己去走。我们应向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学习,从现在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让他们尽量不要再依赖别人,做到力所能及的独立。
2.教学过程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1)不同时期的变化。
课前让学生准备婴儿、学前、小学和初中时期共四张照片。上课后,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想一想”里的问题:
①瞧瞧照片中不同时期的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②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一下,教师再做出总结:
“就像刚才同学们讨论中所说的那样,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再到现在意气风发地步入初中,我们的身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怎样更好地理解这个变化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