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朋友、亲人或同事处于困境中时,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答案,摆脱困境。然而,作为一个开导别人的人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我们对他人的敏感度,理解他们的感受,还需要我们具备与人沟通的技巧,使得我们的话语能够打动他们的内心。
如果开导别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开导别人,以及如何获得最好的效果。
第一个角度,是从理解他人的角度分析。了解一个人处于什么情况并不容易,并且,我们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谈论任何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倾听他人的故事。我们的眼神、表情、姿势等都应该展现出我们的专注和关注。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故事有问题,可以通过提问来更好地理解他们。理解和同理心是开导他人的关键。了解他人的真正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们。
第二个角度,是从表达自己的角度分析。关键在于如何把我们的想法和建议传达给别人。我们应该用一种温暖、耐心、仁慈和理性的语言和口吻和他们谈论问题。一些诸如“You can try”、“May I suggest”、“Have you considered”等开头的常用语可能会很有用。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另一方感到他们有权做决定,而且他们自己的决定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的言语应该是鼓励、支持,而不是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教导的是他们应该更改某个行为或态度,我们应该也给出实现这种更改的方法。如果实现不了,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原因,并向他们提供其他方案。
第三个角度,是从陈述信息的角度分析。当我们开导别人时,我们应该记住以事实为基础,并尽可能硬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建议和慰问应该是立足于实际情况的,而不是凭空臆想。这样可以展现出我们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并增强自己的可信度。我们的言辞应该是简洁的、直接的,以免使对方感到无法承受。
第四个角度,是从认识到自己的角度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话语虽然教导他人,但也有时会被误解或判断。即使我们都有良好的意图,但当我们试图告诫他人时,我们必须确保我们没有过于自以为是或愤世嫉俗。我们也应该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便可以在不同方面合适地开导他人。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会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同情,一种是共情,同情和共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同情就是说如果我遇到的跟你一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做。
而共情是说我试图去想象,去理解,去体会你经历了怎样的事情,遭遇了怎样的心理过程,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变化,然后跟你一起想出适合你的方法,也就是说,同情更像是一种本能,一种理所当然轻易可以实现的过程。
但是共情需要我们花费额外的意识里还有心理能量才能实现的一种状态。所以最终被安慰的人会觉得我们进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会觉得你真正懂他,真正理解他。
了解坏情绪的来源:
坏情绪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不管对方承认不承认,都是有原因造成的,主要看对方愿不愿意讲述。
如果是你惹的对方不开心,那就需要你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的向对方道歉,并且保证下次不会再这样,会改正错误。
如果是另外的人或事,造成这样的情绪,那你该做的就是做一个倾听的人,耐心的听对方表达她的内心,并且适时的给出对方回应,哪怕一个眼神,一个肢体的接触,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一丝的温暖和被理解的感觉。
1、正确的倾听。想让自己的安慰听上去更加贴心,而且有效。那么必须要清楚了解他人所处的情况和心态,所以就需要正确的聆听。这种聆听并不是简单用耳朵听。而是通过用眼睛去观察他人的表情、眼神、动作,用耳朵去聆听他人的言语、声调、语气等等方法去获取必要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懂得他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绪状态,有良好的了解基础,才能在后面的安慰中做出正确的反应。
2、不过度介入。过度的语言或行为干预并不能让你的安慰效果变得更好,过多的介入不仅仅会打乱他人的思维,也会让自己陷入不良的状态。实际上,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所遇到、所做的事情承担后果,负面情绪也是一样,安慰并不是去帮他人承担结果或是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时间去感受和认同他们所处的困境和情绪状态,并且帮助他们更好的发泄自己的情绪。
3、别肆意决断。安慰不是出谋划策,更不是肆意决断。我们不能主宰别人的人生,所以我们也没有资格去帮他人进行判断,不要越过这条界限。而且被安慰的人其实也并不需要有人帮他们判断然后下决定,更多的是希望安慰者能够给予自己客观的理解,和真诚关心。当安慰的过程中出现“你需要这么做,这么想,你不应该觉得、你得怎么想”这些看似建议性的话,其实安慰者已经开始判断并给出自己决断了。这些好像是为了被安慰的人好的话,其实某种程度会阻碍安慰顺利有效进行,因为没有人喜欢他人过多的决断自己的事情。
一位读者找我聊天,说很佩服我,因为我能坚持日更,而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问我是如何坚持的。
请你脑补下这场对话。
他:“良叔,你好厉害,每天能坚持日更,你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也想尝试。”
我:“日更也没什么难的,只要你每天抽出点时间就行了啊。”
他:“说是这么说,可我实在很忙。”
我:“你有多忙?难道比我还忙?我不仅要做培训,还要做课件,不也抽出时间了吗?”
他:“你算是个自由职业者,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我怎么能和你比?”
我:“那你也能早起1个小时啊。”
他:“我睡眠不好,早起,全天都没精神,主业也耽误了。”
我:“生物钟自己可以调的,坚持早起,慢慢就能改过来,最起码你要试试吧?”
他:“你怎么知道我没试过,谢谢你的建议......”(很不爽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这么沟通的,只是举个例子。
你有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开导别人的?
你劳心劳肺,说得在理儿,但对方就是不接受,反而还有负面效果?
这是人的心理机制决定的。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做:“认知失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认知失调”理论是里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的。
灵感来自于印度的一场大地震。
劫后余生的灾民们,到处散布谣言。
说这次地震并没有结束,马上还会有一场更大的地震。
这没有一点依据。
而散布谣言的人却深信不疑。
这让费斯廷格十分困惑——“人为什么要自己吓唬自己呢?”
后来他想通了一点:
他们之所以散布谣言,并不是真的为了吓唬自己,而是给自己当下的恐慌感找一个貌似可靠的理由。
这样就可以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震后的恐慌感并不是毫无来由的。
这就意味着,人们为了避免或减弱认知失调,总会给自己的心理、行为或态度找一个借口。
如果找不到借口,心里永远都不会踏实。
上面那段虚拟对话,就说明了这点
——如果开导总聚焦在“为什么你不能”上,会潜移默化地提醒对方干不成事。
从“认知失调”的角度来看,对方就会不断地给自己的行为找合适的借口和理由。
这时,对方要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如何要坚持日更,而是如何解释自己无法日更。
讨论下去,人家还会生出“你根本不懂我,少说风凉话”的想法。
所以,这种开导根本没用。
正确的做法是把“为什么你不能”变成“为什么你想要”。
这样对方就会把焦点锁定在“改变”这个行为上,而不是“解释”为什么做不到。
来看看我们的实际对话。
他:“良叔,你好厉害,每天能坚持日更,你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也想尝试。”
我:“你又不是职业写作,干嘛要日更呢?”
他:“唉,就是想给自己每天上弦,强迫输出点东西,能让自己每天成长。”
我:“嗯,不过日更和写日记不一样,还是很辛苦的,不知你能不能做到?”
他:“顶多早起一两个小时嘛,关键是每天写什么呢?”
我:“如果能每天拿出一两个小时就没太大的问题,你需要......”
看到了吗?换一种说法,两人对话的聚焦点就不一样了。
这种开导会让对方得到一种肯定,而且心理上也会不断强化以改变动机。
此时,工作繁忙、睡眠不好的问题都会自然被抹去。
不是它们不存在了,而是在实际操作中你还要对付它们。
只是此时,你的思维会更正向,也会先行动起来,困难也只有在行动中才会被瓦解。
如果让困难在你心中堆积,它们只会无限繁衍,越来越大,最终将你吞噬。
所以,也希望你经常在心中自我上演这样的对话——少问自己“为何不能”,多问自己“为何想要”,这样你就会不断强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