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是一种以改善个体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为主要目标的心理治疗技术。认知治疗聚焦于症状改善,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调整其不合理、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本文将从认知治疗的理论、实践以及评估等角度分析其聚焦于症状改善的作用和意义。
认知治疗聚焦于症状改善
首先,认知治疗理论的核心是认知三分模型,即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作用,同时又能随着自身的变化而相互调整。治疗师在认知治疗中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患者识别和调整其不合理、自我否定的思维和情绪反应,可以通过认知重构等一系列改善技巧来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其次,认知治疗的实践中充满了创新和变化,不同的治疗师和患者可以在相同的治疗框架下进行不同的探索和应用。例如,一些治疗师在认知治疗中会运用生物反馈和想象重构等高科技手段,使患者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身体以及情绪反应。
最后,评估在认知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治疗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表现,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计划。而通过治疗过程中的每日记录、症状报告等手段,患者和治疗师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治疗效果。
在总体上,认知治疗聚焦于症状改善的意义在于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调整和应对能力。从理论、实践和评估多个角度来看,认知治疗在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方面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和治愈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人只要过了30,体力精力就会逐渐下降,等过了40岁,工作的疲劳感就会日益剧增,偏偏这个年龄的人负担最重,压力最大,经常感觉身心俱疲。
身边有很多朋友,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竞争压力大,加班是经常的事,每次见面都说喊累,我自己也是如此,总感觉觉没睡好,上床了又睡不着。
最近入手一本书《疲劳自救手册》,对疲劳有了新的认识,很多疲劳完全源于自己的认知错误造成,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列举了缓解疲劳的详细步骤。
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两位作家玛丽·伯吉斯和特鲁迪·查尔德,他们都是行为治疗师,在疲劳领域工作了二三十年,开创了针对慢性疲劳的认知疗法。
这本书里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很多实操步骤,对经常感觉疲劳的人很有帮助。
1,认识慢性疲劳综合症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身心疲惫,它不同于其他的疲劳症,它一旦患上,就势不可挡,其他的疲劳也许就是肌肉酸痛或者关节疼痛、四肢不舒服等等,慢性疲劳综合症不仅有这些情况,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思维障碍。
有的人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后,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严重下降,有时候甚至感觉“头脑一片乱麻”。
有的人会感觉睡眠不好,想睡的时候睡不了,睡了很长时间还是没睡好,睡觉的时候总是不安稳等等。
还有的会患上饮食综合症,要么严重性厌食,要么对某些食物过敏等等。
很多人对疲劳的认识就是,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但作者告诉我们,慢性疲劳综合症延续时间长了,轻则会影响工作,重则会严重危害身体。
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原因很多,最让我惊讶的是,休息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慢性疲劳,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退休的老人,上班的时候很好,一旦退休不工作后,身体反而不好,过几年就去世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慢性疲劳综合症,一旦发现就要好好调整。
2,用认知行为疗法克服慢性疲劳综合症
幸运的是,只要我们足够重视,慢性疲劳综合症完全可以自己治愈,只是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指通过改变你的思考(也就是认知)和行为方式来管理你的问题,本书的意思就是通过改变你的习惯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这本书里面具体写了缓解疲劳的九个步骤,一,观察自己的活动和睡眠,了解疲劳原因;二,设定目标;三,改善睡眠;四,增加活动量;五,管理疲劳症状;六,克服无效思考;七,克服担忧、压力和焦虑;八,克服康复障碍;九,巩固成果。
要注意的是,这九步并非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两三个月,有的半年甚至一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一步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
因为我的睡眠不好,所以特意先看了睡眠这一步,关于睡眠,书中的几点建议非常好。
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作者建议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哪怕开始起来很困,也要固定起床时间,过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在晚上同一时间感到困意,这样就形成了固定的睡眠周期。
第二点就是,不建议午休超过20分钟,这点我自己有感触,如果白天睡眠时间过多,晚上就会睡不好。
第三点,不建议在床上看书或者做别的,尽量床用来单独睡觉。也不要太早上床睡觉,比如晚上9点半以前,因为那样容易半夜醒来然后睡不着。
第四点,如果睡不着,不要逼着自己入睡,可以看书或者听音乐,晚上如果醒来睡不着也是这样,也即是说,不要强迫自己入睡。
一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睡眠模式,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很难,作者建议我们要记录自己的活动和睡眠情况,记录一段时间后,在分析问题,然后对着情况一步步改进。
3,合理休息提高专注力
这是书中刷新我认知的一个观点,提高注意力可以缓解疲劳,不过作者说得很有道理。
当我们感觉疲劳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感觉不舒服,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不舒服的地方,这时候无论做什么都无法专注。
做事无法专注,事情自然做不好,做不好影响心情,不舒服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如果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能够专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就淡化了不舒服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在电视里看武打片,很多人在打斗的过程中身负重伤依然不安静疼痛,就是因为精力专注在打斗上。
以前看一本书上也写过,人身体的大部分不舒服都来自精神,虚云老和尚被打得七窍流血也没喊疼,因为精神已经超脱。
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呢?以前我练习过冥想,但很多人觉得冥想练习起来很难,书中提到的方法倒是很好,就在你手中做的事情上练习。
具体做法是,记录每天所做的任何一个事情,做饭也好,洗碗也好,扫地也好,然后记录下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这种记录,促进自己专注做事。
比如,洗碗的时候,你看到碗的颜色是白色,你温度清洁剂的味道,你感受到水接触皮肤的清凉,还有你想到的东西等等。
这就像寺庙修行一样,扫地做饭劈柴都是修行,你要修炼到扫地就扫地,挑水就挑水,专注力就提高了,而现代人一般是,扫地想着挑水,挑水想着吃饭,做事的时候当然不专注了。
?
4,最佳生活方式
如果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疲劳自然会缓解,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办法。
他建议我们做个长期计划,让自己的生活习惯固定下来,不仅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连每天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一天休息几次都固定下来。
形成这样的规律,需要前期对自己做长时间的记录,然后找出自己的最佳精力曲线,再慢慢调整成最好的方法,以后就一直坚持下去。
简单说,就是让我们跟学生时代一样,作息规律,劳逸结合,疲劳感自然就好了。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句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以前觉得,爱自己就是吃好喝好,现在却觉得,爱自己是从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的。
这本书,会让每个有心人养成最好的生活方式,收获元气满满的自己。如果喜欢,不妨把这本《疲劳自救手册》买来看看。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治疗。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其基本理论是: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认知治疗目前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肖亦取得类似结果。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一般认为,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已经有许多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认知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实情绪抑郁和非抑郁病人之间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如自主思维问卷ATQ)。认知指导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下述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人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4月26日 2022
认知行为方法系统理论及实操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
(阿贝克的认知疗法)
定文:一导中有结构的短程心理疗法
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他人或了件的看法与态度未消保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印决患者考前问题的活疗针对:抑郁、焦虑、强迫症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事情?态度?行为?
CBT:人的情绪:信念,评价或冲释
核心理念:情境只是诱发及件.
二.CBT的历史 1960创立
挑乱你的并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你自己
对他们判断
《沉思录》——事物善恶思想使然
方法:
阿伦贝克-认知治疗在2006年获得了一个“拉斯克医学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悠悠】是仅次于诺贝尔医学奖的一个大奖,在心理学界仅有一个。
颁奖词:“认知治疗是近五十年以来精神领域最具重要性的进展之一。提出了可以和药物相提并论的治疗方法,并制定了一些方法,便于咨询师操作。
故事:
1 .贝克年轻时接受精神分析的学习,知道了抑郁是把敌意指向自身,是一种对自身的攻击-攻击性的梦,但患者更多的是出现缺陷、剥夺、丧失有关,患者会自暴一些负性的思维自动思维(我真笨,我没有用);非常担心医生会评价自己(如何我告诉医生的问题,医生会不会觉得我这样不好呢,不喜欢自己),于是他聚焦于负面想法,发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地走出抑郁;
2.与当时精神科的药物治疗大咖一起做研究,1977年发表了第一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对比的随机研究,选择子一种特别强的药【三环类本苯秦】与心理治疗作对比,疗效相当,引起轰动,是第一篇随机对照,实证,颠覆了很多人对心理治疗的看法。轻中度的抑郁症是可以选择心理治疗的,对中度以上的一定要药物。
贝克-家庭主妇案例:
“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愤怒、悲伤,
是因为我们相信有焦虑、愤怒、悲伤的理由”
1.识别情绪:通过表情?通过自身内在的感觉?因人而异?
版书:《情绪接龙》
小组练习:《情绪及典型体验》
需要克服的:用不好、可以、还行来代替情绪,注重身体里的感觉从小培养
2.命名情绪
小组练习:《学会命名情绪》
3.搞清初级情绪与次级情绪
初级情绪(原始情绪)
你这么多焦虑,你在害怕什么?
思维过程:信息处理偏倚(思维错误,认知歪曲)
情绪抑郁时:
1.思维消极:关注过去事件“我从来没有考好过”
2.非黑即白:拿不到第一就是彻底的失败
3.过度概括:我个子矮,所以他们不会喜欢我
情绪焦虑时:
1.灾难化:关注将来的事件“如果我不能通过这个考试,那我就完了。”
2.不自觉地寻找潜在的威胁或危险
3.过度地夸大危险,低估应对的可能
4.关注最坏的结果(几周、几个月、几年后)被担忧将来的事件所控制
抑郁(对过去的后悔)——恐惧(对当下害怕)——焦虑(对未来的担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