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贡献。他以其独特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与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了数以千计的人。其中,他著名的一句话: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生活寻求意义,成为了深受推崇的心灵鸡汤,激励着人们在追求生命意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阿德勒著名的一句话
从哲学角度分析,生命意义是关乎存在的问题,而想要给生命以意义,需要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角度。从阿德勒的角度来看,人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既有我们自身的内在特质,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寻找生命意义就好比是一场探索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旅程,要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与周围社会的关系,从而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合的人生目标。
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阿德勒认为,人类天生就是社交的动物,我们需要社交环境中与他人互相协作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获得归属感。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需求,同时会发现新的利益和机会,这些都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一场旅程,需要不断地有所思考和探索,而且也需要付出行动的力量。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同时还能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的意义。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这些也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只有在成功后才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增强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阿德勒著名的一句话:“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生活寻求意义”,是一个关于人生存在和意义问题的哲学命题,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去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人际关系、实践经验以及哲学思考都是塑造人生意义的关键要素。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阿德勒,是我生命中的“禅师”。他生于1870年,但是他的思想非常现代,非常超前,孕育了很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种子:比如,认为“发生什么事情比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冬季的自我决定理论。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思想主体,是对自我的解放和认知。
阿德勒,带给我的第一个认知就是:挣脱来自过去的束缚。我们熟悉的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依德以及后来的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是相信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童年的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是阿德勒坚持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在阿德勒的学说里,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时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比如,和异形谈话会面红耳赤,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焦虑。但是阿德勒却认为,探讨这个症状没什么意义,探讨这个症状的功能—终于可以让你死宅到底、闭门不出,却又很有意义。通过这样的理论,阿德勒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摆脱过去的束缚。
阿德勒,带给我的第二个认知就是:挣脱于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困扰。在现在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深灰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也正是这种评价乙烯,才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在网络上,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多纠结和烦劳。
阿德勒,带给我的第二个认知就是:挣脱于来自于对未来担忧的困扰。在我们身边,很诱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住别墅、开宝马,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是真正的开始,现在、当下、目前的生活还不“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样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是事实上,现在、当下、目前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艺术中所说,当你捉急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就是在情调当下的意义,认为珍惜当下、把握当下才是生活的真谛。
读懂阿德勒,就是找寻到了解决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愿我们在繁忙与焦躁中,能抽出片刻清闲时间,读读阿德勒,给心灵来一次按摩!
孩子小学时就应该明白的9个道理
1.关于字迹
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在普及“电子阅卷”,高考,中考都是这样,有的地方甚至小学考试都开始施行了。但是别以为“电子阅卷”对书写的要求就降低了,相反,要求更严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写字不规范、下笔力道也没练好,那他的答题卡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时,几乎就是团模糊。阅卷老师连看都看不清,咋给你分?
2.关子拖延
成绩差的孩子,99%都是拖延症!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绝对不会今天做;假期里能先玩的,绝对不会先写作业。拖延症的坏处在于,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不但学习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会变得磨磨蹭蹭.那么,孩子的拖延症一般都是怎么染上的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其实,有很多小事都是孩子的本分,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比如吃饭、穿衣、擦屁股。当家长过度代劳的时候,孩子做事就没那么积极了。所以说,改变孩子拖延毛病的第一步,就是适当对孩子“狠”一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关于学习效率
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吗?这可不一定!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努力,课间不出去玩,周末也窝在家里写作业,但他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 “磨洋工”个班里30%~40%左右的中等生,基本都是这个状态。
有些孩子从来不熬夜,该玩的时间也在疯玩,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提前做个计划,知道总共有哪些任务,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个班里10%左右的尖子生,都是这个状态。所以,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 “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4.关于英语和语文
英语和语文是非常相似的两个学科,有心的孩子都能发现,做语文中的“文言文”和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都是同一种感觉:都需要查生词,都需要分析语法,都需要判断句式
对于这种语言类的学科,最笨却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因为课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语境,能帮助你很快地记住生词。另外,当你对课文熟读成通之后,一些基本的句式就印在脑子里了,下次做类似的题时,光靠感觉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5. 关于数学
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基础,小学阶段一定要帮孩子训练好。到了初中、高中阶段,题目的步骤变得多起来,而且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如果前面几步就把结果算错了,后面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对的。必须要整理错题。
数学里的知识点、题型,相对而言是有限的,而且必定会重复出现。只要你能保证这次做过的题型下次不再出错,就没什么问题了。
6.关于粗心
身边经常有同学考完试后说:“我竟然忘了这个知识点,粗心了粗心了他真是粗心吗?不,他就是这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基础不扎实而已。所谓的“粗心”“马虎”,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借口。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一个好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7.关于起跑线
孩子的一生不足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马拉松上没有什么抢跑一说,因为根本没什么用,前半段过度消耗体力,反而会影响后面发挥。举例:小明上小学的时候,班里那个第一名到了初中就跟不上节奏了,原来成绩平平的同学反而赶了上来;后来到了高中,初中时的第一名又跟不上节奏了,其他同学又慢慢赶了上来?
你看,谁都没办法一芳永逸,要想赶在前面就得不断努力才行;另一方面,只要你想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说不定哪次考试你就“超车”了。
8.关于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才是提升语文能力、人格修养的根本方法。很多同学都对作文发愁,有的说不会审题,有的说不会描写方法,有的说应试教育的作文没意思…但实际上,作文写不出来的原因就一个:读书太少!
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站姿不优雅,大多数同学都会平淡地凌字数:“她的站姿很不优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而那些读过鲁迅《故乡》的同学,就知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站在那里,双手叉腰,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所以你看,课外书读少了,你连生活中最基本的“站”这个小动作都描写不好,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9.关于未来
总有学生问:“既然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那干嘛还要拼了命考大学?早点进入社会磨炼多好?"没错,上了大学也会找不到工作,而且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还不如搬砖的农民工。这说明了什么呢?大学没用吗?
错!这只能说明:你高中不好好学,考了个不入流的大学!然后大学又不好好学,整天混日子!再好的大学,不好好学习也会变成渣子;再差的大学,努努力也能找到体面工作,不要埋怨父母没权势,也不要埋怨社会太黑暗,明明就是你自己不努力而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荣格、弗洛伊德,并称“心理学家中的三巨头”。
阿德勒是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生,跟着弗洛伊德学习了九年。
起初,在弗洛伊德还不被主流认可的时候,阿德勒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立刻写文章支持弗洛伊德。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阿德勒发现自己不能认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也成为第一个毅然决然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
随后,阿德勒创建了自己的派别——个体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面,相信“自卑带来超越,缺陷带来补偿”,支持人性本善。
[格式]
原文摘录
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于 20 世纪初创立了 个体心理学 派。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 阿德勒心理学 ”。
阿德勒同 弗洛伊德 、 荣格 心理学的三巨头 。
阿德勒心理学可以说是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思想。
阿德勒原本是 弗洛伊德 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 观点对立 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① 原因论
1、介绍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 决定论 ,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2、缺点
如果 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 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 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 之中。
② 目的论
1、介绍
阿德勒推崇的是 目的论 。
即决定论的反面,即 过去不能决定一切且你可以改变现在和未来 。
1、认为个人不可分割、否定二元论
阿德勒所命名的“个体心理学”这一名称也许很容易招人误解。在这里我要简单做一下说明。首先,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叫作“ individual psychology”。而且,这里的个人( individual)一词在语源上有“ 不可分割 ”的意思。青年:不可分割?哲人:总之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那么具体来讲,什么不可以分割呢?阿德勒 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
正因为否定二元论,所以:
2、一切都是我们“咎由自取”
比如: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3、我们可以自我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阿德勒甚至断言“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反过来说就是,我们的幸福也在人际关系之中。
注意: 这里的人际关系不光是跟外人的,事实上首先是自己 。
阿德勒心理学也叫“勇气的心理学”。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要先说一下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大前提: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① 为什么
1、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2、你不能让所有人都认可你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 10 个人,其中势必会有 1 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 个人中也会有 2 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 7 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② 怎么做
1、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
哲人:你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注意: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
2、自己也不要干涉别人生活
而且,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如果 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 。而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在这里需要把“ 相信 ”这个词分成 信用 和 信赖 来区别考虑。
首先, 信用 有附加条件,用英语讲就是“credit”。例如,想要从银行贷款,就必须提供某些抵押。银行会估算抵押价值然后贷给你相应的金额。“如果你还的话我就借给你”或是“只借给你能够偿还的份额”,这种态度并不是信赖,而是信用。青年:是啊,银行融资本来就是这样嘛。
哲人:与此相对,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 信赖 ”。青年:这里的信赖是指什么呢?哲人:在 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① 当你错了
“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等于“承认失败”。
② 当你没错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
还有,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会试图让对方屈服。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 我的 性格 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 世界观 ’”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略
是的,这两者有明显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 60 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 100 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 60 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 100 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但是,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① 介绍
(1)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略。
(2) 把自卑当成借口
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 因为有 A 所以才做不到 B ”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 自卑情结 。
拓展: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 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青年:什么叫“弱势具有特权”?哲人: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 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
(3)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 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青年:其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吧?
② 怎么做
1、不是跟别人比,是跟自己比
好吧,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健全的自卑感 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2、善用自卑来成长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 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 正确利用自卑感 ?
举一个容易明白的亲子关系的例子。在教育孩子或是培养部下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有两个方法: 批评教育法 和 表扬教育法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 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 。
① 为什么
1、为了操纵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 背后的目的都是 操纵 。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2、 地位的不平等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② 怎么做
1、 不评价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 。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 100 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
2、拒绝赏罚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3、 鼓励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比如:
① 主观解释
钻石之类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石块而已。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所以,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② 人际关系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我也许会把这 1 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用。同样的道理,我自然也就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而苦恼。青年:……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 ?哲人:是的。也就是说,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青年:这样就又可以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说法联系起来了吧?哲人:正是如此。
① 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
比如,病危状态的母亲尽管什么都做不了,但仅仅她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你和家人的心,发挥巨大的作用。
② 贡献 产生价值感
1、他者贡献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 我对他人有用 ”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当然,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
2、注意事项
不可以为了认可欲求而贡献。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 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并对此给予警示。
3、例子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
① 自己争取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②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
我们在寻求归属感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会去关注更小的共同体。
这种时候,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那你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例如家庭之中,并且还会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有时候甚至会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状况,想要通过这样做来获得某种归属感。但是,在这里希望你能关注的是“还有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口吃者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其整体。与此相对,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也许他们会辩解说:“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的谎言。 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 ,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① 介绍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青年:连续的刹那?哲人:是的,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② 怎么做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 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 ,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③ 应用
1、旅行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 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
2、人生规划
您是说没必要进行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哲人: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
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 自己赋予自己的 。”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