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时间: 2023-11-14 12:59:25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被视为三个不同的人格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思维和行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三个概念的意义,包括理论、心理、社会等方面,以期帮助更多人更好地理解它们。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一、从心理学角度解析

本我是个体心理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它主要驱动人的本能欲望,如渴望食物、性欲、探索、生存、自我保护等。自我则是中间环节,既可以调节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又可以考虑并调整外在世界对本能欲望的限制和约束。超我是对社会规范的内化,是对道德准则、价值观的学习和遵守。

二、从社会学角度解析

本我、自我、超我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不同社会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出现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一个社会对本我的规训程度、自我建立的难易程度和超我的内化深浅会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整体成就和未来发展。例如,一个富裕、幸福、稳定的社会更容易培养出有健康自我和超我的人,而面临战争、灾难、贫穷、犯罪的社会则很有可能会有许多个体本我发达但自我、超我缺失。

三、从哲学角度解析

本我、自我、超我的面貌和层级结构之间存在着不确定和不可避免的关系。无论是激进一点的存在主义,还是相对更温和一点的人本主义,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个体自我和社会道德问题,而这个时候本我则被置于更为关键和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如果不存在个体真正的内在需求,没有实存的存在,则一切的文化性、社会性、集体性都是无法实现的。

综上所述,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可以从心理、社会、哲学等角度来分析。本我是最原始、最根本的部分,自我是中间调和的部分,而超我则是对社会规范的内化。不同社会的本我、自我、超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面貌。本我、自我、超我的出现和内在需求是联系密切的,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本我 自我 超我 各是什么意思啊

1、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2、自我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扩展资料:

本我、自我、超我的区别

一、三者奉行的原则不同

1、本我是感性、是本能欲望,奉行享乐原则。

2、自我是理性,是逻辑思维,根据外在环境来调节呈现出来的人格,奉行现实原则。

3、超我是内心的道德底线,源自人类集体认同的规范,奉行道德原则。

二、位于心理结构的层次不同

1、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如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

2、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是个体人格的执行者。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遵循现实原则。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并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自我”是个体最常意识到的部分。

3、超我属于心理的最外一层, 人的自我之所以有时会约束本我,是因为有超我的监督和可能的惩罚。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来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它遵循道德原则,并追求完美的境界。“超我”与“本我”相对立,并对“本我”产生抑制,同时也对“自我”发挥监控作用。?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本我、自我与超我

心理学上“我”“自己”有很多表达。本我、自我、超我,主我、客我、镜我如何区别?

1.“本我、自我、超我”源于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扩展资料:

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

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自我是一个矛盾体。自我寄宿在个体之内之后,他便处在矛盾的夹击之中。他既受到来自他的渊源——他的一切对象——对他的作用,他是这些对象的代言人;他又受到来自他的载体——他的命运共同体——对他的作用,他是他的载体——个体——的代言人。

自我的这一矛盾,使得他不断地调和二者,不断地生成“新我”。由于对象是源源不断的,“我”就是生生不息的,自我总是在新的内容的充实之下不断地改变自己。

显然,个体的对象关系越广泛,个体的自我所包含的外延就越广泛。如果接受是无止境的,那么自我的外延就是无边界的。

迄今为止,群是个体的高级对象。作为个体处在高级阶段的对象关系,个体所在的群是个体的现实关系。

群内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间的交往通过他们各自的自我而展开,个体的自我在交往中相互接受对方从而壮大了他自身。

如此以来,交往的结果形成个体之间的普遍自我,正是这种普遍的自我支持了群的延续和发展。在随后的个体与群的关系中,个体进入群的最低的门槛就是个体的自我达到了群的普遍的“我”,低于群所要求的自我不为群所接纳。

因而,个体的自我——被群所认可的自我——成为个体与群对话的平台,个体的自我上升为与群相统一的普遍的自我。

在与群这一对象的接受与选择中,个体的自我仍然继续发展并壮大。当他的接受程度大到比群的普遍的对象关系更广泛的对象世界时,个体的自我超越了当前的群的普遍自我,他上升为超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弗洛伊德

百度百科-本我

百度百科-主我与客我

百度百科-镜中我

如何理解 本我、自我、超我

作为学过心理学的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模型就是谈及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从大一开始就有在学,每个老师见解的角度可能有些细微出入,但是内容上还是大同小异的,下面为大家说说我的理解。

本我:与生俱来的我

与生俱来的我要怎么理解呢,就是说这个我是最开始或最原始的我,如婴儿初生般没有束缚,自由自在,想要什么就是什么,不会考虑外界的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或规则,有着原始和本能的欲望,只会想着索取外界事物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它是位于我们意识领域中的无意识这一层,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由本我发展而来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来抑制本我的各种不合理本能冲动的,而且是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则及法律的前提下满足来自本我的一些需要,它对本我起着调节作用,也是本我与外界联系的中转站,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常识与理性,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监督着本我的动静。

超我:人格的最高层

超我作为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是人们最理想的状态,代表着良心,指挥着自我按照社会准则去满足本我,它力求人们获得完美,尽管也是非现实的,却是个体成长中内化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或者说是“至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决定行为方面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通常这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若无法解决,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