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口诀

时间: 2023-11-15 01:40:41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口诀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GARPAR model)是一个管理学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和组织行为中的五种典型发展阶段。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变革、领导力、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等领域。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以及优缺点。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口诀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朦胧阶段(forming):在这个阶段,个体或组织正处于刚开始相互接触,了解彼此并尝试建立关系的阶段。成员通常保持着礼貌和表面的和谐。

2. 冲突阶段(storming):在这个阶段,个体或组织开始表现出个性化和非主流的特质,并对彼此的观点和立场提出异议。这种阶段经常发生争吵和不同意见之间的冲突。

3. 规范阶段(norming):在这个阶段,个体或组织逐渐达成一致,并建立了一些共识和规范。成员们开始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并寻求共同的目标。

4. 表现阶段(performing):在这个阶段,个体或组织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能够高效地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并达到最佳成果。

5. 终止阶段(adjourning):在这个阶段,个体和组织完成了任务,开始解散或碰到其他行程终止草稿。这个阶段可能会导致一些伤心和不满。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管理团队,更好地领导变革。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经历的过程:这个模式描述了发展行程,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这个阶段,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目标。

2. 异质性:沟通是个体或组织发展的关键。在规范阶段之前,会面对许多人际关系和思考的问题。这个模式的实施需要多方面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并尝试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 有效性和贡献:个体和组织达成协议后,就能够以更加敬业的态度,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并展示更好的绩效。

在实际应用中,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有其优点和缺点。其中的优点包括:

1. 为团队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了解这个模型,并理解每个阶段的特征,团队可以更好地理解团队的发展阶段,并在规划中采用相应方法,有利于推进管理。

2. 促进良好的沟通: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鼓励各个成员之间交流,认真聆听不同的意见和立场,并尝试找到共同的基础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3. 有效的管理变革:这个模型也为管理变革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使得变革的管理过程更加顺畅、高效和对团队更有利。

缺点方面:

1. 全面性:这个模型的观点确实是全面性的,虽然表现出了团队成员之间互动的流程和进程,但它不足以包括一些细节和特别情况的情况。

2.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团队成员在不同地方通过电话、视频会议或电子邮件联系时,模型的有效性会受到限制,并没有完整地解释这种情况下的现象。

3. 可能削弱创造力:在规范阶段和表现阶段,团队成员可能更愿意为了缔造协调而妥协,这可能会削弱一些成员创造力和个性化主张的积极性。

总之,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作为组织和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帮助个人和组织理解发展的规律和提高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随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是:基本认知阶段、分类阶段和关联阶段。

心智技能是一个人在认知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加里培林是心智技能研究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基本认知阶段、分类阶段和关联阶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理论。基本认知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左右的婴幼儿期,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感知和运动控制。婴幼儿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学习运动技能,探索世界,建立对物体和人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还无法进行符号性思维,即无法理解语言、符号和数学等抽象概念。分类阶段是指从两岁到七岁左右的儿童期,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分类和组织信息。

儿童开始学习将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和概括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符号性思维,学习使用语言、数字和图形等符号,开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加里培林简介

加里培林(Пётр Яковлевич Гальперин),苏联心理学家。毕业于哈尔科夫医学院神经心理学专业。后在哈尔科夫神经心理研究所医院和哈尔科夫神经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工作。

1933—1941年,在列昂节夫领导下从事实践的对象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1936年获副博士学位。卫国战争时期曾在康复医院工作,撰写了体育医疗和劳动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的文章。1943年起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任心理学副教授、教授。



第七章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有关心智技能形威的理论探讨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心智动作是外部的实践动作的反映,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心智动作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心智活动的性质与水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是智慧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该阶段借助实物或模型、图表等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表象。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外部的物质与物质化的活动向智慧活动转化的开始。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该阶段特点是智慧活动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进行。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主要特点是智慧技能活动的简略、压缩和自动化。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任务是要r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
  2.联结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在该阶段,个体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
  3.自动化阶段: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一)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方法及步骤
  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可用心理模拟法,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二)创拟确立模型的步骤
  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动能分析和结构分析,并将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创拟模式的基本方法。其次,实践模式中的基本操作要依据操作系统的性质及学生的能力水平而确定,以能为学生理解并执行为原则。
  (三)检验修正模型的方法
  1.教学心理实验。
  2.通过计算机.将过程分解细,分解到机器可以执行为止。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过程的含义
  把专家头脑中的经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过程,就是心智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一)原型定向
  1.原型的含义
  原型:心智活动的“原样”.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2.原型定向的含义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3.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4.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原型定向的作用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含义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及时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变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作口头报告.促使智慧活动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3.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4.原型操作的作用
  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含义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3.原型内化包括的三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4.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