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大男子主义家庭教出来的孩子

时间: 2023-11-15 03:06:17

大男子主义家庭教出来的孩子

大男子主义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给予男性一种“优越感”,认为男性天生比女性更能干,更有能力,能够支配和控制女性。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大男子主义常常被灌输给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呢?

大男子主义家庭教出来的孩子

一、性别歧视的产生

大男子主义的家庭教育常常会产生性别歧视,孩子们被灌输了男女有别的思想,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优越,女性不应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应该在家庭中全心全意地照顾家人。这种思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使孩子们的思想观念和性别观念变得狭隘,缺乏对于异性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产生仇视情绪。

二、低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大男子主义的家庭中,男性通常被视为家中的决策者和支配者,而女性则是家庭中的依附者和服从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产生怀疑,并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成功,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和担忧。

三、难以适应多元文化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大男子主义则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念。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难以适应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要求,也难以接纳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种情况将会导致孩子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下降,以至于无法融入社会。

四、缺乏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在大男子主义的家庭中,男性通常被灌输了强壮、硬汉、无情的形象,而女性则是充满柔情和共情能力的代表。这种思想容易让孩子们认为,表达情感是一种弱点和缺陷,而情感沟通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教育过程会导致孩子们缺乏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笨拙和愚蠢。

综上所述,大男子主义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家长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尽量避免大男子主义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的平等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自信和有爱心的人。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大男子主义的爸爸该如何跟女儿相处,让孩子有安全感?

现实生活中,拥有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还是挺多的。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大男子主义和封建社会的大男子主义不同。在家庭中虽然他们具有绝对权威,但他们心思细密,会关心照顾人。

1、对于这样的男人让自己女儿有安全感的最好方式就是陪伴。

没有比陪伴更好的方法?,陪伴能拉近父女间的感情,能让女儿感觉到安全。通过陪伴还能克制我们自己的情绪,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通过陪伴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家庭环境更加和谐。

2、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对于自己的女儿需要有耐心。

教育子女本来就是很磨人的一件事情,如果你连最起码的耐心都没有,孩子又怎么会有安全感呢。所以对于女儿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只有对孩子多一些耐心,才能更好的教育她,而不会对孩子产生其它不好的影响。

3、对于女儿的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大男子主义的男人都应该考虑到,并时时关注。

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生活上总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情。作为爸爸,这个时候应该多关注关心她们的生活。特别是孩子的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女孩子情绪波动很大,所以多关注关心她们总是好的,能纠正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

其实大男子主义的爸爸需要创造的是让女儿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爱的存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最强的安全感。

什么是大男子主义(大男子主义有利有弊)

大男人现象,是和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分不开的。在旧社会,女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切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男人手中。“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老公可以胡作非为,妻子却不能有半点恼怒。时至今日,大男人现象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在个别男人当中,仍能看到这种烙印的痕迹。

大男人不一定就可靠。通常,有大男人主义思想的人,在家庭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事都是一副“我说了算”的态度,大小事儿都不让女人干预,始终不能低下那高贵的头。不管事情谁是谁非,“我说了就是对的”。大男人子主义,从本质上讲,是男人觉得自己比女人优秀,因而想拥有更多的权力(如果是这样,他也应该承担更多责任)。通俗地说,就是听老子的,天塌下来有老子顶着。过度的大男人主义,其实就是性别歧视的心理。

具体地说,大男人主义在家庭中的经常表现是:

——大事小事都由他说了算,妻子没有决定权、发言权,甚至是知情权;

——他永远是对的,妻子永远是错的;

——他不做家务、不照看孩子、不愿意陪伴侣逛街;

——他在外面生气、受气,所受到的委屈全到妻子身上找补回来,妻子是他的出气筒;

——他是主,妻子是仆,妻子应该包揽一切家务,他习惯坐享其成;

——在外面,他对妻子大呼小叫,来维护他的男人“尊严”,妻子只能忍气吞声;

——他霸道地要求妻子对他好,自己却不付出;

——他自己有外遇,却不允许自己妻子与任何男人有正当来往。

不过呢,大男人主义也是个有弊有利,褒贬各半的词汇。

大男人主义的优点主要在于,这样的男人通常都有很强的自尊与自信,具有典型男人的魄力和创造力,计划性强,做事果断,敢作敢为。他们在社会、单位、家庭中往往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类男人尽管自己偶尔会表示出霸道,但却能挑起生活的重担,为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和安全感;一言九鼎,让人信服和敬佩,能得到伴侣的赏识;有一颗男人宽容慷慨的心,不会为了鸡毛蒜的小事与伴侣斤斤计较,把保护家庭成员作为己任,同时也有自己的原则和担当,不会无限制的宠让伴侣,对于伴侣某些缺点他也不会刻意偏袒,语重心长地指出来,以理服人,因此,能得到伴侣的尊重和信服。如果有了孩子,在孩子面前更能树立高大、严厉的父亲形象,对孩子的后天教育起到积极影响,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新时代的大男人主义,在除去旧时弊端的同时,保持了男人固有的刚毅和责任,这也是大男人主义者值得称道之处。具体地说,这种大男人主义在家庭中的经常表现是:

——他认为照顾妻子和孩子是他的义务,妻子、孩子受冷受饿,受委屈是他的不对,他会感到难过;

——他不让家人为他担心,在外受了委屈一个人扛着;

——他不主动挑起对家庭的战争,以理服人,他知道吵架解决不了问题;

——所有的错误在家说,尽管他口头不服,但是心里会接受妻子和孩子的建议;

——对家庭的爱虽然不挂在嘴上,但是他会把妻子和孩子放在心里;

——对妻子和孩子的生活他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不会强迫妻子和孩子;

——他铁面无私,对于家人的不善之举,绝不会姑息纵容;

——他宽宏大量,对家人放心,相信妻子和孩子。

——有男子汉气概,是孩子心中的榜样;

——对待朋友慷慨大方,珍惜每一份友情,甚至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

说了这么多,其实,简而言之,即现代“大男人主义”分两种:一种是褒义;另一种是贬义。褒义是建立在尊重女人的基础上,男人赋予自己责任感;贬义的大男人主义是自大、专制、蛮横的,无视女人的价值,要求女人一切都要听命于他。殊不知,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盲目地顺从于其他人。

你的大男人主义体现在女儿身上

你的大男人主义体现在女儿身上

  大男子主义是和我国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分不开的。而身为父亲的你们知道吗?你的大男人主义会体现在女儿身上!

  

  观念上的暴力植入不亚于肉体暴力

  首先我们定义何谓坏榜样的「坏」,严重的坏可以归类为「犯罪行为」;其他广泛的,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偏差行为」。

  犯罪学家Sutherland认为,人从其亲密团体中,学得有关手法与违法的定义,以及规范的意义。犯罪与偏差行为都跟所有行为一样,都是经由学习得来。

  学习的意涵,学派学者Akers(1985)表示:「大多数偏差行为有关的学习,乃经由社会性的互动与交流而来,他人的出现、言语、行为、反应等等都使得增强变为可能,也提供了增强的情境」。

  由于孩子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不只是父母说的话,还包括无意识的举动。尤其当偏差的讯息或价值强度,高于守法的传统讯息和价值强度,就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当一位父亲不自觉的流露出「有钱能够摆平一切」、「今天我负担家庭的经济收入,凡是吃我用我的人都得听我的」,这类价值观若体现为具体行为,让孩子看见持这类观点的父亲占据不平等的优势,他对社会良善的概念,如「夫妻之间的敬爱」、「两性平等」等概念就会动摇。

  可见最可怕的影响不是孩子知道父母的价值观是错的,进而排斥。可怕的是将错误的价值观以为是对的,并奉行不已。

  家庭风暴总会往外刮

  过去我们往往将家庭的不良影响,着重在家庭暴力,像是儿童受到虐待,但我们却忽视了错误价值观的植入,同样会带给儿童致命的影响。

  错误的价值观会让孩子未来在择偶和处理自己的关系时,不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力需要伸张,还以为是自己心智不够坚强,或是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实践自己从小被建构的家庭角色:一位理当对另一半低声下气、负责伺候丈夫的妻子。

  其结果就如我们在影片中看见的,当父亲面对自己的女儿受丈夫颐指气,却丝毫不以为意。

  也许某些人夫会认为,只要妻子没有抱怨,又有什么问题。然而,家庭教育一环扣一环,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非但会影响自己和妻子,还会影响孩子,增加未来成为家庭,以及社会负担的机会。

  从教育的「社会学习论」来看,研究显示若父母经常参与孩子的生活,保持良好沟通,并总是能够将亲子间的问题有效解决,能增强孩子的适当行为。反之,孩子会将从父母身上所学的不良行为,发展到家庭以外的人际场域,这很可能造成孩子在学校遭受同侪团体的排斥。

  譬如一个男孩子在家中,总是看见父亲毫不掩饰的对女性成员有不当的接触。他在学校就有较大的机率对女同学表现出各种轻浮、不尊重的举动,这些都会造成他受到处罚、排挤的机会增加。而在家庭之外的人际团体上的失败,会一连串的影响他的学习。不当行为经由学校管教,但如果回头在家庭中依旧没有得到观念上的导正,或者直接引发严重的处罚,会加深孩子在家庭中的疏离,以及反社会人格的塑造。

  建立一个平等的夫妻关系

  为了让孩子在一个心智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其根本便是要建构一个健康的夫妻关系。这种健康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发于夫妻双方对彼此的爱、尊重与自重。

  男性必须要站在主动地位善待妻子,做一个懂得尊重女性的好丈夫。

  说穿了,男性是传统性别角色的受益者(Komter,1989),但做为男性,我想放弃自己的权力并不是一种阉割。在这个两性平权愈加发达的社会,任何促使夫妻撕破脸的情况,妻子往往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增加先生协商的成本;不然就增加协商的效益。(张育嘉,2008)

  前者的意思是说,你不愿意割让权力,你未来会失去更多;后者则是让先生了解,要是你愿意对我更平等,你之后的日子会过得更爽。

  这个成本,与其说转嫁给男性,不如说转嫁给整个家庭,拉低家庭每个成员的幸福感。

  说得更坦白一点,社会不一样了,今天虐妻不要等到孩子受苦,可能妻子就先受不了压力把你砍了。

  或是像我们常在韩剧中所见,夫妻失和,然后在孩子身上动脑筋,试图通过心理或情绪控制的手段影响孩子(Fauber、Forehands、Thomas&Wierson,1990;林巧翊,2003)。

  结果孩子承受不了压力,只好选择跟父母都疏离,结果是家庭失和。做人做到这个地步,还想要求有个和乐家庭,年老有人送终,根本是天方夜谭,当家中其他成员全是受虐狂。

  理想家庭的形式

  从夫妻双方权力均等的角度,理想家庭的形式,如「平衡型家庭」(balanced fmily),其特征是:

  一个家庭的「家庭凝聚力」与「弹性」不至于过高或过低,允许成员拥有适度变化的空间,并符合家庭成员彼此的需求。

  平衡型家庭中的成员,无论角色,都能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家庭关系平等而民主,在问题解决时也具明确、弹性的规则。家庭凝聚力高,家人间彼此的关系很紧密,彼此了解、互相关怀,但又不至于对其中的成员过份依赖,造成无法独立的情况。同时,家庭成员个别又能做自己,因不同情况调整的弹性空间。这样的家庭,能够确保家庭成员,尤其孩子的成长历程更趋于完善。

  以专家Beaver的五向度来形容,就是(邱郁雯,2003):

  家庭结构亲密但不过份依赖;

  家庭功能在内人、外人眼中健全且一致;

  家庭鼓励成员参与协商、履行决定;

  家庭成员具备清楚沟通、互相了解与接纳,承担自己责任的自主性;

  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顺畅、气氛良好,彼此间能互相关怀与同理。

  最后,我以《父亲给孩子的最后道别》(Dear Sebastian : A Father ' s Last Wish ,a Legacy of Inspiration)这本书的一段话,做为我们回头检视自己家庭关系,以及我们所扮演的角色。

  《父亲给孩子的`最后道别》的作者乔丹是一位父亲,他在34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为了留给儿子赛巴斯汀一份受用一生的礼物,他邀请了各个领域的名人为他的儿子撰写一封信。底下便是其中一封信的段落:

  人生中最棒的锚是家人。他们会无条件的支持你,你也会无条件的陪伴他们。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会安抚你,引领你走出低潮。在你成功达成目标,他们会与你一起庆祝这难忘的时刻。

  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样,亲情及友情也是需要经营的。在他们需要协助的时候,你要尽你所能的帮助他们,要懂得与他人合作。本着诚信的态度与人交往,才能建立良好强健的情谊。随时注意是否有自己帮得上忙的事情,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并且适时伸出援手。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彼此依赖、共生共存。人们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海边散步的时候,想想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能做些什么令他们骄傲的事情呢?你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呢?

  榜样是夫妻双方共同扮演的:男性必须学习主动关怀、女性不要被动放弃应有的权益,家庭成员皆能活出自主性。

  愿我们都能珍惜我们身边的人,用他们舒服的方式去爱他们。建构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家人,为了成全共同的爱,而不只是用一厢情愿的方式,满足自己无谓的男性本位主义。好让我们的爱得到应有的珍惜与重视,并因为我们互敬互爱的行动,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永远流传的珍贵遗产。

??

;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