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注重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学派别,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世界,更注重个体如何与社会进行交互。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人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生的三大课题:归属感、目的感以及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人生三大课题
一、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人们感到自己属于某个社会团体的感觉。人是群居动物,人类从出生开始就需依靠别人,一个人在整个人生历程中,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归属感可以缓解人的孤独感,增加人的幸福感。
二、目的感
目的感指的是人们感到自己在生命中具有使命和方向的感觉。人的一生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谁是我,以及我要做什么。人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的,才能拥有对人生的激情和动力,进而驱动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梦想。
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关键,同时也是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所有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好的交流和良好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需要有尊重、信任、合作和理解,而且还需要政治正确和善于交际。
以上三个方面是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人生三大课题。我们必须要深入挖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理学和人类社会化过程,进而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前进。
首先,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归属感。这不仅需要我们了解自己属于哪个社会团体,更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去融入这个团体。诸如加入社群、参加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活动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归属感培养途径。
其次,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目的感。这通常需要我们经历种种人生历练,我们可以多尝试不同的事情,然后深入思考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最后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方向。只有找到了自己的目的,才能激发自己的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好地跟随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们必须在人际关系中具备良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这需要我们认真聆听他人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化过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目的感以及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三大课题。人类社会化过程的推进也需要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何积极地去寻找和维护这三个元素,才能帮助我们不断进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本书中存在许多我读不懂或不太认同的地方,所以只挑选了自己感觉有用的地方进行了提炼概述。
目的论
由于之前对阿德勒并不了解,也只在其他作品中浅显的接触过弗洛伊德的思想(京极夏彦的《狂骨之梦》),所以在读到书中“目的论”思想时颇为惊艳。相较于弗洛伊德的因果论,我个人是更加认同阿德勒的目的论。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创造学术当中,他提到,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不幸,其实是由于我们心灵在过去所受的伤害所导致的,而阿德勒则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我们现在的任何经历并不是由过去所导致的,而是由我们自己所赋予的意义导致的。(你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心理创伤而陷入了当前的困境,而是为了某个目的才从过去的经历中选择相符合的事情用来创造了这个创伤。)
? ? 从小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者被家暴的孩子,是否一定会有性格缺陷,除了自卑与暴力倾向这两个结果是否还有其他正面选项?
如书中所说,自闭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过去糟糕的经历才陷入自闭状态,这是他自己选择了自闭!听起来很匪夷所思是嘛?怎么会有人自己选择了封闭自己。那么我们就从结果来看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如果孩子陷入了自闭状态,父母是不是会担心孩子的状态从而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爱。如果父母感情失和而这时候孩子却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那么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个矛盾是否会被暂时转移缓和。只要不出门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一旦踏出家门他就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没有任何特殊的关注与优待。
同样的出于某种目的而诞生的场景还有,尚未登上演讲台就开始紧张结巴的人、一想到要表白就大脑空白的人、我性格就是如此干不了这种事的人......
用过去的经历来合理的解释现在不仅可以自我疗愈还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这样看来自闭的好处是不是太多了,既然拥有心理创伤的人在社交与生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的关心与让步,那么选择为自己创造心理创伤的行为似乎也就想得通了。当然这些并不一定是人自己心中所想的,很多时候这些目的都潜藏在潜意识当中,在每一个念头的起灭间创造了这些限制我们的心理创伤。
注:阿德勒并不是说,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毫无影响,相反的影响会很大。但是如何定义过去这段经历对我们所造成的的影响的权利在你自己手上,而不是经历本身。
人如果只是一味关注过去,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是你自己选择了如今的不幸”。
你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往呢?
摘选:
你是否是一个容易失控的人?
阿德勒同时还提出,我们并不是情绪的奴隶,仔细想想如果你是一位青年,当你对父母发火时,如果这时候接到了领导或者心仪对象的电话,你的怒火能瞬间收敛么?为什么?
同时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位目前在和自己女儿争吵时,接到一通电话,在意识到来电者是女儿学校老师时,目前的语气马上彬彬有礼了起来,在客客气气的与老师交谈了5分钟后,目前挂掉了电话又开始了对女儿的训斥。
摘选:
关于改变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生出想要改变的念头,然而大多数人最后的结果也就只是想想而已了,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你无法改变的?
谈及失败的原因,可能想要减肥健身的人会说,他的时间总是不够、工作太过劳累、生活条件不允许。有着写作梦想的人工作与生活也太过忙碌,那些想学一门技艺的人会有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始。甚至会归咎于自己的性格问题或者能力不足,而阿德勒却说: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定了“不改变”的决心。”
尽管现在的自己有很多不满意不自由的地方,但还是一直保持现在这样会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都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解决与推算吧,简直称得上是轻车熟路了(路径依赖)。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那么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又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梦想着写作的人用着各种不写作的借口来保留自己“我上我也行”的可能,想要减肥的人也可以通过“我没有时间,我不喜欢运动,就一口就亿口”等理由,使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快乐时光。学习新知识的人同样会也可以归咎于“这东西太难,我不是学习的这块料”以此来为自己的放弃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固然真的去写作可能会使你的梦想破灭,选择健身学习也会使你疲惫不堪难以为继,可是明明有很简单的“去做”这个选项摆在了你的面前,你却要用各种的理由去搪塞开脱,然后在一次次念头起灭时去懊恼着悔不该,这难道不是一种更痛苦的选择。
你有过想要改变的念头嘛?
摘选:
三大课题
阿德勒将人生中遇到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划分,“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而这三类课题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课题分离
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做好自己的课题。(“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管好你自己的事”)
孩子的学习应当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与引导,而不是粗暴的横加干涉。
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家长向教授求助。
你喜欢一个人,你喜不喜欢她是你的课题,而她回不回应你是她的课题。不应用回报式思想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如果你想干涉她的课题那么你的烦恼也就会随之而来。
同样的在与朋友的课题中,如果他未主动向你求助,你也不要去主动干涉他的课题。而当他向你寻求了帮助,帮不帮是你的的课题,他是否感谢你那也是他的课题,不能妄加干涉。
过多的将精力集中在别人的反馈身上,本质上就是自我意识过剩。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会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去阉割自我,将定义自我的权利交到别人的手中。也可能是去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通过对他人的操控来补偿自身的自卑。一个健全的人不应是与他人比较,世上永远有比你惨的人,比惨无下限,也永远有比你更优秀的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优无上限。你应当做的是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中自己比较,自卑感也应当是与过去的自己对比,通过补全自身的不足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摘选:
结语
本书中阿德勒的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是改变自我的心理学,它鼓励人们每个人都能改变,人无时无刻不是活在当下,不应当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你无法做到改变别人无法改变客观世界,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诚然自己主观的变动并不会直接的影响到客观世界,但是却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去诠释与定义外部客观世界。
也许我有着悲惨的童年与失败的过去,如果按照客观上的定义那么我就是个不幸、悲惨、失败的人,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主观上如何定义过去是由我自己来支配,那不是不幸、悲惨与失败,是磨砺是经验是给予我前行的勇气。
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能劈开我心中冰封的大海的利斧。现在这本书凿开了我隐藏的内心,而我也将它推荐给你,至于读与不读、信与不信,选择权在你的手中。
最后借用罗翔老师在有次谈话中引用的这段无铭碑文做结尾。
书名: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译者:渠海霞
本书是一本颠覆我们常规概念的心理学书籍,是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本书,主要包括课题分离和建立共同体的感觉,课题分离是将自己和他人分割开来,不寻求他人认可,做好自己,这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而建立共同体的感觉,也就是幸福,是要将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1、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重要的在于你如何看待过去。
2、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3、用目的论的方法去分析人际关系现象,如生气、不出门等,生气并不是孩子惹你生气了,而是你为了生气所以孩子惹你了;不出门并不是因为自己内向就不出门,而是为了减少人际沟通的尴尬而不出门的。站在原因论的角度只会给自己找借口。
4、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5、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6、平等地对待他人,与他人保持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
7、学会课题分离,“我爱你,与你无关”。
8、课题分离了,然后不再寻求他人认可,就可以达到自由。人的烦恼很大程度来源于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得不到认可、得不到他人的喜欢,可能很烦恼,但这只会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就不是自己了。不寻求他人的认可,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最没那么多烦恼,就会活得自由。
9、如何获得勇气:伙伴的鼓励、自我价值感。
10、“一切烦恼皆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反过来说就是,我们的幸福也在人际关系之中。
11、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12、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处理好人际关系实际上就两个主题,一个是课题分离,另一个就是建立共同体的感觉。只要课题分离了,那么就不会跟别人对比,就不会有自卑情结,就不会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对自己也有了自主权,就可以平等待人,就可以获得自由,这是处理好自己这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参与人生课题,那就是要建立共同体的感觉,要觉得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那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要对共同体有价值,就要通过对别人的信赖、对别人的贡献来产生价值,这是与他人建立联系方面。
◆ 目的论
>>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即“目的论”。
>>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 关于过去
>>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 人际关系
>>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 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 自卑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一点你能够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 人生不是竞争
>>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竞争
>>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 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 人生课题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统称为“人生课题”。
>> 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 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 “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 自由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
>>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
>> 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 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 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 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 这一点请你一定好好理解。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 阿德勒心理学即个体心理学,是引导人走向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学问。
◆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 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 这里有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虽不同但平等”
>>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 有鼓励才有勇气
>>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
>>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 价值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东西
>>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 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
>> 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信赖
>> 信赖是指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 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 “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 幸福
>> “一切烦恼皆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反过来说就是,我们的幸福也在人际关系之中。
>>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 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 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 只要有了共同体感觉认可欲求就会消失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 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