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存在意义和目的感,这个目的感可以通过寻找一个生存的意义而达到。因此,阿德勒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理论,称为“个体心理学”,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追求生存的意义阿德勒。
追求生存的意义阿德勒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存是生命的本能,是每个生物都具有的特性。人类也不例外,从古代狩猎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生存。生存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活着才有追求其他目标的可能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追求生存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体存在的目的感。人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对生存目的感的追求。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人类的目的是为了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意义,达到内在的满足感。通过寻找生存的意义,人们可以找到一种满足感,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有价值。
从社会学角度看,生存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追求。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社会产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类的追求之一。追求生存的意义也包括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人类的使命。
从宗教哲学角度看,对生存的追求是与人类信仰密切相关的。在许多宗教中,生命被看作是神圣的,是与上帝或灵魂的连接。从这个角度看,生存的意义是通过实现神圣的目的,体现个人的价值和使命。
综上所述,阿德勒认为追求生存的意义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待,生存都是人类追求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明确自己的生存目的并为实现它而努力,才能在人生旅途中获得更多的内在满足。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幸福着别人的幸福,悲伤着自己的悲伤,似乎人生正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什么时候能幸福着自己的幸福,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呢?
如果人生真是如此悲苦,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甘之如饴,死而后已?
世界的复杂,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同样,我们对人生充满了诸多疑问,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
人生为什么会有哪么多的困境和不如意?为什么人生的幸福好像只是偶尔地路过,刚一亮相就不见?
其实这并非是人生艰难,只是与我们的自我实现有关。佛说,一旦你有了欲望,就苦海无边了。然而,人活着,就是为了欲望而活的呀,不然,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人,就是在这种自我矛盾中纠结、沉沦、享受。而要看清这一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我,及我们应对生活的方式。这本《阿德勒的生活重建课》,就带领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指引我们调整自己,并更好地应对生活。
作者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人心理学创始人、自我启发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诸多名衔如雷贯耳,他就是如今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心理学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这本《生活重建课里》涵盖了原生家庭、自我认知、亲密关系、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帮你全面了解自我,并融入社会。
现我仅从自我实现的方面粗略地介绍一下。
人活着,就有自我实现的本能,小到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寻找奶头,大到我们成年后会为自己的梦想不停折腾。于是,阿德勒提出了生命目的论。
阿德勒目的论的提出,源于他的医学实践。在医学实践中,他和一群同伴发现所有器官都有明确的发育目标,发育成熟后都有明确的形状。如果器官出现先天不足,人体会千方百计地加以弥补,或培育出新的器官来替代缺损器官的功能。因为生命总是这样,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绝不会轻易屈服于外界阻力。
然后,他们发现人类的精神活动与有机生命的运动也十分相似。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弥补缺陷、超越现状。 然后,有了具体的目标,就有了对成功的希冀,个体就会信心满满,不断克服现实障碍。
有缺陷的人,会特别关注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发展出某方面的超常能力。如贝多芬就是在耳聋之后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月光曲》,《挑战不可能》中盲人女孩陈燕,就练就了如蝙蝠一样的超声波听觉感受。 一个人的生命目标会依据TA小时候的欠缺和感受确立,然后终身难以改变。 在后来的人生中,这一时期形成的统觉,会左右着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缺爱,那么长大后就会非常珍视别人的好意,虽然有时候别人只是为了故意引诱TA,TA也会因过份珍视,而意识不到别人是在欺骗TA。
有时候生命的缺失给我们带来惊喜,有时候这种缺失会成为一种缺撼,但不管怎样,我们总是会用另一种努力来固执地进行填补、超越。所以,在个体的生命中,我们发现目的论相当明确。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并接受这种目的论。比如:怀有消极人生意义的人,真的是为了追求消极而存在的吗?这不是与生命的本能相悖吗?
上面我们说过,人的生命体聚焦一个存在的目的(指的是身体功能),一个生命的存在有其自我实现的目的(指的是精神追求),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当下要面对的现实,和对长期愿望实现的渴望,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及对当下不满现实的忍耐与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实现其生命的意义,但有些人因为社会适应性不良,就会衍生出一种曲线策略。这种曲线策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何为自卑情结?就是一种“我不行、我不能”的断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确切地说,没有天生不行的人,前面我们说过,人的生命趋向就是弥补自己的缺陷,而断言自己不行的人,只是缺少勇气。他们不愿真正面对自我,不愿为了自我实现去面对、去解决实际问题, 其真正的目的就是逃避。
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不愿面对。相反,拥有自卑情结的人,正是太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因为太清楚,他们害怕努力之后无法实现的结果,于是假装自己不行,像舵鸟一样把自己埋在沙子里。
而优越情结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经常见到一种人徒有其表,却夸夸其谈,好像自己齐天大圣、玉皇大帝还厉害。
但你与他们交谈,会发现他们并非只是夸夸其谈:他们是认真的。为什么 他们会与常人的认知出现巨大偏差 ?这就是优越情结在作祟。
比如说穷形极恶的罪犯、花言巧语的骗子,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有多不堪。在被别人指出和批判之后,他们也会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始终认为那本就是他该得的,他只不过拿回那些本该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崇拜、尊严等等。相反,别人对他们的指责,便是对他们的不公,比起他们对别人致命的伤害,显然,他们一点点的小受伤要重要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自卑和优越这两种情结呢?就是因为社会适应性不良。 他们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适度的生命关爱,有的备受冷落与摧残,为了自保,他们开始慢慢把自己包裹起来。既然做自己太难,那就不要让别人看见自己,于是自卑情结形成。有的人也会在这种情况下,走向绝对的反面。既然处处受阻,不如把规则全部撕开,完全用“我”的规则行事,这就形成了优越情结。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受到过度宠爱的孩子,他们走入社会后,也会陷入社会性适应不良。在家里,他们是世界的中心,踏出家门,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了。脆弱的,就会逃回家里,把自己关闭,从而形成自卑情结;无知无畏的,会把外面的人视为蝼蚁,认为不懂得尊重他们、不会围着他们转的人,统统都是垃圾,不值得让他瞧上一眼,于是他们就形成优越情结。
这就是社会性适应不良的两种表现,而它,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把人带入人生意义的反面――无意义。
不管是人生走向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其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确定的人生目的是没有变的,只不过是,一个人会不断地调整其实现办法。
所以,一个罪犯和骗子,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他们的认知,让他们真正实现其人生意义。那你可能会问:他们怎么可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他通过种种无意义的办法,无非就是想要实现其人生意义,但他用过的种种办法,都被他自己证明无效了,如果你提供一种他可能实现的办法,他会不听吗?而且这种办法,是被许多人证实是可行的,真的能帮助他们实现其人生目标,只要他们足够坚持足够努力,就能实现。我想,只要他不是彻底绝望的人,他肯定愿意一试,不是吗?
然而,一个努力追求目标的人,如果屡次受挫,不断经受来自外界的打击,也可能心灰意冷,走向人生的反面――无意义。他们可能放弃自我,像乌龟一样缩进自己的壳里,整天呼呼睡大觉,进入自卑情结;也可能看见别人轻松实现人生目标,就放弃原则,开始干一些投机倒把的营生,把别人都当傻子一样糊弄,从而进入优越情结。
其实把别人都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因为他们的人生彻底走向了无意义,想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得回到老路上来,继续努力,继续克服。所以,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多一个好人,多一个有自我实现的人,真的是比什么都宝贵。
有人说,人一生都在变,可塑性极强,阿德勒却说一个人的原型(也就是生存目的)在童年四五岁就已形成,这应该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所说的可塑性,是一个人调整他人生实现的办法,并不是重塑他的生存目的。
你看李子柒,她童年就想像爷爷奶奶一样过着一种怡然自乐的生活,但她不知道如何怡然自乐。因为贫穷,她以为有了钱,就能怡然自乐了,但并不是。最后她回到田园,许于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这时她才明白,她在童年时就一直梦想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子。
李子柒这样生活就很好,但你很羡慕,你可能去过这样一种生活吗?并不能。因为你的生存目的,也在很小的时候就确立了。如果你真正走进她那如画一样的生活,整日劳作,守着一个孤寡的老人,你会孤独会寂寞,会无趣会没劲,眼看着宝贵的生命如水的消失,你会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说,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生命存在于世,都有其独特的存在目的,这个目的在四五岁的童年时期就已成型。而且这个目的是什么,只有TA自己知道,也只能靠TA自己才能实现。人生奔忙一世,不过是在寻求它实现的方法罢了。
有人找到了,有人没找到,但绝大多数的人在人世中奔忙,正是因为没找到。因为找到了,也就安心了,闲适了,正所谓“心安便是归处”。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帮我们认识生命的初元,了解真我的存在,指引我们一步步走向自我的豁达。奔忙、焦虑、曲折,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该辜负,也不该仇视,而是应该接受,然后沿着它们,找到生活的彼岸,进入幸福的田园。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维克多·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
1997年9月2日,因心脏衰竭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弗兰克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靠自身体验所创的意义治疗。
所谓意义治疗(logotherapy),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1926年,在一次公开演讲上,他首次使用意义治疗一词。在他囚禁以前,他的思想就已形成,并完成了阐发这些思想的手稿。他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生活,不仅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得到了深刻的检验,并且,真实的感触,让他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强大。
弗兰克早年,就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有过正面的接触,并曾经直接受教于阿德勒门下。
他对哲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也有过私人的交往。意义治疗的本质上,是一种存在分析方法。它与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是它站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立足于人性问题,深入探讨人生问题,通过的人生问题的诊断,使治疗对象获得人生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2P3zM-6fQlejlFOihhq9Q
提取码: ji7w ? ?书名: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何忠强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1
页数:155
内容简介: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高度推荐。
作者简介:
维克多·E.弗兰克尔(Frank.V.E.,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辽学派 。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辽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