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三个阶段:关注生存谁提出的
教师的三个阶段,关注生存谁提出的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问题。但是,这些阶段的划分是由谁提出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并解释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一、划分教师成长阶段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师成长阶段的历史。教师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教育学家罗伯特·吉布斯在其著作《教师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这个阶段划分理论。他认为,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会遇到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应对不同的挑战。
二、教师成长阶段的挑战
那么,教师在不同阶段会面临哪些挑战呢?在初级阶段,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熟悉教育法规和政策,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中级阶段,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知识水平。在高级阶段,教师需要适应学校领导和教育政策变化,同时面对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处理、教师队伍管理等领导工作。
除了这些具体的挑战,教师还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工作压力、时间管理困难、与学生交流不畅、缺乏专业支持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发展来解决。
三、教师成长阶段的重要性
为什么教师成长阶段的划分如此重要?首先,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和发展前景。其次,这也有助于学校领导和教育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培训和支持需求。最后,这可以帮助实现教师的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优秀教师的产生。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这是许6569? ? 365日小能熊写作计划第70篇文章)
1、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二)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站稳了脚跟)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殃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
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二)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研究表明,微格教学的效果在四个月后仍很明显。
(三)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上述程序中有的属于自动化的教学技能,有的属于教学策略。研究者安排了训练组与控制组教师。
研究还发现,受训教师的学生在后测上的成绩比前测增加3l%,而控制组教师的学生只增加了19%。
(四)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科顿等人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①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包括课程方面、学生方面等,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②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理解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理解。提出问题后,教师会在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如果搜寻不到,教师就会去请教其他教师和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这种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③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了明确的表征,教师就开始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还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④考虑过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①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④行动研究。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斥f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