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马斯洛需求启示

时间: 2023-11-17 22:06:00

马斯洛需求启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指人们的需求能够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进行排列,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的需求。这一理论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成为实践中重要的启示。从多个角度来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启示非常重要。

马斯洛需求启示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员工的需求并不仅仅在于金钱或物质方面,更加强调人的心理层面。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不能仅仅以薪水为唯一的激励制度,还应该更加重视员工的自我实现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指导教育者的行为。教育者需要更加全面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实现和成长。只有这样,学生的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中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的前提下,人才能更好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人际关系中要考虑到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才能有更好的人情味和社交能力。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只有在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关注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社会的发展需要注重解决低层次需求,包括食物、环境、住房、卫生等,同时也需要关注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教育、文化、信仰等方面。

总的来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启示。无论是从企业管理、教育、人际关系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遵循这一理论,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充分、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主要起到一个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在心理学里,主要是告诉教育者,学生学习需要激励和动力。在满足一个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目标的追求。
所以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这种心理规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缺点和启示?

  启示:
  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类: (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此外,他还讨论了一些与上述基本需要有着密切关系的动机,包括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及审美需要,马斯洛解释了这些需要的内涵及其内容。在阐述各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时,马斯洛把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主导需要),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这种需要的支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人类的需要提供了一个较完整、较合理的框架。马斯洛认为,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一旦得以满足便不再成为人的行为的积极推动力。人对高级需要的满足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将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同时,需要是组成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就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启发他们为满足自己的高级需要,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的实现努力学习。

  不足之处:
  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处于贫穷落后阶段的其他国家的情况。   
  第二、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但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人们的信念及其信心的影响。信心是人们对行为实现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预期,就如虽然很多会有当歌星或当体育明星的愿望,但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痴迷到真正地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地步,所以说需求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所以说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点是犯了基础性的错误。   
  第三、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在马斯洛研究发表中,自己也承认:“一个人对性欲的要求不仅是性欲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与安全感”。实际上,尊重的需求是贯穿整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心理现象,大部分人实际上不仅有以穷困潦倒为耻和夸耀财富的自尊心理,而且还会有以朋友众多为受尊重的心理,更会有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誉的心理,由此可知尊重不能做为一种单独的需求来看,其只是各项需求是否满足的表现而已;同时,安全需要和交往需求从人际方面来说也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比如孩子们在学校中交往环境不好,有相互欺辱的现象,造成有些孩子不愿上学,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是安全需要受挫导致的还是交往需要受挫导致的。   
  第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之上,这就造成了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主义的合理化,这就等于排斥了西方的“博爱”思想,为孔老夫子由已推人的“仁”做了注脚。由此这一理论也就很难解释如“中国红军忍受破除艰困苦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象。实际上,马斯洛没意识到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大部分高层次需要本身应该就是包容有低层次需要的,比如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要随之而来则更是各项低层次需求的到来,所以说人们的基本需求与其高级需要往往是统一的,由此人们不仅可能由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高层次需要,更可能由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低层次需求,而这也就是人们会去除单纯的私念而去爱人类、以至爱自然的心理基础。   
  第五、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马斯洛在这方面曾提到:“生理需求若是到达20时,安全需求会出现5,爱的需求有可能会出现1”,而由此是很难有个标准界定什么样的需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出现另一种需求程度,甚至由此也就很难解释如司马迁在受刑后仍然能坚持写《史记》的动力所在。实际上,人们各项需求满足的标准是受人们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的,人们的信念是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底限,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行为志向的统一,当人们各项需求相互矛盾时各项的需求程度必然要首先满足信念的需求而受到信念的调控。

简述马斯络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管理者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生理需要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安全需要
  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需要
  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倾吐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而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体现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要
  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认知需要
  在完成了对生存、安全、归属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以后,个体开始试图认识外面的世界。因此,从认知需要开始到审美需要,马斯洛将其划为三种“成长性需要”,而前四种称为“基本需要”。事实上,认知也是由对外部慢慢发展到对自身,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印证了这一点——自然科学的兴起、对宇宙世界起源奥秘的探索,大大早于对人类社会本身的思考与理解。
  审美需要
  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人类初步学会了认识世界以后,开始有了这一更高的追求,也就是站在一个“美”的角度看待和理解自己及周围的万物。原始人类衣不掩体,从来不知道美与丑。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智慧的进步,开始渐渐有了审美的需要。当然,对美的认识也引来攀比等心态,只是对心理学来说,仅仅客观描述,不作是非对错评价。
  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较低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都属于这层次的需要。区分这两个层次基于这样的基础:较高层的需要通过内部(个体内在的内容)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则主要通过外部使人得到满足(例如,通过报酬、工会合同、任职时间这些内容)。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从动机角度来看,这种理论认为,虽然没有一种需要会得到完全、彻底的满足,但只要它大体上得到满足,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