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

时间: 2023-11-18 13:49:27

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

人类一直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而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仿佛更加渴望预知未来的种种可能。但是,有没有可能真的看到未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是一种新兴的概念,它揭示了人类大脑潜意识的神秘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

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

从科学角度看,潜意识是指大脑的深层区域,它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情感和思维。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潜意识能够传递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的信息。通过深度冥想和催眠,我们可以打开潜意识的大门,看到未来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潜意识不受现实的限制,能够离线计算,接收灵感和信息,并将其传达给我们的意识。

从灵性角度看,潜意识是连接我们的身体、心灵和灵魂的桥梁。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的过程就像是在创造现实一样,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未来经历。如果我们相信未来是积极的,那么我们将更有可能经历积极的事情。进入潜意识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信仰和意识做出审视和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从文化角度看,许多古老的文化和信仰系统中都有与潜意识相关的概念。例如,中国道家哲学中的“道”和印度教中的“梵我一体”意味着我们的精神和宇宙之间的统一。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的过程与这些文化和信仰系统的核心理念相似,即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与宇宙不可分割,并且与现实、时间和空间没有差异。

通过进入潜意识可以看到未来,我们可以对未来更清晰地展望,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信仰。然而,这种能力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建立和发展。同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要将所有的结果都视为绝对真实,因为未来是变化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为什么有种好像可以预知未来的感觉?

这不叫“预知未来”,只能叫“似曾相识”
心理学解秘“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
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

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
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
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
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
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
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
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
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
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
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
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
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
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
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
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
的感觉。
=================================================
其实这是典型的Deja-vu现象

Deja-vu现象,原文为法语dé jà vu,中文翻译为“即视感”,简单而言就是“似曾相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
似曾相识之感。

可是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却远未让人满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
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
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
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一个世纪以前,
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
”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
”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
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
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
觉。

剔除先入为主的所谓科学观,还有以下诸种解释:

1、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
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
的结果之一。

2、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
潜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为快过另半边所做成的。

3、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只是记不清梦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象那里经
历过。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对梦的记忆。

4、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见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再缓存区。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
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
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5、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死/^^^^生____/死。这是人的意识流动图。人出生有了意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到死了之后,
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从而一直往复。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
被下一段“生”的意识绞缠,就会出现deja-vu现象。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再形
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而不是不存在。

6、物理学上称这样的现象是时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于光速后时空交错,四维空间偶尔发生混乱的特殊人体感觉。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
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
经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有科学家猜测,这时控制神经和记忆神经的传输速度会大于光速。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
当然现在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只是猜想阶段。

7、虽然正统派的科学者们拒绝谈论灵魂的有无,或是毫无余地地否定这一观点,但是高能物理学及一些其他的边缘物理学对这个问题的牵涉是
不可否认的。首先,是探讨灵魂的构成物质。有一些异端物理学者提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高能粒子(物理学上有很多推测得来的证据,因为虽
然人类可以依赖物理法则和规律预言它的存在,但人类的科技力量不足无法验证,包括很多种高能粒子等),本身携带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
时间及空间的障碍,就是说可以在时间及空间中进行移动。这种推论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的特异性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进
行无序性时空移动。我们头脑中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称之为信息,虽然现在还无法搞清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但却可以肯定脑电波对它
有一定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或是脑内意识活动。而这种粒子平时就大量散播在我们周围的空间,当然也存在于我们的脑内。正因为它
的特性,我们才可以接收到外来信息进行思考、记忆、回忆,还有遗忘。所谓遗忘就是一部分带有信息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部的意识空间。遗
憾的是至今都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诱发这种粒子间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许与我们的脑电波及其他脑内化学物质有关。但是,当我们的脑死亡
后就会有大量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中的记忆区。由于尚不清楚这种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无法解释和推算它们的游离比率。在机率很
低的情况下,这种粒子在游离之后仍然保持着它在原来在人脑中的排列性状,换言之也就是保持着这个人(已经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记忆。当
它们在遇到新的结合目标(另一个人的脑)并结合之后,在这个人是新生儿(没有已经形成的记忆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人格的转移,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轮回或夺舍。但也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在结合后保持着潜伏状态到一定时间才突然觉醒,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突变现象
.(也存在于记忆已经形成的人身上结合后觉醒,使其丧失原有人格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是无时无刻都会与这种粒子结合,比如我们突然冒出
个怪想法,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些词句……甚至是做梦和预言等现象也都可以用这种理论解释。即视感也可以这样解释。

8、时空错乱。举个例子:你需要一个工具,但满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过了一会儿或一段时间,这个工具明明摆在平时放它的地方。用
爱因斯坦的观点解释,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时空,每个时空都按照一般的规律运行着,他们是平行的,一般不会有交叉,只是有时间的先后,
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时空交叉,即时空错乱,这是就会发生工具消失的情况,例如一把钳子没了,转眼它又在哪儿了,也就是谁说,钳子
暂时到其他的时空转了一圈,这个时候正让你碰上,当然,这样的巧合还是很少的。人也一样,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时空和未来的时空交叉,也
就是说,你有很短暂的时间进入了未来时空,很快又回来了,假如你在未来时空用钳子修了一辆自行车,你回到现在的时空后,还要进行同样
的动作(修自行车),但你的记忆里已经存储了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觉这件事,这个景象好像在哪里经历过。这和年龄与其他经历没什么关
系。

行文至此,说实话,我还是对deja-vu不甚了了。我也只能就自己的感情倾向选一个解释,或者说认定一个。时间的温度变化无端,我们只能无
奈的看着时间流逝,却无能抓住,这不仅是人生的残酷,同时也是人生的幸福——我们慢慢变老,如果儿孙还能记得你,这就是你在这个时空
唯一的遗迹了呢。或者,这是祖先崇拜的意义呢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改变我们的“命运”

前言:我们都知道潜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利用潜意识?让潜意识进入意识,能够改变我们地命运吗?

最近在读一本书《七堂思维成长课--精英群体的行为习惯》,里面提到了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 卡尔·荣格 的一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

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总结了所有我正在进行的自我提升的学习: 我所读的这些自我提升的书籍、做自我改变所作的努力、以及自己在改变之后的成长,本质上都是在让自己认清潜意识、让潜意识进入意识啊! 作为2019年的第一篇文章,来总结这个有关自我提升本质的内容,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让潜意识进入意识,能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来举几个例子。

在我阅读的这些自我提升的书籍当中,有非常多都提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丹尼尔·卡尼曼 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以及他有名的两个概念: “花心思的推理”和“不费力的直觉” 。这两个概念,代表了我们大脑中的两套不同的系统:一套注重分析推理,重在“慢”;一套偏重本能反应,重在“快”。这两套系统共同作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根据场景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慢系统负责我们的推理、自我控制、前瞻性思维,但是它可以同时执行的任务少,讲求执行的次序,而且运行慢;快系统负责将慢系统中的任务转换成可以自动处理的行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的任务,但是它基于的是对任务的简化处理和认识。

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两个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存在,并且充分和正确地利用它们的话,往往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地麻烦和失误。比如,如果长期使用有意识的慢系统,那么由于它消耗精力非常大,会让我们很快就感到疲倦而让效率降低;并且因为慢系统能够处理的任务数很少,仅仅通过它是没法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的。如果仅仅依赖无意识的快系统,那么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力就消失了,完全依赖本能和历史经验,但是学过机器学习的我是知道的,如果没有大量数据集的训练,一个模型是无法准确预测和应用在未来的,那么人也一样,仅仅通过快系统,往往不能得到比较优秀的解决方案;而且因为快系统基于的是对现实的简化,那么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现实中的丰富细节,因而让我们的认知显得片面和不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七堂思维成长课》中是这样表述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大脑中这两个系统的存在,才能保证自己对不同时刻不同的系统进行调用做好准备,取长补短,利用好慢系统的全面细致,也利用好快系统的迅捷广泛;其次我们可以告诉大脑“什么是重要的”,那么我们的快系统在执行的时候就能做到不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和简化,从而做到轻重分明;最后,我们能意识到快系统对世界的简化,就能解释不同人对待事物的认知角度不同,而且在我们遭遇低谷的时候告诉自己,“另一个角度总是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察觉到”。

我在 万维刚 老师的《经营日课》里面,了解到了 安妮·杜克 的一本书《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作为一名心理学博士和曾经的德州扑克冠军,她这本书展示了很多关于决策的思考:

以上的很多观点,都是在印证一个事实:人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应该在分析问题和做决策的时候做到“灰度分析,黑白决策”。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潜意识中的两个偏见的描述。自利性偏差,指的是我们常见的,将自己的成功/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实力/运气,而将他人的成功/失败归结于他人的运气/实力,这样的一种思维偏见,这种偏见能让我们感觉良好,但是会阻碍我们正确的学习过程,因为我们的学习闭环需要我们对决策结果进行归因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反馈或者负反馈,如果归因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能被正确地评估和改进。动机性推理,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事物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这种看法一旦形成,是非常难被改变的,而且我们会下意识寻找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并且即使反面的事实充足,我们也会将其扭曲来解释为对我们有利的样子。

这两个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面对比自己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的时候,一句酸酸的“他就是蒙对了”,就是自利性偏差的典型体现。我们也都知道《列子·说符》中的一则《疑邻窃斧》寓言:当我们觉得邻居家孩子偷了自己的斧子,那么他的一举一动,哪怕呼吸中都显露出偷斧子的迹象;但是当找到斧子之后,这种怀疑的感觉就立刻消失了。这个寓言,把动机性推理展现地淋漓尽致。同样体现动机性推理的,是现在我们对网络谣言的轻信,以及父母在微信上转发的某一些“养生信息”。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出现,传播到我们的手机上,当我们看到之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看到-思考-相信”这样一个过程,而是简单的“看到-相信”,直到某一天因为某些情况我们才会去思考一下这个信息的正确和有效性。但是这种思考,往往会被现实中的类似信息所掩埋,因为社交网络的意义就是在于提供我们“感兴趣”的信息,这样一来,相似信息的出现又会强化我们的错误认知。

读完这本书,我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因为不确定性,我们要在意识里明白概率的存在,以及其影响下的对错观;因为实力和运气在决策结果里的相互交叉,我们要明白分析问题时候的区分;因为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在大脑里天生,我们要让这两种偏差在头脑中被认清,在人生中做到有效规避这两种偏见。作者还提供了两个比较好的方法: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敢不敢赌一把?”因为人们一旦把“赌”这个具体化的行为跟自己的抽象认知放在一起,就会对自己的态度严肃起来,而不是仅仅放出一个言论或者想法而不对其负任何责任;另一个就是在做决策的时候,因为结果出现的概率,预先想好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就像算法里面的决策树一样,这样一来当不同于之前想象的结果出现的时候,也能够坦然处之。正如 尤利西斯 将自己捆绑在桅杆上,把水手们的耳朵用蜡封住,来隔绝海妖赛壬的美妙歌声诱惑一样,我们如果提前做好不同准备,那么我们就能从容应对任何结果。

这依然是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两年前在公司参加了《关键对话》的培训,作为公司转型时期员工所需要做好的心态上的准备。一开始接受培训的时候还是比较抵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关键对话?那是高管才能碰到的吧。”但是等到培训结束了之后回到生活,才发现,关键对话比比皆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如果把应对关键对话的本领锻炼好了,是能够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的。

那么什么是“关键对话”?本质上,关键对话有如下几个特点:

这三点,构成了很容易构成冲突、造成不快、结果很糟的关键对话。在这种关键对话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在培训中,学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 退后一步,找到共同的目的 ”。你可能会问,“关键对话不是观点不同的对话吗?为什么要找共同的目的?”其实,在很多的争吵中,人们只是争执的是态度上、表现形式上、或者面子上的谁对谁错,而不是本质上的某一种深层原因。比如,在公司会议上,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观点,但是另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然后两个人开始争执,虽然这是一个关键对话,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两个人在本质上都是为公司来讨论和想办法;如果能将他们的思路转换到为公司着想这个事情上,也许这场关键对话就能得到解决。其他的情况比如夫妻间关于孩子问题的争吵、跟父母之间关于职业和婚姻的不和、跟上司之间关于工作时间的讨论等等。如果能够找到共同的目的,那么往往能将关键对话转换成对人际关系有着积极意义的谈话。

这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要想做到在关键对话的当口不被情绪所左右,不因为涨红的脸和突增的血压来释放自己不被控制的行为和言语,那么我们就需要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意识到自己在关键对话的阶段,而且自己可能会因为情绪失控而沟通失败。时刻在自己的面前放一面镜子,就像自己在大哭的时候,找一面镜子就能帮助自己不哭一样,来帮助自己认清当前的状态,从而有更大可能成功控制自己,完成关键对话的挑战。

在2017年,我订阅了得到APP里面 李笑来 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在这个专栏里面,我学习了很多有意义的概念和思路,比如“成长最重要”、“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付费其实是花钱捡便宜”、“打造多维度竞争力”等等。在这些概念里面,有一项被打上了“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这个标签,它就是“元认知能力”。

那么什么是元认知能力?它的定义是: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元认知其实就是,在自己的面前放一面可以观察自己行为和思想的镜子,然后在自己的每一步行动和每一个想法产生的时候,能够映射给自己观看;或者是另一个自己,只是站在高处,用上帝视角看着现实中的自己。这个“镜子”或者“另一个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让我自己能够用更宽广的视角,来全局地看待自己,而不是让当下的情绪或者感受,迷惘了自己的双眼。

元认知的过程大概是:

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是元认知方法的具体体现,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它能够释放出极大的作用:

它们本质上都属于元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而元认知,就是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的终极能力。

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对锻炼和应用元认知非常有用:

站在更高的层次,不再让大脑原始的响应来指导自己的重要生活,不再“总站在最底层与大脑纠缠”,让自己曾经读过的书、懂得的道理能够真正进入自己的思维里,来指导自己正确的生活,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这篇文章,有点儿像学术界的综述文章,把一个基本理论和几个不同的应用展现出来,是可以让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些思考。让潜意识进入意识,就等同于加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这一种最重要的能力,配合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多维度个人能力培养,一定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