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时,对于能够提供安全和支持的对象形成感情依赖。迷恋型依恋是属于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它是指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需要持续而强烈地寻求对另一方的青睐和接近,常常表现为献殷勤、追求和痴迷。那么,迷恋型依恋是不是焦虑型依恋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迷恋型依恋是焦虑型吗
一、迷恋型依恋的特征
迷恋型依恋的特征主要包括:
1. 强烈的情感需求:迷恋型依恋的人对于另一方的感情关注和接纳有着强烈的需求,需要持续地得到它们的关注和支持。
2. 献殷勤和追求:迷恋型依恋的人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情感和认同,包括不断地献殷勤、追求和痴迷。
3. 对亲密关系的追求:迷恋型依恋的人需要亲密关系,他们渴望得到情感的回报,并且希望与另一方建立深层次的联系。
二、焦虑型依恋的特征
相对于迷恋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特征也比较明显:
1. 对分离的担忧: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对与另一方的分离产生担忧,害怕失去他们的爱和支持。
2. 需求承认和重视:焦虑型依恋的人需要被另一方承认和重视,如果他们觉得被忽视或者被冷漠,就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安和愤怒。
3. 心理高度敏感: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对情感事件和人际互动有着心理高度的敏感性,很容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反应。
三、迷恋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联系
迷恋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都是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它们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1. 都需要对方的认同和接纳
2. 都可能不信任自己的能力,需要依赖他人
3. 都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4. 都对亲密关系有着极高的需求
因此,迷恋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这取决于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依恋特征。
四、结论
迷恋型依恋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对感情的主动追求,他们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强烈的求偶欲望,与焦虑型依恋比较有一定的不同。迷恋型依恋者期望保持亲密关系,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总而言之,他们对别人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兴趣,并希望对方能够回应他们的感情需要。而焦虑型依恋则体现出一种对失去亲密关系的担忧和紧张感,总是需要另一方关注和支持才能够获得安全感。
笔者以为,迷恋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体表现的依恋特征。在任何情况下,理解个体的依恋类型以及其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焦虑型依恋有两种: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
焦虑—反抗型依恋的意思是:这类型的儿童每当监护人将要离开时情绪波动很大,表现出苦恼与反抗,但是当监护人回来时他的态度又很矛盾,既寻求接触但同时又产生反抗。所以,这种类型又时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0%~15%。
焦虑—回避型依恋的意思是:这类型的儿童依赖性并不高,对其主要监护人,或者说与可能和其构成依赖关系的另一个体并不产生高度的情感体验,但这很有可能是儿童回避行为反应的一种表现,其内心很有可能有依赖的需要和倾向,这类儿童约占20%。如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扩展资料:
依恋理论的起源和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 M.Ainsworth) 创设的“陌生情境”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安全型依恋,二是回避型依恋,三是反抗型依恋。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依恋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焦虑—反抗型依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焦虑—回避型依恋
四种依恋类型为安全依恋、回避型、反抗型、破裂型。
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
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
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第一种是安全型,和儿童的安全型完全相同。第二种是痴迷性,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这类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依赖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分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
爱情依恋理论中提到的三种依恋关系是: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形成于一个人从小与父母的良好互动。这种依恋关系的特点是信任和彼此滋养,即使双方不在一起,也能保持这种信任和滋养。
2、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被称为不安全的依恋。其中,焦虑型依恋主要表现为对另一半过于依赖,缺乏自信,总是担心被抛弃。回避型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不喜欢过于亲密的接触,缺乏建立承诺的习惯,他们往往会破坏任何有可能发展亲密关系的机会,这种依恋类型常被用作防御机制。
3、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在遇到可能的亲密关系时,往往选择结束这段关系,因为他们害怕对方会结束关系。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控制局面,因为这是他们在小时候无法做到的。
恋爱技巧推荐:
1、在开始一段关系时,要有互相吸引的好感。保持好奇心,尝试去了解对方的世界,并展现自己的热情。同时,要避免过度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在感情中,互相理解和包容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在相处中可能会有摩擦,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摩擦。一段健康的恋爱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倾听。
2、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音。恋爱中的双方都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忽视对方,而是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爱好,保持个人的魅力。
3、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坦诚相待。如果有问题或矛盾,直接和对方进行沟通,不要隐瞒自己的感受。恋爱关系应该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双方应该相互鼓励和支持,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