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体操 指中国古代(清代以前)体操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体操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有大量的文物记载着体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跑跳、投掷、打击、游水等手段,猎取生活资料,当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用欢呼、舞蹈来庆贺自己的劳动成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诗序》上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中国汉字“舞”字的演变,开始时甲骨文写舞字是“*”,像人两手拿着树枝之类在舞蹈,双像人拿着火把在跳舞(后来体操中的轻器械有火棒操,这同古代当时舞蹈十分相似),这说明在古代人的舞蹈活动中出现了体操运动的雏形。当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发现跑跳、投掷、游水、舞蹈不但可以用以获得生活资料,表达自己的欢畅感情,而且对身体锻炼、消除病痛等有积极作用,于是体育运动(包括体操)便从劳动中逐步分离。·阴康氏》记载:“阴康氏时水*(dòng)不通。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里滞著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后来称阴康氏所发明的这种“大舞”为“消肿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也就是战国、西汉初期(公元前4~前2世纪)左右,原始的体操运动逐渐分化为两个支系。一个支系属于强筋骨、防疾病的体操。其中较典型的是古代医学名著《内经》中的导引术,把肢体活动和呼吸活动作为健身、防病的方法。到了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在进一步总结前人导引经验基础上,摹仿五种禽兽动作形象,编创了“五禽戏”。北宋时期的“八段锦”、“易筋经”等具有较大价值的健身体操整理而成的“内功图说”一直流传至今。另一支系是反映在古代歌舞、戏剧、杂技和流传于民间的技巧运动。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中,就有手倒立、后手翻、后空翻等动作。唐宋以后,技巧运动已经发展有叠案倒立、绳索上倒立、燕濯、筋斗等动作,显示了一定水平。宋朝以后,技巧向多面发展。在内容、技术水平方面都有充实提高。宋朝的杂技,就有鱼跃、燕式滚翻过圈子、过刀门等动作。到了清代,技巧动作技术水平更高。如《清稗类钞》上记载:“……忽倒竖以两足捧坛直立,以两手履地,绕场而行,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忽翻筋斗,起落如蚱蜢,久之……”可见技术上发展更成熟,动作更趋于复杂和形象化。除此,杠子功、皮条,在清代有很大发展。在清代的庙会上表演的“单臂顶”、“拳头顶”、“全背顶”、“童子拜观音”等动作,难度较大,说明中国古代杠子功已经具有非凡的技巧,并且具有中国民族的特殊风格。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