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秋季健身小妙招
秋季健身需要遵循的原则
1、注意补水;秋季气候渐趋干燥,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前后要多喝些水,通过补充体内的水分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并提高口鼻黏膜的防御机能。
2、充分热身:由于秋季是气温不断下降的季节,而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每次健身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避免在运动中受到伤害。
3、循序渐进:不要主观地认为秋高气爽,身体状态也不错,就忘乎所以地进行超负荷的体育锻炼。中医学认为,人体阴精阳气在秋天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所以健身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切忌过度,要适可而止。
秋季如何正确运动 秋天锻炼提高耐寒能力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秋季可谓锻炼的`好时节。秋天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
如何进行冷水浴锻炼
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至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因此很适合开始冷水浴锻炼,可以逐渐坚持至深秋、甚至是冬季。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人感到头脑清晰。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第三,洗冷水浴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据日本的研究者报告,哮喘儿童如每天用冷水沐浴1分钟或用冷水淋浴30秒钟,有可能防止哮喘发作并减少对药品的需要。
冷水浴锻炼需循序渐进:洗浴部位应?由局部到全身?、水温应?由高渐低?、洗浴时间也应?由短渐长?。常见的冷水浴锻炼有以下四种:(1)头面浴,即以冷水洗头洗脸。(2)脚浴,双足浸于水中,水温可从20℃左右开始,逐渐降到5℃左右。(3)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时间不宜太长。(4)淋浴,先从32℃左右温水开始,渐渐降到用自来水洗浴。
冷水浴并非适合每个人。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
运动适量防止损伤
从夏天的不爱动,到秋天的动起来,这其中还需把握好度,并非运动越多就越好。从中医理论讲,秋天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适时有度地进行。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而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
秋天气温下降,时常阴雨连绵。肌体在这种环境下会引起血管收缩,关节活动能力减弱,极易造成肌肉、关节、韧带的损伤。专家提醒,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时间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一般应该做到身体微微有些发热比较好。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适当,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
另外,秋季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本身有高血压的病人在秋季的血压往往要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很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所以晨练前最好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运动时更要选择舒缓的项目,以免发生意外。
秋季健身有“四防”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4防:
防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防运动损伤由于人在气温下降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早晚凉风时至,空气干燥,极易外感“燥邪”而伤肺,还易引发其他疾病。秋季 养生 ,从现在开始。秋季抵抗能力差, 养生 保健是关键。随着天气转冷,秋冬季不远了。秋冬季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节,学会 养生 保健是少生病的关键。
秋季 养生 原则要谨记
1、多补水赶走秋季干燥
秋季对于中医 养生 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季节。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人的津液容易损伤,所以秋季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这个补水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皮肤的保湿,总之从头到脚,尽量让身体感觉润泽舒服。
2、吃蔬果帮助滋阴润肺
与今年夏季雨水丰沛反差较大的是,此时正应“一场秋雨一场寒”,不过秋雨却并不多,空气中的湿度很小,这时更应对秋燥重点防范。除饮水充足,饮食方面有哪些还能帮助防秋躁呢?中医来讲,秋季重点养肺,而白色入肺,因此,这段时间常吃藕、百合、白萝卜、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荸荠等清补柔润的“白色蔬果”,都可以起到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作用,让人从内到外都润起来不再燥。
3、多走走赶走抑郁惆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分时的 养生 内容,还有一大部分是关于情绪的,应让情志平和。秋分 养生 ,宜动不宜静,动起来才能帮助气血收养,且此时空气质量佳,多出去走走既可锻炼了身体,也能让人神清气爽。当然,除了快步走、跑步之外,多登高远眺也是个好办法,登高远眺很容易赶走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4、适当添衣,勿贪凉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着凉受寒。早晚温差加大,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严实。
除了早晚添加衣物,睡觉时也不可贪凉。这个时节可以撤掉夏季用的凉席,关上空调,将薄被备在床头,随时取用。
5、睡得早一点
经过三伏天“昼长夜短”的洗礼,到了秋天,很多人都会觉得疲劳,这就是俗说的“秋乏”。
此时,中老年人睡眠不足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一定要调整作息。最好10点左右就上床休息,养好体内的“阳气”。如果实在没有条件早睡,那么一定要在12点到凌晨2点之间入睡,否则会对身体有比较大的损伤。
6、以有氧运动为主
宜人的秋季,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但秋季气候与夏季不同,天气慢慢转凉,爆发性的无氧运动易引起身体不适,甚至造成运动损害,所以健身时一定要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例如,爬山、慢跑、散步、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7、培养乐观情绪
秋季 养生 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8、饮食要以滋阴润肺
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酸味入胆,促进胆汁分泌,可以解油腻、降血脂,有助于健脾和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