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粘腻、喉咙痰多、身体乏力、虚汗直冒……很多人都有这些症状,但因为没病没痛,去医院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湿气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跑到皮肤上就会形成湿疹、跑到四肢就会引起水肿、跑到头部就会导致晕眩、跑到关节就会导致关节酸痛,可谓“遗患无穷”。
湿气重,少喝水行吗?
既然有湿气,那少喝水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湿气是滞留于体内的“死水”,是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问题所致,如脾阳不足,因此少喝水根本没用,这就好比“因噎废食”,不但毫无意义,还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湿气从哪里来?
湿气来自两种途径,即内湿和外湿。内湿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外湿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湿邪侵入人体造成的。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运动是造成内湿的重要原因。中医有“久坐伤肉”的说法,这里的“肉”指的其实是脾,因为脾主肌肉,缺乏运动就会肌肉无力,反过来就会累及脾。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就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滞留体内就变成了“湿”,人就会虚胖。因此,道家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就是提倡饭后散步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如何祛湿?
既然有湿气,那就祛湿呗。可是一位灸友反映,她连喝了几个月的红豆薏米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什么呢?一方面这种方法作用较小,另一方面它只能祛除体内已经生成的湿气,却不能防止湿气再次形成,也就是说,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外湿,我们可以从生活习惯做起,避免湿气入侵。但是,对于内湿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涉及到内湿的形成原因了——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可见祛湿重在疏通气机。
脾属土,土能克水,当湿气为患时,健脾势在必行,且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让脾有能量运动起来。此外,中医认为“脾喜缓肝苦急”,脾这个“慢性子”需要肝这个“急性子”带动,因此在健脾的同时还要疏肝,“肝主疏泄”,关系着全身气机的条达,疏肝可加快气机疏通的节奏。健脾疏肝双管齐下,这样一来,湿气就祛除了。
艾灸8大穴位,排出一身湿气
古语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湿气入体则如油入面,难以排出。中医也认为,在“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这也是上文那位灸友连喝了几个月的红豆薏米粥也未能祛湿的原因之一。
此外,祛湿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气排出;一种是让气机流动起来,让湿气不再滞留体内。毋庸置疑,能同时兼顾这两种方向的当然非艾灸莫属了!
肝俞穴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它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不易受补,因此肝俞穴最需要疏通。艾灸此穴能补肝阴、散肝热、疏肝理气、疏通肝经,帮助肝脏有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出。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有效缓解水肿。
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穴内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艾灸此穴可利水消肿、健脾去湿。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胃互为表里。艾灸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湿、健运脾阳、生发胃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能消除因水液滞留而导致的浮肿。
丰隆穴
丰隆穴是治疗痰疾的要穴,对于因“脾虚失运”导致的“痰湿内盛”效果尤佳,艾灸此穴可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
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为火穴,被称为“人体的出气筒”。艾灸此穴能疏泄肝经湿热、调和气血、养肝柔肝,并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太白穴
专业的穴位查询、视频穴位讲解、中医师配穴。更多灸疗资讯,或者在线咨询灸疗相关问题
可手机关注:艾灸匠心居 公众号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脾经是少气多血的经络,血有余而气不足,常出现气虚症状。艾灸太白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可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有效改善脾经经气不足的症状。
如果本身已经湿气重了,那就要好好调理加上适当锻炼,还有就是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
首先要看自己湿气重是怎么得的,是不是生活或者工作环境比较潮湿,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就要尽量远离或者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毕竟身体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冰的凉的,辣的刺激的食物也要少吃,本身有湿气的人越是吃刺激食物越会加重病情。湿气重的人会舌苔厚,舌苔有齿痕,排便不好,要通过改善饮食习惯来调整身体的问题。
生活习惯上要加强锻炼,其实锻炼身体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运动排汗可以帮助身体湿气的排出,但是往往湿气重的人不喜欢运动,就喜欢躺着或者坐着,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动起来,这样才能排出身体的湿气。
还有就是要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早睡早起身体好。
艾灸对体内湿气的排除,有没有作用?
刮痧主要通过刮痧板或其他介质在皮肤上沿着经络运行反复摩擦进行刮痧将体内毒素通过出结核排出体表,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的效果。 但是,由于湿气大多附着在肌肉韧带筋膜的间隙,与它们像粘合剂一样,好像被油覆盖着,很难分离,光靠刮痧很难排出体外。拔罐通过真空负压作用,通过强烈的刺激挤压皮下毛细血管,形成皮下出血、痣、水泡等。 这样可以排出一部分冷空气、湿气和毒素垃圾,但湿气不能完全脱离体表。 拔罐后罐装打印消失,毛孔闭合,湿气继续聚集在体内。
但是艾灸调理通过艾蒿的作用可以让药物的空气从毛孔中渗透,去除体内的寒气、湿气,溶解一部分湿气,通过出汗从毛孔排出体外。 部分通过大小便、月经、痰液、鼻涕、皮肤上出现红疹块等途径排出体外。 所以艾灸调理排涝效果非常好。艾灸烹饪侧重祛痰、化寒、化湿,刮痧侧重病邪不表问题,拔罐侧重急性疼痛、瘀血,对轻微寒湿有一定疗效。 三者各有好处,烹饪时一定要根据个人体质加以区别、灵活运用。
刮痧治疗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颈部背部和腰部面积大,容易操作,但刮痧很痛,普通人受不了它的疼痛哦。刮痧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通过对体表的刺激,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最后出现类似红潮的现象,严重者出现黑紫等。 刮痧要和刮痧油一起刮,掌握正确的方法哦。拔罐治疗是应用最多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目前拔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火罐法、闪罐法、竹罐法、药罐法等。拔罐是利用负压原理的理疗,你注意到气压越高抽出的水越多,抽出的水中还有血吗? 这是毛细血管破裂的现象。
艾灸的主要功效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如果想要去湿气的朋友,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曲池穴、关元穴、中脘穴等,那艾灸后怎么看湿气排出呢?一般会有长红疹、水泡的情况,症状不严重,会随着湿气的排出慢慢消失。另外还有出汗、排气增加的表现。
艾灸后4大症状表明湿气排出
1.长红疹小水泡
艾灸的皮肤,局部长出小红疹子,或者是小水泡的话,说明是湿气在排出体外,不过也有可能是艾灸温度太高烫伤导致的水泡,观察一下没有大碍的话就没问题,会随着湿气的排出慢慢消失。
2.出汗
艾灸的时候会出大量的汗,这也是一种湿气排出的表现,要注意,艾灸完出汗不能立马去洗澡,这个时候毛孔是张开的,会造成寒气入体,建议4小时后再洗澡。另外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出汗的情况需要2-3天才会慢慢小时,这种是体内湿气较重的表现。
3.肚子咕咕叫
艾灸的时候肚子咕咕的叫,可能是艾灸活血化瘀、健脾胃,促进肠胃的蠕动导致的,还会有放屁多、放屁臭、拉屎很臭的表现,这也说明湿气正在排出体外。
4.情绪波动较大
艾灸后怎么看湿气排出,还有一点比较特殊,有的人艾灸完情绪波动比较大,要么焦虑要么抑郁,或者容易发货等。这些人平时体内的湿气重,艾灸导致阳气上升,身体里的负面情绪表现出来了,就会以情绪的方式给发泄出体外。
湿气最怕三种水果
1.苹果:苹果是一种性质比较温和的水果,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富含维生素有养心健脾、补气、生津润燥的功效,帮助去除湿气的效果非常好,适合脾虚、食欲不振的人们食用。
2.甘蔗:湿气重的朋友吃甘蔗,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尤其是夏季非常炎热,湿度大,很容易引发皮肤病,吃些赶着有注意排出体内的湿气,预防疾病。但是注意不能吃太多,甘蔗的糖分高,还比较寒凉,吃多可能会助长湿气。
3.猕猴桃:体内的湿气重,但是没有脾胃虚寒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吃猕猴桃,但是也不能吃多,性质含量避免算上肠胃。
去湿气最好的食物:薏米、白扁豆、辣椒、山药、冬瓜、南瓜、鲤鱼、绿豆、莲子等。湿气和人们的脾脏功能是否症状有关,想要去湿气的效果好,就要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
湿气重的患者可通过调理饮食、运动、艾灸、口服药物等方式进行调理,湿气重通常是饮食不节、环境潮湿、脾虚等因素导致。
1、调理饮食:体内湿气较重的患者可以吃祛湿气的食物,如冬瓜、白扁豆、芡实、薏苡仁等。白扁豆甘温,可以健脾化湿,芡实味甘、涩,性平,具有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薏苡仁味甘、淡,可以起到补脾渗湿的作用,适合脾虚湿滞者食用,可辅助改善湿气过重的情况。
2、运动:湿气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健走、瑜伽等,可以升举自身阳气,有助于湿气排出。
3、艾灸:体内湿气较重的患者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艾灸中脘穴、大椎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现代人多湿气重!体内“活水”变“死水”,艾灸健脾,一灸了之!”,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