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就皮肤干痒难忍?
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一来痒的心烦,二来严重了也许会诱发其它肌肤问题。
那要怎么办呢?
使劲洗洗洗?还是搓搓搓?这些方法都不可取。
今天小夏给大家分享几个“补水穴”,大家用起来,保持冬季皮肤干净卫生又健康!
(2)用手掌轻触时,没有湿润感;
(3)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呈现出干巴巴的状态;
(4)有的部位有干燥脱皮现象;
(5)洗澡过后有发痒的感觉;
(2)皮肤有弹性,线条圆润光滑;
(3)皮肤表层无干燥、脱皮或细纹,脸色明亮;
(4)无干燥脱皮现象,尤其是洗澡后或秋冬季。
首先,我们要利用好自身的条件,从内而外地进行调节。我们人体身上就有4个重要的“补水穴”,经常艾灸可以很好地改善皮肤干燥瘙痒的问题,让你不分季节拥有光滑紧致的肌肤。
1、肺俞
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肺主皮毛,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能改善肺脏功能,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可以治疗皮肤干燥、湿疹等皮肤病。
2、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热毒郁滞、气血失和等皮肤疾患可通过灸合谷来驱邪外出。
3、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善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濡养肌肤。
4、丰隆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皮肤得以润泽。
5、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6、太溪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凹陷处。
除了艾灸上述“补水穴”进行内调外,我们平常也得注意好保养。
①全身保养
沐浴之后肌肤是很容易受到刺激,要穿一件透气性强的衣服或者是喝杯水,有条件可以擦些保湿身体乳。
②饮食调理
要适当的休息调节心理压力,在饮食调节方面,要多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多喝水。新鲜蔬果和牛奶豆浆这些水分含量高的可以多吃,还有那些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黄豆、花生、芝麻油也可以常吃。
③提高室内湿度
室内的湿度同样是很重要,可以在室内放几盆水或者是水养植物,这能保持我们室内空气湿度,能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能帮助我们皮肤吸收水分。
⊙注:本头条号为中医健康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文章仅供学习参考,如涉及用药疗方,请在执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皮肤瘙痒症的治疗,西医以以镇静止痒为主。若是皮肤已经出现干痒,切记不可去抓挠患处,以免越抓越痒,更会导致范围扩大。可能大家会有过这种经历,有时候当你从寒冷的室外一下子进入温暖的室内,或者是晚上临睡前脱掉厚厚的外衣躺入被窝的时候,在一冷一热的刺激之下皮肤会突然觉得一阵阵发痒,会忍不住搔抓一下,却往往是愈痒愈搔,愈搔愈痒,越抓到后来瘙痒越严重,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搔抓很可能会损伤皮肤,加强皮肤的反应性,如果你挠得太用力了,可能会引起皮炎或是留下色素沉着和皮肤苔藓样硬化,这样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困难了。所以说很多情况下如果瘙痒不是很严重就尽量忍一忍,不要随便去抓挠,可以在干痒部位用一些润肤保湿的东西。如果痒的比较厉害,也可以局部涂抹一些具有薄荷等清凉成份的止痒药膏/药水(如炉甘石洗剂、赛庚定霜、去炎松尿素软膏等)来缓解症状,使皮肤逐渐恢复正常;或是用浸了凉水的毛巾局部冷敷的方法也可以减轻皮肤发痒的症状。在口服药方面,皮肤干燥者可以每日服用三次鱼肝油丸,
每次一粒。口服多种维生素(如施尔康,善存片)、钙片等,对瘙痒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出现普通的瘙痒症状时,可以在白天服用无镇静作用的息斯敏、西替利嗪等,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有镇静作用的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赛庚啶等。如果全身瘙痒难忍者,可服非那根或赛庚啶等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
有些人艾灸后皮肤出现红晕,甚至很痒,忍不住想用手去挠。那么,艾灸后皮肤痒怎么办?可以用手抓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艾灸后皮肤极痒怎么办这是做完艾灸后的正常反应之一,精油按摩和艾灸都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皮肤外排,这些东西排到皮肤上就刺激皮肤痒,只要你能忍受,是不用理会的,如果不能忍受,就暂停艾灸和精油推拿即可。
艾灸后很痒怎么处理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艾灸之后,艾灸之阳气的渗透作用,由于肝、脾、肾之阳气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功能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与病邪有了抗争的势力,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和其他组织器官而走入皮肤,正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毒、排病反应。类似西医所说的皮疹,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疼痛难受,有的流黄水,有的干燥起皮……越是瘙痒,说明毒气越重越深,对内脏、血液、器官损害越严重。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也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类患者还比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皮肤作用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体内有任何病邪,人体自己先要通过皮肤排出,能排到皮肤的毒素,看着多么可怕,那已经是没有威胁了。中医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先受制于内而后发于外”。只要能发出来,此病一定能痊愈,这就要看患者能否给病邪排出的机会。能否坚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在《明疮疡痛痒麻木论》中有这样两句话:“若人质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拿人与火的距离说明痛和痒的关系。痛了,那是因为离火近;痒,那是因为离火远。
因此,“痒”,是因为虚,不是身体虚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温煦得不够。如果我们通过长期艾灸,身体阳气充沛,体内的风寒湿排出去后,就不会出现“痒”了!
“痒”在现代医学来说,属于神经系统掌管的知觉。当瘙痒出现时,大脑发出“挠”的指令,这个指令得不到实施,神经调节就失调,就想别的办法,让面部肌肉抽动,自行解痒。
艾灸后的5大症状 1、有麻感、穴位冒寒气。
灸后膝盖处有向外冒风感或发麻感;还有艾灸命门穴或肚脐是涌泉穴发凉,属风邪外排或寒湿气外排现象。
红白相间斑点。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一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2、皮肤成片潮红、有水汽。
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还会出现成片的潮红,甚至有水汽,手摸起来有潮润的感觉(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罐施灸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艾灸悬灸较少出现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经相对足够,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3、出现皮疹,发痒。
如体内湿气较重,灸治过程中面部或身体上会出现小皮疹,并且发痒,这是体内湿气外排的表现。此种情况可继续施灸以观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则罢,不退或加重则可加灸曲池、合谷。妇科问题严重的患者,施灸时就会在肚脐周围,腹股沟处出现这些症状。
4、穴位深处出现响动。
有时在施灸过程中,特别是在施灸一定疗程之后,灸友会感觉在穴位深处有响动,这是达到一定灸量之后,长久积滞的经络得以疏通的表现。久病和难治性疾病多在出现穴下深处有响动之后明显好转。
艾灸后如果有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哦。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3. 艾灸四穴养生法
4. 艾灸十大养生穴
5. 艾灸养生穴位
6. 艾灸熏穴位的方法
大家平时在贴艾灸贴的时候,有的人贴的部位会感觉十分瘙痒,忍不住用手去抓。那么,贴艾灸贴痒怎么回事?贴艾灸后痒怎么办?
贴艾灸贴痒正常吗
正常排毒反应,是身体寒气外排的一种方式,如体内湿气较重,灸治过程中面部或身体上会出现小皮疹,并且发痒,这是体内湿气外排的表现。此种情况可继续施灸以观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则罢,不退或加重则可加灸曲池、合谷。妇科问题严重的患者,施灸时就会在肚脐周围,腹股沟处出现这些症状。
贴艾灸贴痒怎么回事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艾灸之后,艾灸之阳气的渗透作用,由于肝、脾、肾之阳气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功能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与病邪有了抗争的势力,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和其他组织器官而走入皮肤,正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毒、排病反应。类似西医所说的皮疹,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疼痛难受,有的流黄水,有的干燥起皮……越是瘙痒,说明毒气越重越深,对内脏、血液、器官损害越严重。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也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类患者还比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皮肤作用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体内有任何病邪,人体自己先要通过皮肤排出,能排到皮肤的毒素,看着多么可怕,那已经是没有威胁了。中医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先受制于内而后发于外”。只要能发出来,此病一定能痊愈,这就要看患者能否给病邪排出的机会。能否坚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贴艾灸贴痒怎么办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挠”肯定不是很好的办法。首先,这种病如果发作得不剧烈,常常表现为在冷热空气交换的时候,感觉到痒,“挠”的时候出现红道,并且有些凸起,那么你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得了慢性荨麻疹。
不管是不是荨麻疹,我都建议那些经常觉得痒,或挠之出现明显痕迹,及长湿疹的人,平时多用艾条灸关元、肾俞、足三里穴,长期坚持。尤其到了夏天,最热的三伏季节,常灸,再配合吃一些藿香正气水。艾灸最善补益阳气,藿香正气可以祛湿。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不要吃、喝冰冷的东西,出汗了,不要吹空调,用冷、用风把它收回去,出汗其实是排解湿气的最好方法。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痒、痒、痒,皮肤干燥起皮?身上这6大“补水穴”,艾灸起来”,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