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老中医50年胃病临证技巧:胃以温通为补!

时间: 2023-03-12 09:36:55

老中医50年胃病临证技巧:胃以温通为补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败,病难得愈,胃气尚存,则有一线生机。《医权初篇》中说:“治病当以脾胃为先,又一切虚症,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矣。试看精气二字,皆从于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核心要素,因此顾护脾胃就成了养生的第一要务,治疗的不二法则。偏偏在临床上,脾胃病的发病率又是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和困扰。

必须指出,中医学所谓之“脾胃”并不单纯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胃为腑,泻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为脏,藏而不泻,主运化升清。脾升胃降,一阴一阳,协调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内经》有时将小肠、大肠的功能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以胃统肠,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指肠而言。现代医学所谓之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可归属于脾胃疾病。

1.脾胃病主要是“阴证”

中医所谓的脾胃病,实质上包含了一大类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以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可以涵括在内。一般而言,根据中医的辨证,常常可以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从发病的病因病机来看,多是由于禀赋不足、恣食生冷、情志不调、水湿停聚等所致。

《素问·调经论》载:“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言不虚。不管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还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脾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都呈现“阴”的特点。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含义类似,可以理解为气的推动与温煦能力不足。气滞血瘀也是典型的“阴证”表现。脾胃湿热表面上看是一阳证,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是水湿停聚,蕴久化热,所以根本上还是阴证。

综上所述,脾胃病以阴证、虚证为主,即使一些表现为阳证、实证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虚、寒等所谓阴证的因素。下面我们就要回答,为什么脾胃病主要是阴证、主要是虚证。

关于胃,中医有三句名言。

一是“胃以喜为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意思是说,一般喜欢吃的东西对胃都有所补益,笔者以为这里的“喜”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解读,胃如果处于它“喜欢”的温度、湿度、硬度、位置下,就可以更健康。

二是“胃喜暖而恶寒”,这句话言简而意赅,充分说明了胃的“性格”特点。

三是“胃以通为用”,胃是六腑之一,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

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就得出本文的标题——“胃以温通为补”。

既然胃以温为补,那么脾胃病主要是阴证、虚证就可以理解了。通俗点说,胃部需要超过一般部位的热量才能正常地工作,如温煦不够,胃就会出问题,呈现出一派寒象、湿象;同理,脾胃不舒服,如果多采取保暖的措施,也多半能有所缓解。

既然胃以通为补,那么任何妨碍“通”的因素都可以造成胃肠道的疾患,比如情志因素造成的肝气郁滞,饮食不当造成的饮食停滞,都可以称之为“不通”,如果用一些促进气血通畅或沉降的药物将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需特别强调的是,情志造成的“不通”是促成脾胃病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90%以上的脾胃病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紧张、忧郁,笔者也比较认同这一观点。

现代医学也阐明了其中的一些机制,心身医学常将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首先保障的是大脑、心脏和肌肉的能量供应,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应对风险,人类的祖先就是依靠这种办法直面自然灾害和野兽威胁的。今天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明显减少,但还是广泛存在,而社会造成的心理压力更为普遍。人们在承受社会压力时和面对猛兽承受的心理压力时其反应机制一样,都会造成大脑、心脏、肌肉血供的增加,但效果却不一样,保障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是面对自然威胁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涉及个体的生存,所以这种反应常常是多余的。增加对重要器官的血液、能量供应,就要减少对一些任务不是那么紧迫的器官的供应,而消化系统不幸位于其中。对应激过度的老鼠进行解剖,会发现消化道有淤血,而淤血是血供不足,流动不利的直接证据,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气滞血瘀,也即是“不通”。

2.以自身为例

笔者不是专业的消化科医生,学中医也是半路出家,这方面的临床案例比较缺乏,但作为病家,直接的感受可能比一般医生的感受更深。

笔者先天禀赋不强,又因为鼻衄,自小体弱,属于气血双亏的体质。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外念书、工作,饮食无规律,作息不正常,另外情绪上也常有波动,比较容易抑郁、紧张,符合脾胃病生成的所有要件。长期以往,胃脘部不舒服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就是胀气、疼痛,伴有腹泻或便出不畅,即中医所谓之里急后重,晨起刷牙常有恶心欲吐的感觉,大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疼痛难忍,就去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型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当时的西医予以三联疗法治疗,治疗期间相当难受,印象最深的是消化功能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所有吃下去的食物又原封不动地排泄出来,而且痔疮的症状也出现了,治疗后体重降了好几斤,自感元气大伤,当时就寻思,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问题,必须采取对策进行纠正。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个上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机会,就很坚决地报了名。

系统学习中医以后,觉得中医真是一个好东西,当时还找上课的老师开过一个方子,现在方子的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印象中,服药以后,肠道经常会咕噜咕噜地轻响,有点改善,但不明显,中药煎煮麻烦,就是代煎的中药,服用之前需要加热,对我来说,也觉繁琐,中药就停了下来。不吃药,又想要健康,怎么办?还好,中医这个宝库,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方药,更包含了许多保健的哲学和适宜的技法。

当时调理脾胃,还没有形成一个“温通为补”的观念,但回想起来,确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这一思路。

首先,就是注意胃部的保暖。

一是外部的物理性保暖,过去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睡觉方式一是姿势不好,容易造成胃肠蠕动障碍,不“通”,更主要的是胃部容易着凉,导致胀气。穿衣服的时候注意不要敞开,衣服下方不能漏风,坐车的时候抱上一个小枕头,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在胸腹部盖上一层被子或毛巾。(小的时候,可能都有这种记忆,父母总会叮嘱睡觉时需要在胸口部位盖上被子,而传统的中国人对胸口的概念实际上非常模糊,现在想来,传统意义上的对胸口保暖,其主要用意也是要顾护脾胃。)

二是内部的保暖,不吃生冷食品,尤其是冷饮,水果不能过多,如遇上冬天,就是要吃也要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

其次,是注意饮食调养,对一切吃了感觉不舒服的食物全部从食谱中排除,比如油腻、煎炸的食品,刺激性、容易造成兴奋的食品,如咖啡、浓茶、酒精、可乐,容易造成过敏、胀气的食品,如牛奶、豆浆,吃饭偏于清淡,以七分饱为度。

再次,注意让心情平和。尽量让自己远离竞争性很强的活动,避免出现应激反应,节制娱乐活动,作息规律。

第四、保持肠道通畅,定时排便,自觉有气时可以采取散步、按摩等方法及时排出。

第一点,归纳起来,就是温法、暖法,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则是通法,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温法也会对“通”有一定帮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就是这个道理。脾胃病多是慢性疾病,脾胃病重在调养,因此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长期坚持“暖”法与“通法”,才能显现出效果,所谓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 ,就是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笔者数年下来,对这三点都很重视,尤其是后来成了家,有贤妻打理家务,照顾笔者很周全,饮食作息更有规律,胃病慢慢好了起来,这些年,几乎很少抱怨肠胃不舒服了,肛痔也几乎不发作,当然,如果是碰上逢年过节,酒喝多了,或者饮食太胞,或者肚子着了凉,还是会隐隐不适。

随着对中医的理解以及对心身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更增添了笔者对“脾胃病温通为补”观念的信心。笔者就向身边有胃肠道不舒服的亲朋好友灌输这一理念,只要接受这一理念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没有效果不好的。

3.“胃以温通为补”之理论渊薮与逻辑论证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温通为补”理念提出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线索。

3.1胃气是阳气

中医认为胃的第一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这两个短句让我们很容易想到煮饭烧菜的锅子。历代中医中也不乏这样的比喻,比如《医述》曰:“阳气之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宣发处见,虽是宣发,只有其体;阳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秉之气,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中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

这段话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胃的特点,胃气是一种阳气,有腐熟水谷的功效,阴气显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既然是一种阳气,如果遇到寒冷的环境,显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有一句话说得好,要以物暖胃,而不要以胃暖物,告诫的是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也是要求保持胃以适当的温度。

《脾胃论》所论的“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由生也。”以及“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这两句话全面总结了导致胃病的原因。对照今天的西医教材,其阐述也都离不开上述内容。饮食不节,主要是饱食无度,寒温不适,其重点则在于“寒”。情志不畅,则容易造成肝气犯胃。明白了这三个致病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就成了自然之选。

3.2胃的“脾性”

各个脏器都有不同的“脾性”,这在一些持还原论的人士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实情就是如此。不仅是中医观察到这一现象,实际上西医也观察到这一现象,比如,肝脏的代偿功能是最强的,心脏的节律性、力量是最好的,肺脏是最“娇弱”的等等。同样,各个器官对温度、热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男子的睾丸,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的环境中,否则其精子就不能存活,大脑这样的重要器官对温度也很有讲究,如果温度太高,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等情况,所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需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这里,笔者还想作一种哲学上的思辨,提出一种猜想,睾丸这种部位,是阳气极胜的部分,因此反倒需要阴柔的环境来平衡,而胃的部位正好相反,永远处于一种潮湿、阴冷的环境,所以需要阳气的振奋。而像子宫、卵巢这种地方,是阴气聚集的所在,与胃肠道的解剖位置靠近,有与胃肠道一样的特点,就是喜温恶寒,所以中医常有宫寒不孕的理论,治不孕,月经不调,也可以也应当多用温通的方法。

4.论胃病的中医防治

4.1防治均要用“暖”法

对胃病的治疗,必须掌握“暖”这一大法,“暖”法有从外的暖,也有从内的暖。从外的暖,从预防方面,如同上文所言之穿衣盖被,避免着凉,治疗措施则有热敷、艾灸等等,从内的暖,就是要吃热的东西,禁忌冷饮,如果要做治疗,则需要选择一些和平偏热性的药物,《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总之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养生的原则和治疗的原则是相通的。

4.2即使是阳证,也要用“暖法”

胃病刚发作的时候,也会呈现一种阳证的特点,对此,古人也有所观察,李皋创制补中益气汤,经受了数百年的临床检验屹立不倒,中医医生无人不晓,而其遣方立法的宗旨却在甘温除热法。“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温何以能除热,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胃病的大热之象正是“虚”,是“阴证”,所以还是离不开“温法”。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酒洗)、白术组成,而且特别强调要“温服”,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橘皮等皆性温,升麻、柴胡、白术等有解郁消滞的作用。

4.3药物如何能“保暖”

“温通”对胃肠道患者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物理的保暖措施不管哪种文化都能理解,而对于用药物去“保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起来就有差异了,因为药物本身的温度就是自然界的温度,又如何能让人体保暖呢?

中药理论有性寒、性热这一说法,“寒”、“热”的本质在哪里?“寒”与“热”一部分是可以直接尝出来的,薄荷、大黄等一尝就有凉爽感,干姜、附子等则给人以温热感,一部分可以直接“看”出来,为什么有暖色调和冷色调之分,红茶与绿茶,一热一寒,看看就知道。

另一些中药如人参通过尝和看并不能感觉到温热,又该如何理解呢?实际上,这类中药一般是通过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供应等让人体的产热增加。而寒凉药则相反,常常可以抑制代谢。

所以,服用温性的中药可以改善胃肠道局部的血液供应情况,减缓炎症反应,起到和物理保温类似的效果。治胃病用寒凉药,如黄连、黄柏等,跟西药的情况有些类似,短期效果也有,但长期则不行,所以临床上许多中医也都提倡尽量少用寒凉。笔者认为,相对于“证本质”的研究,“寒热本质”的研究将会容易得多,搞清楚寒热的本质,从干姜等热性中药中提炼一些能代表“热”的东西,可能对治疗胃病有明显的帮助。

补记:就“温通”疗法,笔者专门请教过朱抗美教授,对此,她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体会。她看的病人中,有许多是胃肠功能不好的,舌苔厚腻、偏黄、甚至大便秘结的,用普通的化痰祛湿清热中药方剂常常效果不明显,而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一味干姜,情况往往大为改观,可以很快地将厚腻黄苔化去,让大便通畅。笔者认为也可以作为“胃以温通为补”的又一佐证。

文章节选自:《诊余心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权申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校编:红景天 焦三仙

编辑:小郎中

肚子和胃痛

肚子痛是有很多种的。
“肚子痛”就是医生说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围很广,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只包括胃、肠、肝、胆、胰,还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肚子痛。
对号入座疼痛的性质
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堵塞、急性肠炎。
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感觉疼得厉害不厉害
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挂号
根据腹痛轻重缓急,可按以下顺序就诊:
1、普通外科 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2、消化内科 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3、泌尿外科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4、妇科 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5、儿科 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普外科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治疗胃病的方法

什么是胃病
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总称。经常发生于4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感染等以及吸烟,过度酗酒都可引起。
[胃病有哪些症状] 胃炎的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或在饮用橙汁、咖啡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发生。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胃病怎样治疗] 重视胃病患者的一般治疗,如合理的作息制度和饮食习惯,适度的休息、禁止吸烟和饮酒、禁用咖啡和浓茶。同时,应减少胃酸的含量并加强对直接与胃酸接触的粘膜层的保护。通常应用非处方药包括抗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并可适当选用解痉剂。
从临床医学来讲,长期服用抗生素对身体的确不是很好,至于你讲到的听朋友说的治胃病的方法,是不是真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治病用药之前首先要明确你老公的胃病的具体性质,属于哪种胃病,然后再采取合适的有利于他康复的药,这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的发展,对于胃病的治疗已进入一种无痛的状态,对于很多胃病患者而言,无疑不是一种福音。
我专科采用无痛胃肠镜技术检查治疗胃肠道疾病已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无痛胃肠镜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无痛技术,只需在被检查者的静脉中注入少量药物, 病人即可在“清醒镇静”或睡眠中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病人丝毫察觉不到痛苦。一旦检查或治疗结束,病人在几分钟内就会清醒,感觉就象睡了一会儿一样,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我中心自从推出新的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后,使更多的患者轻松愉快的接受检查的治疗,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如果方便的话你可以告诉你老公先到我专科来检查一下,明确一下具体的原因,看看属于哪一类型的胃病再作进一步的针对有效的处理,因为长期不对症的服药对胃是没有好处的,甚至会加重病情。
胃病忌吃“生冷硬”,可以多吃小米粥。
胃病饮食
得了胃病饮食上要注意以下11条原则: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A、溃疡病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 5-6 餐,注意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选用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及保护胃的食物。2.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的食物。3.忌用粗纤维多、硬而不消化的食物。避免用过甜、过酸、过冷、过热、及辛辣食物。
B、浅表性胃炎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 5-6 餐。可增加无糖牛奶、苏打饼干、多碱馒头等。2.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烹、溜、烧、生拌的食物。宜进食奶油、和黄油(可抑制胃酸分泌)。3.忌食粗纤维多的蔬菜、咖啡、浓茶、烈酒、辣、酸、芥末及过甜的食物。
C、萎缩性胃炎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 6 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可适量增加醋调味并助消化。2.进食含优质蛋白质及铁丰富的食物。进食新鲜绿叶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胡萝卜等。进食肉汁及浓肉汤有助于胃液分泌。3.限制含碱多的面条、馒头、奶油、黄油等能中和胃酸分泌的食物。
D、胃切除术后饮食原则:1.选用排空较慢的粘稠性、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根据吸收情况逐渐增加饮食中的质和量。2.宜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低碳水化合物、少渣、易消化食物。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及铁、钾、钠、氯等。少用单糖及双糖,预防诱发倾倒综合征。
“胃病五养”:
★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1)食物的选择
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这些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损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所以摄取的食物应该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毋须完全禁食。
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於饭后摄食,对溃疡的患者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所以并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戒产气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涨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
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2)吃饭注意事项
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可以避免胃涨或胃酸过多,胃酸过多可能会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除三餐外并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点心。食用温和饮食━每餐由六大类食物中广泛的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不要纯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饭后不要躺下休息。
◆(3)生活方面
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减少无谓的烦脑,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
避免太紧的衣服。体重超重者要减重。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老中医50年胃病临证技巧:胃以温通为补!”,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