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现代中外医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对人体既有局部作用,也有整体作用,既有近期效应也有远期效应,既有物理作用也有化学和生物作用,整体表现为广泛而深刻的双向生物能的应激蝶变和混沌分型调节作用,站在系统高度俯瞰,许多超出认知印象。主要包括并不限于:
1局部刺激作用:艾灸对穴位局部的刺激因子包括光,热,药,烟等,缺一不可。其共同叠加作用于局部穴位、经络,除了明显的局部光热刺激外,还涉及微循环和应激状态改变,穴位局部瞬时感受器电位(TRP)通道以及多种感受器的激活,穴位局部嘌呤信号的变化乃至更深层次的局部基因表达变化等等。
动物实验施灸穴位皮肤外温度可高达130℃,而皮内温度可达56℃左右。人体艾灸有效的穴位皮内温度大多在42-52℃范围内,施灸30分钟后,穴位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达顶峰。超过52℃以上的高温,艾灸效果并不再有明显增加,但烧烫伤的几率却大幅提升。直接灸、隔姜灸、悬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除氦氖激光灸的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能够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提示灸法的穴位作用乃至疗效伴随艾灸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这无疑再次证实了艾灸阴燃持续稳定的重要性,过粗的艾条,过大的艾火,并无太多医疗价值和必要。此外,艾灸烟雾的二次化合物包括焦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菌作用。而艾油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明显更强一些。
艾灸对于畏寒症患者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
2 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艾灸调谐信息由穴位皮肤的外周感受器传入中枢后,进一步激活下丘脑内NE(去甲肾上腺素),5-HT((5-羟色胺)神经元,而降低NO(一氧化氮)水平,减少其免疫损害和细胞毒性,起到抗炎免疫作用,提示艾灸不仅可以激发机体的抗炎免疫,同时可以促进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参与抗炎免疫作用的调节,有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艾灸能显著降低血清TGA(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MCA(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结合率、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而明显升高血清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总含量,升高不同时间甲状腺Ⅰ131摄取率,降低其比值至正常。这提示艾灸可促进甲状腺自身合成甲状腺激素。艾灸关元穴还可明显提高老年大鼠降低的大脑皮层NE、下丘脑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清T4和脾脏IL2(白细胞介素)活性,降低老年大鼠升高的血清TRH,提示艾灸关元穴可不同程度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此外,实验还证实,艾灸对血中的重要自体活性物质组胺含量有明显调整作用。艾灸可以通过增高或降低组胺合成酶和降解酶的活性影响组胺合成;影响组胺的释放;影响组胺的反馈调节作用;最终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显示出对于整体网络的良性调节作用。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规律研究
3 调节机体代谢:艾灸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微循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脂质浸润。此外,艾灸能够减少受损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具有一定的减轻动脉病变的作用趋势。艾灸神阙、关元、命门等任督二脉的重要穴位,还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的温度环境,加速肠蠕动和血液、营养供给,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菌群的新陈代谢和复壮。
有研究对老年人保健灸前后头发锰、锌、铜、钙的含量比较发现:灸后老年人头发中锰的增加有非常显著意义,锌、钙的增加有显著意义。还有研究也证实艾灸可以提高肝脾DNA中锌含量而降低铜含量。提示艾灸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抗氧化、增进性能力、减少钙流失等延缓衰老作用。
4 调节免疫功能:艾灸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抗痛和抗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多方向多层次的比较全面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自愈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减轻伤害性刺激和过度应激对机体带来的损伤,从而达到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功效。
有关艾灸提高免疫功能的研究十分丰富,例如有实验观察到:直接灸可刺激HAC癌细胞株小鼠垂体和肾上腺的增生,促进βEND(β内啡肽)的合成和分泌,提高血浆βEND水平,并且对免疫细胞、βEND受体亦有正调节作用。艾灸刺激可诱导局部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hsp),可增加对PPD(含有hsp纯蛋白衍生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在施灸部位产生的hsp作为免疫原激活了免疫系统。艾灸可使老年肾虚患者OKT+3(总T细胞)、OKT+4(辅助T细胞)细胞及OKT+4/OKT+3比值明显提高,OKT+8(抑制/杀伤T细胞)细胞明显下降,NK细胞活性显著上升,T细胞总数提高,CD+4(T辅助/诱导细胞亚群)/CD+8(T抑制/细胞毒性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得以纠正,灸疗前后差异显著。艾灸神阙穴后,灸前低于正常值的CD+2、CD+4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时还可见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偏低的老人,艾灸神阙后二者均明显提高。肖氏等的观察也证实了艾灸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而沙氏用艾灸老年小鼠关元、大椎穴,证明艾灸能延缓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萎缩程度,提高胸腺与体重的比值。还有实验证明艾灸能够改善高老年小鼠MΦ(巨噬细胞)和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毒活性,提升IgM抗体效价、B淋巴细胞效价。对于已知的几乎所有免疫活性物质,艾灸都表现出肯定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蝴蝶效应”在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艾灸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Cb)受体活性,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并能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增强红细胞β受体的活性,提高下丘脑NE含量,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艾灸的主要作用环节之一,大概是在某些因子介导下对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或抑制因子的良性调节作用。
5 改善血液循环:艾灸的物理温热效应和艾叶焦油的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艾灸后心脑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同时血管外周阻力减低,血粘度下降。对老年期高脂血症者研究表明:艾灸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示艾灸良好的调脂作用。与脂质代谢有关的载脂蛋白((Apo)包括ApoA(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有密切关系)和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艾灸后ApoAⅠ明显升高,ApoA/ApoB的比值上升,提示艾灸在调整脂代谢、减缓血脂的异常升高、预防冠心病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艾灸可明显改善老年及老年前期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以及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膜渗透脆性、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有重要意义。血液流变性能较好的反映人体血瘀的轻重程度,而红细胞变形能力则反映周围微循环生理状况,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艾灸能有效改变血液高浓、粘、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6 抗氧化作用: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起到清除自由基和抗氧等治疗作用。其中已初步证明,艾叶燃烧产物中的5-叔丁基连苯三酚,其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均强。应该是艾灸燃烧后产生的重要活性成分。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LPO(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反映了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淬灭的平衡。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LP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SODLPO比值下降。多项研究证实艾灸可使血清LPO明显降低,SOD及CAT(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升高,SOD/LPO比值大幅度提高,提示灸疗后增强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紊乱的内环境状态得到改善。
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导致皮肤光老化衰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古老的艾灸不仅简便效廉,而且有关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医学已知的人体所有系统,涉及到所有前沿的已知的医学知识领域,更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强大支撑。当然,也尚存在有许多现有知识无法解读的盲点和难点,如果能够换个视野看艾灸,进化升级艾健康产业,全面打开艾灸此前比较封闭的边界,真正实现学科互涉,跨界协同,CAS全方位的集成创新,特别是加快推进艾灸农产品的涅槃蜕变,相信艾灸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创新时尚的艾健康产业,让每个生命因艾充满阳光!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吴周强|拥有现代医学强大基础,艾灸6大系统作用,易衡慧数说艾灸”,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