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冬天到了,艾灸养生保健康?先来看看你适不适合进行艾灸强身

时间: 2023-03-12 08:26:57

冬天到了,艾灸养生保健康先来看看你适不适合进行艾灸强身

什么是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且使药力内透,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散寒止痛、温补阳气等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艾灸是中药艾叶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作用

灸法是除中药汤剂、中成药、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与针刺的作用机理不完全相同,艾灸是中药艾叶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出血症、腹痛、月经不调等。因此,艾灸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它有温阳补肾、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等方面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疾病。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艾灸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的作用。身体较为虚弱的人可以在肚脐、丹田部位进行艾灸,长期坚持可以收到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

艾灸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经济实用的优点,既可用于大多数疾病辅助治疗,又是家庭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艾灸的常用方法

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直接灸、间接灸、隔物灸等。家庭里面最适用的有艾条灸和艾柱灸。

艾条灸是将药店购买的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时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产生红晕为度,要注意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以防止烫伤。也可以把艾条点燃在身体不适的部位上方2~3厘米处轻绕圈子。此外,还可以直接购买一个艾灸器进行治疗。

艾柱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如果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并化脓,伤口愈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这类方法的刺激较大,很多人不能承受,最好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家庭艾灸时,可以将艾炷放于姜片、蒜片上灸疗,称为“隔蒜灸”、“隔姜灸”,这种灸法一方面不会伤及皮肤,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蒜和姜的药用功效,增加保健的作用。

常用强壮穴位的定位与作用

1.大椎穴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作用:具有解表、散寒,温阳、通阳、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2.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作用:中脘穴有调理脾胃、补气、化湿、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胃下缘轻度提高,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艾灸中脘穴能使胃的蠕动增强,胃下缘轻度提高,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

3. 神阙穴

位置:神阙即是肚脐,又名脐中。

作用: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

4.关元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作用:艾灸关元能补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用于治疗腹部冷痛,男子疝气,遗精,阳痿、早泄,尿床,夜尿频多,妇科的慢性炎症,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不孕等虚损不足症。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

5.气海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作用: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人体的元气,滋养血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6.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髌骨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作用: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补虚强身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

7.三阴交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作用: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认真、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2.摆好体位:体位要适合既要适应艾灸的需要,更要注意体位的舒适、自然,穴位要找准,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注意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艾灸时注意温度的调节

5.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后可能会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抗感染药。

6.施灸的程序: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

7.施灸的时间有讲究: 不要在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8.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然后再逐渐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注意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眼球、粘膜附近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合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守护者##中医养生##中医知识##家庭医生超能团#

冬天什么艾灸,什么时候灸最好

其实关于时间方面,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灸。饭前饭后,早晚皆可,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从节气上来讲,艾灸注重节气灸,因为在节气时候是人身体内阴阳交替的时间,这时艾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养生讲冬病夏至,意思就是冬天得的病要追溯到夏天,是夏天落下的病,要从夏天开始调理。冬至是一年中“一阳升”的时候,最适合做艾灸来补充阳气。
从季节上来讲,冬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一个季节,此时若不注意调养,会因阳气不足而引发很多病症,因此冬季艾灸针对寒性体质的人群而言尤其重要。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
总的来说,艾灸用做保健养生是比较灵活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用艾条灸的时间可以短些,用艾灸器或艾灸罐因为比较温和灸的时间可以稍长。
可以艾灸一些人体的保健穴:中脘,神阙,命门,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如果找不到具体的穴位,经常艾灸腰部和腹部也比较好。(来自艾灸百科网)

9种实用的艾灸养生方法 可惜99%的人不知道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艾灸的几种保健灸法,不知道的快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保健灸法,艾灸可以治疗我们身体的疾病,也可以在日常中作为一种保健的手段。

保健灸法在古代医家中被称之为“逆灸”,“逆灸”是一种灸法用语,是指无病而灸,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 如《诸病源候论》中说“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月,喜逆灸以防之。”又如《扁鹊心书》中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其中都说明了艾灸具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我国至今还流传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俗语。

艾灸,可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并且艾灸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可达扶正祛邪,强身保健的作用。

一、儿童保健灸法

【配穴】 :身柱、肺俞、膻中、风门、大椎穴。

【方法】 :每次选2个穴位,轮换施灸,每次每穴施灸2-10分钟,隔日1次,连续施灸15-20次。

小儿的生理特点和成人有着明显差异,不但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且机体各器官功能也都未发育完善。艾灸可以对小儿进行保健作用,增强抵抗力。

二、健体益寿保健灸法

【配穴】 :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

【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隔1日施灸1次,10日为1个疗程,每年可灸数个疗程。

保健灸作为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强身保健经验,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益寿延年。

三、防病保健灸法

【配穴】 :大椎、风门、肺俞、足三里、合谷穴

【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施灸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施灸1个月,多在冬春感冒易发季节施灸。

所谓“防病”就是中医所讲的“未病先防”,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而灸法保健具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如《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四、益智健脑安神保健灸法

【配穴】 :神阙、气海、关元、涌泉穴

【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钟,春夏季的灸治时间不可过长,秋冬季的灸治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现代人生活节奏变快,经常伴有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工作效率下降、易疲乏、抑郁等亚 健康 状态,在日常保健中要重视安神健脑的调护。

五、美容美体保健灸法

【配穴】 :神阙、足三里、膈俞、脾俞、气海穴

【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艾灸1次,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倘若正确掌握灸疗方法与穴位的保健原理,坚持长期施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美容保健效果。

六、乌发美发保健灸法

【配穴】 :百会、四神聪、肾俞、脾俞穴

【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5-10分钟,春夏季隔日施灸1次,秋冬季可每日施灸1次。

近年来,“少白发”的现象明显增多,其主要表现为头发中散现白发,或白发密集在某一区域,研究表明灸法可对少白头起到乌发作用,长期坚持灸疗可以起到美发效果,光泽头发。

七、青壮年保健灸法

【配穴】 :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穴

【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隔2-3日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期间可休息3-5日,每季度可施灸1-2个疗程。

青壮年时期正是机体发育成熟、筋骨坚强、气血旺盛阶段,但现实生活中,也会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而发生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不育等症,还有因为工作操劳、思虑过度以致肝肾亏损、过早衰老等,对于这些病症都可以运用保健灸法进行调治。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冬天到了,艾灸养生保健康?先来看看你适不适合进行艾灸强身”,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